跟骨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跟骨骨折(Calcaneal fracture)是足踝部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佔跗骨骨折 65%,主要由高處墜落傷或交通車禍傷所致,導致跟骨正常形態(長、寬、高等)破壞,表現為足跟部疼痛、腫脹、皮下瘀斑、足底扁平及區域性畸形、站立行走困難等[1]

  • 主要由高處墜落傷或交通車禍傷引起,足跟部直接撞擊地面,導致跟骨完整性破壞,主要表現為跟骨高度丟失,距下後關節面塌陷,外側壁爆裂,中後足內外翻畸形等。
  • 佔全身骨折的 2%,約佔跗骨骨折的 65%,約 75% 患者為關節內骨折,好發於男性,以中青年為多;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多[1][2]
  • 臨床上對跟骨骨折的診斷主要依據 X 線和 CT;最常用的分型包括基於 X 線的 Essex-Lopresti 分型和基於 CT 的 Sanders 分型。Essex-Lopresti 分型主要分為舌型和壓縮型骨折;而 Sanders 分型主要依據 CT 冠狀位上跟骨後關節面最寬處,分為內、中、外三部分,A、B、C 分別代表骨折線,分四型:Ⅰ 型為所有無移位骨折;Ⅱ 型為後關節面損傷成兩部分骨折;Ⅲ 型為後關節面損傷成三部分骨折;Ⅳ 型為後關節面損傷四部分骨折,呈粉碎性。
  • 主要表現為足跟部疼痛,腫脹,皮下瘀斑,足底扁平及區域性畸形,行走、活動受限。
  • 因跟骨及周圍解剖結構複雜,區域性軟組織覆蓋薄,並且後遺症相對偏多,跟骨骨折治療預後較差,當前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

跟骨骨折是一種嚴重影響生活,包括站立、行走受限的疾病,一旦發生跟骨骨折,需要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由高處墜落或交通車禍傷時,足跟部著地,表現足跟部疼痛,區域性腫脹,平足畸形,行走、站立時疼痛加重,伴活動受限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 完善跟骨 X 線和 CT,明確跟骨骨折型別及損傷的嚴重程度,評估患者區域性軟組織情況及全身基本情況後,及時採取對應的治療方式。

就診科室

  • 急診骨科。
  • 創傷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跟骨骨折?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受傷原因及最主要的臨床表現,仔細查體等可初步診斷,進一步通過影像學檢查驗證,明確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X 線:包括跟骨側位及軸位 X 線,一般可以觀察到跟骨高度的丟失,外側壁骨折移位,跟骨寬度增寬等明確診斷,懷疑有跟骨骨折時,可通過 CT 進一步明確跟骨骨折的嚴重程度。
  • CT 掃描:可進一步明確跟骨關節面骨折移位情況及粉碎程度,並觀察臨近關節有無骨折等。通過醫學專業軟體進行跟骨 CT 影象的三維重建,精準評估跟骨骨折的損傷細節,包括骨折塊的大小,移位程度,關節面的粉碎情況,周圍臨近關節受累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怎麼受傷的?
  • 受傷多久了?有什麼症狀?症狀有無緩解或加重的情況?
  • 有無腰背部疼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呼吸困難、頭暈噁心、腹痛等表現?
  • 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等疾病史?
  • 是否吸菸、是否酗酒?
  • 是否有其他手術史?

患者可能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骨折後採取手術治療還是非手術治療?
  • 骨折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後預後如何,能不能恢復到原先的狀態?
  • 手術治療有沒有什麼風險?非手術治療有沒有什麼風險?
  • 治療期間和治療後該注意什麼?
  • 有沒有什麼併發症和後遺症?
  • 治療後是否需要康復鍛鍊?
  • 什麼時候可以下地行走?術後多久一次隨訪?
  • 術後的康復鍛鍊,注意避免過度活動中後足。
  • 術後及時複查,根據複查結果調整康復鍛鍊計劃。
  • 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良好的心情,飲食清淡,勞逸結合。
  • 基礎疾病的控制,包括控制血壓、血糖,戒菸,戒酒。
  • 如不慎跌倒或遭受車禍傷引起足跟部疼痛、腫脹等,及時就診,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若跟骨骨折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影響日後的生活質量。

治療原則:恢復跟骨正常解剖形態和距下關節的對位關係,維持正常的足弓高度和負重關係。

非手術治療

  • 適應症:無移位關節內骨折;跟骨關節外骨折對位良好;明顯移位但高齡或區域性軟組織損傷嚴重,或合併嚴重的心肺疾病等手術禁忌症。
  • 治療方式:手法復位後石膏固定、跟骨牽引、冰敷、理療等。
  • 目的:緩解疼痛,減輕區域性腫脹,早期功能鍛鍊,改善生活質量。

手術治療

  • 適應症:跟骨關節內移位骨折(Sanders Ⅱ、Ⅲ、Ⅳ 型),區域性軟組織條件好,不伴隨其他危及生命的心、肺、腦疾患。
  • 治療方式:切開復位內固定(外側 L 型入路);跗骨竇入路微創解剖鋼板內固定;關節鏡輔助治療;一期外固定、二期切開復位內固定;距下關節融合術。
  • 禁忌症:合併危及生命的心、肺、腦疾病;區域性軟組織條件差。
  • 目的:解剖復位,恢復關節面的平整度,恢復正常的解剖形態,堅強的內固定。早期功能鍛鍊,促進骨折癒合,恢復正常的生活。

疾病發展和轉歸

跟骨骨折是一種常見、複雜的、致殘率高、預後較差的創傷,治療方案個體差異大,難度大。隨著影像學技術、手術技術、內固定技術的發展,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令人滿意,配合術後的康復鍛鍊,基本可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有少部分患者伴嚴重的粉碎性骨折,或區域性軟組織條件不允許時,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後可能出現足跟部疼痛,行走不利、穿鞋困難等併發症,採取止痛、更換鞋子等保守治療後,症狀緩解不明顯時,可進一步評估後採取相應的截骨矯形術,緩解疼痛,改善生活質量。

跟骨骨折主要是由於高處墜落傷或交通車禍傷等,導致足跟部直接撞擊地面,距骨撞擊跟骨,引起跟骨後關節面的粉碎性塌陷,表現為跟骨高度丟失,長度和寬度變化,跟骨完整性遭到破壞,並伴隨著臨近骨骼結構和區域性軟組織的破壞等[3]。部分患者由於垂直暴力,伴隨距骨、脛腓骨、脊柱骨折等。

  • 高能量損傷:包括高處墜落傷或交通車禍傷。直接暴力導致跟骨粉碎性或關節內骨折,損傷機制主要是來自於剪下力和壓縮力,或兩者同時伴隨引起。
  • 低能量損傷:導致輕微移位或無移位的骨折。

哪些人容易患跟骨骨折?

  • 年齡:中青年男性為主,女性相對男性少見。
  • 骨質疏鬆:伴骨質疏鬆的老年患者,跟骨骨折情況逐漸增多。
  • 交通方式:交通行業的發展引起車禍所致的跟骨骨折增多。
  • 職業及行走方式:高空作業及步行不穩的人群,因跌倒所致的跟骨骨折逐漸增多。

跟骨骨折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跟骨骨折主要表現足跟部疼痛,區域性腫脹、皮下瘀斑、區域性畸形、骨擦音和骨擦感,站立、行走活動時疼痛加劇。

  • 足跟部疼痛,站立行走受限:高處墜落時足跟部著地,直接撞擊地面,導致跟骨骨折,骨折斷端間移位、摩擦,引起疼痛。站立行走時斷端移位增大,疼痛加重。
  • 區域性腫脹、皮下瘀斑、骨擦音和骨擦感:骨折移位後壓迫周圍的神經、軟組織,骨折斷端出血、軟組織水腫滲出,引起區域性腫脹,皮下瘀斑,骨折斷端移位活動時伴骨擦音和骨擦感。

跟骨骨折的併發症有哪些?

跟骨骨折術後的併發症包括切口裂開和感染、面板壞死、延遲癒合、不癒合等,以及跟骨骨折非手術治療或不恰當的手術治療,導致跟骨畸形癒合,表現為足跟部增寬以及由此引起的足外側區疼痛、跟腓撞擊、內外翻畸形、神經卡壓、距下關節炎等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 跟骨骨折術後切口切開和感染、面板壞死、延遲癒合、不癒合等:男性、從事中重體力勞動或雙側跟骨骨折患者,術後切口癒合較差。此外,區域性軟組織條件較差、開放性骨折、吸菸或糖尿病患者,切口併發症發生率偏高。
  • 足跟增寬,穿鞋困難:跟骨後關節面塌陷和外側壁增寬,復位欠佳引起,導致鄰近骨骼之間的撞擊以及肌腱、神經的卡壓,穿鞋困難等。
  • 距下關節炎:後關節面復位不完整,關節面不吻合引起的距跟關節過度磨損。
  •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避免跌倒,注意安全,減少相關風險因素。
  • 營養支援,如高蛋白食物,維生素的攝入等,老年患者注意補鈣,抗骨質疏鬆等治療。
  • 高處墜落或下肢跌倒受傷時,可及時就診,排除跟骨骨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