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失調步態: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共濟失調步態(ataxia gait)是指小腦、本體感覺以及前庭功能障礙導致的運動笨拙和不協調,引起的行走、站立的運動形式及姿態異常。不同型別表現有所不同,常表現為站立不穩,步態蹣跚,行走時兩腿距離較寬,易傾倒等。

  • 血管性疾病、感染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遺傳性疾病、腫瘤性疾病、外傷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脫髓鞘性疾病、前庭迷路疾病等均可能引起共濟失調步態。
  • 根據病變定位的不同,臨床上常分為以下幾種型別:小腦性、大腦性、感覺性、前庭性共濟失調步態。不同型別的臨床表現,常見病因,處理原則都有所不同。
  • 一旦確定出現症狀,應及時至神經內科就診,完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明確病因,及時處理。
  • 神經系統疾病多難根治,或恢復週期長,患者行動障礙,醫護人員及親屬應加強看護,陪同,避免單獨出行,防跌倒,墜床。

何時就醫?

一旦出現共濟失調步態,即使後來自行緩解,也應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神經外科
  • 康復科

一般症狀出現時可先去神經內科就診,如需外科處理,可至神經外科就診,疾病慢性恢復期可至康復科就診。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準備好既往病史資料及用藥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的判斷病情:

  • 症狀何時開始出現?持續時間?有無緩解?
  • 症狀出現前有無誘因?如情緒激動、外傷、感染等
  • 症狀具體性質:哪側症狀較重?走路有無偏斜?有無異常感覺?
  • 有無伴隨症狀?言語障礙、眼球運動障礙、噁心嘔吐眩暈等
  • 診療經過:有無去其他醫院就診?採取何種診療措施?有無自行服藥?
  • 家族中有無出現類似症狀者?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根據病史,有針對性的進行全身體格檢查,及細緻全面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對疾病進行初步的定位定性診斷。
  • 實驗室檢查:血生化、電解質及細胞學檢查有助瞭解血液細胞及生物化學的改變,明確有無感染、免疫、代謝等致病因素;腦脊液檢查對中樞系統感染、出血、變性等疾病的診斷有指導意義;染色體等基因檢查有助於診斷遺傳性疾病。
  • 影像學檢查:CT、磁共振是最常做的影像學檢查,對血管性病變(如腦出血、腦梗死)及佔位性病變(腦、脊髓良、惡性腫瘤)的診斷有重要幫助。視病情不同,還可選擇或增加經顱多普勒超聲波檢查(TCD)、腦電圖、放射性核素腦掃描、腦血管造影等檢查。

治療原則

  • 完善檢查,明確病因:多種疾病均可發生共濟失調步態,不同病因處理方法原則不同,應及時就醫,明確原發病,積極治療。
  • 加強護理:共濟失調步態常表現為行走不穩,易傾倒,還有的患者伴有眼球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症狀,醫護人員及家人應加強護理,防止跌倒,墜床等損傷。
  • 康復鍛鍊:神經系統性疾病,有許多無法完全根治,或治療後仍有後遺症狀,需長期康復治療,可在神經科及康復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治療。

常見原因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血管性疾病:如腦出血,腦梗死等
  • 感染免疫性疾病:如細菌性、病毒性腦脊髓炎,腦膿腫,吉蘭-巴雷綜合徵(GBS),狼瘡性腦炎等
  •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經病,澱粉樣異常沉積性神經病,Wilson病等
  • 遺傳性疾病:如Friedreich共濟失調,小腦先天性發育不全等
  • 腫瘤性疾病:如小腦腫瘤,腦室腫瘤,脊髓腫瘤等
  • 外傷性疾病:如脊髓損傷,頭部外傷等
  • 中毒性疾病:如中毒性末梢神經損害,中毒性小腦疾病等
  • 脫髓鞘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等
  • 前庭迷路疾病:如前庭神經炎,Meniere症候群

發生機制

共濟失調步態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小腦性共濟失調步態:小腦本身、小腦腳的傳入或傳出纖維、紅核、腦橋或脊髓病變產生小腦性共濟失調步態。
  • 大腦性共濟失調步態:大腦額、顳、枕葉與小腦半球之間通過額橋束和顳枕橋束形成纖維聯絡,其損傷時出現大腦性共濟失調步態。
  • 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深感覺障礙,使患者不能辨別肢體的位置及運動方向,出現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
  • 前庭性共濟失調步態:前庭損害時因失去身體空間定向能力,產生前庭性共濟失調步態。

臨床表現

小腦性共濟失調步態

a)小腦蚓部病變:患者站立不穩,步態蹣跚,行走時兩腿分開。

b)小腦上蚓部病變:患者行走不穩,易向前傾倒。

c)小腦下蚓部病變:患者行走不穩,易向後傾倒。

d)一側小腦半球病變:患者行走不穩,易像患側傾倒。

大腦性共濟失調步態

a)額葉病變:主要病變表現在對側肢體,類小腦性病變,步態不穩,向後或一側傾倒,但症狀較輕。

b)顳葉病變:主要病變表現在對側肢體,症狀較輕,早期不易發現。

c)頂葉病變:主要病變表現在對側肢體,閉眼時症狀明顯,偶伴深感覺障礙,可伴下肢感覺性共濟失調。

d)枕葉病變:主要病變表現在對側肢體,症狀一般較輕,閉眼時症狀加重,常伴深感覺障礙及下肢感覺性共濟失調。

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

站立不穩,邁步的遠近無法控制,落腳不知深淺,踩棉花感。睜眼時症狀較輕,閉眼時症狀加重。

前庭性共濟失調步態

站立不穩,行走時向患側傾倒,改變頭位症狀加重。

伴隨症狀

  • 共濟失調步態伴肌張力減低,眼球運動障礙及言語障礙:常見於小腦性病變。
  • 共濟失調步態伴肌張力增高,病理反射陽性,深感覺障礙:常見於大腦性病變。
  • 共濟失調步態伴深感覺障礙:常見於感覺性病變。
  • 共濟失調步態伴眩暈,噁心,嘔吐:常見於前庭性病變。

日常護理

  • 應避免患者單獨行走、外出,進行康復訓練時應在醫護人員或家人陪同下進行,防治意外受傷。但也應該避免因行動不便,而使患者長期臥床,產生壓瘡等。
  • 針對原發病,對患者飲食、生活習慣等進行調整。如腦血管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等,應低鹽低脂飲食,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應控制血糖,糖尿病飲食。
  • 患者行動不便,可能出現情緒異常,需要家屬的關懷和支援,幫助減輕焦慮、抑鬱等情緒。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