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膜疾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鞏膜位於眼球的最外層,質地堅韌,白色不透明,也就是俗稱的“眼白”。它對於保護眼球內部組織,維持正常視覺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鞏膜的表面有結膜等組織覆蓋,並不與外界直接接觸;內部主要由纖維組織構成,血管密度非常低。因而,鞏膜的病變型別比較單一,最常見的就是纖維組織變性、壞死,引發慢性炎症反應。而鞏膜疾病一旦發生,由於其缺乏血管、代謝緩慢,自身修復能力較差,往往治療較為困難,病程容易遷延反覆。

主要的鞏膜疾病型別包括:

  • 表層鞏膜炎:這是一種鞏膜表層的非特異性炎症。大多發生於 20~50 歲年齡段的人群,男女之比為 1∶3。該病可反覆發作,持續數年之久。患者往往伴有各種自身免疫病或眼部慢性感染。
    • 結節性表層鞏膜炎——該病急性發作,眼部充血、水腫,外觀呈暗紅色,出現近似圓形的結節狀腫塊,腫塊位於淺表,可以移動。患者會感到疼痛,但視力一般不會受到影響。大多數人在病情發作數週後,可自行消退,但後續仍可能多次復發。
    • 單純性表層鞏膜炎——起病較突然,發作時間僅持續數天,但可能會週期性復發。發作時,眼部呈現暗紅色充血、水腫,可伴有輕微的灼痛,但一般不會損傷視力。
  • 鞏膜炎:發生於鞏膜基質層的炎症反應,病情遠比表層鞏膜炎嚴重,可對眼部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該病多數發生在 40~60 歲年齡段的人群,女性較多,超過半數的患者表現為雙眼同時發病。
    • 前鞏膜炎——病變發生在眼球前部,呈紫紅色外觀,可出現明顯的疼痛、刺激症狀。病變可反覆發作,每次發作時間持續數週,病程遷延甚至可長達數年。炎症區域的鞏膜組織會逐漸變薄,並被瘢痕組織代替,因顯露出深層的葡萄膜而呈藍灰色。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可依次分為瀰漫性鞏膜炎、結節性鞏膜炎和壞死性鞏膜炎。
    • 後鞏膜炎——該病臨床罕見,病變發生在眼球后部,雖然也有眼部疼痛、視力減退甚至劇烈頭痛等症狀,但通常眼球前部無明顯變化,因此該病的確診較為困難。
  • 鞏膜葡萄腫:當鞏膜由於先天性結構缺陷或反覆炎症損傷而變得過於薄弱時,在眼內壓作用下鞏膜以及深層的葡萄膜會向外膨出,並呈現為藍黑色。此類患者往往同時伴有嚴重的視力障礙。

就診科室

  • 眼科

常見檢查專案

  • 病史採集:
    • 基本情況:患者病史、治療史、日常用眼情況,以及家庭成員的患病情況。
    • 臨床症狀的特徵:例如起病時間、進展趨勢、症狀發作頻率、每次發作的誘因等。
  • 眼科檢查:
    • 醫生會檢查眼部是否有充血、創傷、腫脹、分泌物,或出現水泡和腫塊。
    • 醫生還可能會檢查患者的視覺功能是否正常,例如視力、視野等。
  • 抽血檢查:
    • 檢查血紅蛋白濃度、各種型別血細胞的大小、形狀和數量。
    • 測定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初步判斷是否存在炎症和感染,並評估重要臟器功能。
    • 測定病原體感染標誌物或自身免疫抗體的水平是否發生明顯上升。
  • 影像學檢查:通過超聲、CT、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手段,評估眼部病變情況,並可以觀察體內各處臟器、骨骼是否還伴有其他相關的疾病,瞭解疾病波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
  • 積極治療原發病:鞏膜炎患者如果伴有其他疾病,也必須儘快開展規範治療,從而在根本上控制病情進展,以降低鞏膜疾病的復發、進展風險。
  • 用藥注意事項:務必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不要擅自減量或加量用藥。若出現無法耐受的嚴重不良反應需及時複診,以便於醫生調整劑量或改變用藥方案。
  • 複查:鞏膜疾病患者的病情複雜多樣,治療方案各不相同,因此務必根據醫生的治療計劃,定期複查。
    • 暫時無需治療者需長期監測病情進展情況。
    • 已接受治療者需在完成用藥療程後,去醫院接受眼科檢查,評估療效。
  • 手術注意事項:
    • 出院後要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定期更換敷料,避免傷口感染。
    • 術後遵醫囑臥床休息數天,不要劇烈運動,以免傷口開裂。待身體逐漸恢復,可增加運動強度,直至恢復正常狀態。
    • 建議多吃水果和蔬菜,補充水分、維生素和纖維素,利於排便。

表層鞏膜炎可以採取觀察等待的策略,在病情發作時,進行對症治療即可。鞏膜炎患者則需要採取聯合用藥方案進行積極治療。患者若伴有其他疾病,也必須儘快開展規範治療,從根本上控制病情,以降低鞏膜疾病復發、進展的風險。

觀察等待

並非所有鞏膜疾病患者在確診後都需要接受治療,醫生可能會建議表層鞏膜炎患者採取觀察等待的策略。

  • 大部分表層鞏膜炎表現為自限性疾病,通常在數天至數週內即可自愈,幾乎不會對眼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所以無需採取過於激進的治療方案。
  • 在病情發作時,區域性用藥,對症治療即可。

藥物治療

表層鞏膜炎以區域性治療、減輕症狀為主。

  • 區域性使用血管收縮劑減輕充血。
  • 區域性冷敷或滴入預冷的人工淚液。
  • 疼痛較為明顯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若區域性用藥效果不明顯,可短期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鞏膜炎患者可能需要採取聯合用藥方案:

  • 首先嚐試使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控制炎性反應。
  • 若僅靠區域性用藥無法有效控制,醫生會酌情加用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 假如糖皮質激素對重症患者仍療效欠佳,醫生會考慮聯合應用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環孢素等。

手術治療

  • 鞏膜加固術或異體鞏膜移植術:適用於發生壞死、穿孔的鞏膜疾病患者。
  • 鞏膜開窗減壓術:適用於鞏膜病情惡化至出現鞏膜葡萄腫的患者。
  • 眼球摘除並植入義眼:適用於鞏膜病變已導致完全失明且伴有疼痛症狀的患者。

積極去除病因

如果患者伴有原發病,且既往未經規範治療,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眼科醫生會將其轉至相應的科室,接受門診或住院治療,從而在根本上降低復發或病情進展的風險。

鞏膜疾病的致病因素大致分為 2 類:先天性和獲得性。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遺傳或自身基因突變;獲得性因素則是眼部創傷、病原體感染和結締組織病等。

引發鞏膜疾病的獲得性因素

  • 眼部創傷:
    • 眼部由於意外受到損傷;
    • 眼部曾經接受過手術。
  • 病原體感染:
    • 皰疹病毒感染;
    • 梅毒感染;
    • 結核感染;
    • 真菌或寄生蟲感染;
    • 眼部其他部位的感染蔓延至鞏膜。
  • 結締組織病或自身免疫病:
    • 風溼性關節炎或類風溼關節炎;
    • 紅斑狼瘡;
    • 痛風;
    • 炎性腸病;
    • 乾燥綜合徵;
    • 肉芽腫;
    • 硬皮病。

引發鞏膜疾病的先天性因素

  • 家族遺傳因素:家族病史,家庭成員中有結締組織病或自身免疫病患者。
  • 自身先天性缺陷:
    • 胚胎在發育過程中,鞏膜結構存在先天性缺陷,質地過於柔軟。
    • 基因突變使得自身免疫功能過度活躍,時常錯誤攻擊自身組織,引發慢性炎症。

鞏膜疾病的病變型別比較單一,最常見的就是纖維組織變性、壞死,引發慢性炎症反應。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眼部正常結構遭到破壞,視覺功能受到損害。因此,患者的臨床症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鞏膜疾病最普遍的症狀包括:

  • 眼睛充血;
  • 眼部劇烈疼痛,眼球運動可使疼痛更加嚴重;
  • 眼球有明顯壓痛;
  • 眼球突出或眼球運動受到限制;
  • 畏光、流淚;
  • 視覺功能受到損害,視力下降或視野缺失。
  • 疼痛還可能輻射至臉部、下巴,甚至整個頭部。
  • 重症患者可出現青光眼、白內障,甚至有失明的風險。

鞏膜疾病可伴隨其他疾病共同進展,確切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難以做到徹底預防。下列方法可能有助於降低鞏膜疾病的臨床風險:

  • 如果伴有慢性感染、炎症或自身免疫病,務必儘早接受治療,避免誘發鞏膜疾病。
  • 眼部其他部位發生感染或損傷應及時治療,避免病情進展或感染蔓延。
  • 杜絕不良嗜好,戒菸、限酒,遠離二手菸。
  • 每天應確保有新鮮的水果、蔬菜、堅果;補充優質蛋白質,例如蛋類、魚類、瘦肉等。
  • 提高健康意識,每年應例行體檢,包括必要的眼科檢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