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腸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功能性胃腸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是一組慢性或複發性胃腸道症候群,經檢查未能發現可解釋症狀的疾病,無生物化學和病理生理異常。主要包括腸易激綜合徵(IBS)、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

  • 是一組慢性或反覆發作性的胃腸道綜合徵,臨床表現為胃腸道(包括咽、食管、胃、膽道、小腸、大腸、肛門)的相關症狀,因症狀特徵不同而有不同命名。
  • 是最常見的消化科疾病,在人群中發病率為 10%~20%,佔消化科專科門診患者的 40%~50%。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為 19.8%,腸易激綜合徵患病率為 8.3%,功能性腹脹患病率為 11%,功能性腹瀉患病率為 4.1%,功能性便祕患病率為 0.1%[2][3][4]
  • 其發病與腸腦神經系統、腸道菌群-腸-腦軸、心理社會因素及各種生理過程異常(動力紊亂、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改變、內臟高敏感、飲食因素)等因素有關。
  • 以腹痛、腹脹、腹瀉及便祕為主要症狀。
  • 功能性胃腸病的治療往往缺乏特異性,主要為止痙藥物、瀉藥、促進胃腸動力的藥物以及止瀉藥等對症治療;目前還有低劑量抗抑鬱藥物[1]、改善胃腸道菌群療法、心理療法及飲食營養治療等一些新興療法。
  • 因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給臨床工作帶來極大困難,也給患者帶來極大困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 本命症狀多種多樣,患者常自感覺病情嚴重(有些患者擔心轉變成癌症,所謂疑癌症);但是,本病是功能性疾病,很少有嚴重不良後果(除嚴重節食、不進食形成惡病質外),一般無病例死亡報告,故無需過度擔心[4]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功能性胃腸病是一種良性疾病,若症狀不明顯,發病時間短,可通過自行通過飲食、生活調整治療;若反覆發作,明顯感覺不適,自行調理不緩解者,建議至醫院診治,並檢查排除器質性因素。

  • 胸骨後燒灼感、疼痛不適。
  • 早飽、上腹痛、上腹不適、脹氣、噯氣等。
  • 腹瀉、便祕等。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功能性胃腸病?

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斷原則是排除性診斷;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結合血尿便常規、胃鏡、腹部超聲、CT 相關檢查,排除相關器質性疾病後,可診斷。

具體相關檢查有: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血沉、C 反應蛋白、糞便檢查、結核感染相關實驗:明確是否存在細菌、病毒、寄生蟲結核等感染。
  • 糞便隱血:明確是否存消化道出血。
  • 生化常規、內分泌檢查:明確是否存在肝膽、胰腺、腎臟等臟器功能異常。
  • 幽門螺桿菌(Hp)檢測:明確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影像學檢查

  • 胃腸鏡、膠囊內鏡、小腸鏡等:觀察是否存在消化道粘膜炎出血、糜爛、潰瘍、腫瘤等病變。
  • B 超、CT、核磁掃描等,必要時做 PET-CT:觀察消化道臟器如肝膽、胰腺、腎臟,及血管、神經、腹膜病變。
  • 鋇餐造影、鋇灌腸造影、排糞造影、胃排空試驗:觀察鋇劑通過情況,以瞭解腸道蠕動排空,及粘膜病變。

其他

食管酸鹼度、壓力監測,以瞭解是否存在食管動力異常,胃食管反流情況[7]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已經出現了多久?有無誘發和加重因素?與飲食情緒是否有關?
  • 症狀持續發作,還是間斷髮作?
  • 曾經做過什麼檢查?檢查是否有陽性發現?
  • 是否暴飲暴食、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在服用哪些藥?
  • 有沒有消化系疾病等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些症狀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是否需要手術?
  • 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糾正不良心理及不良飲食習慣,做好自我護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與文娛活動[13]。

  • 避免飽餐,禁止患者飽餐後平臥,避免飲用碳酸飲水,禁食大蒜,禁菸禁酒,避免食用高脂肪及刺激性食物,食物中可適當增加蛋白質可減少胃食管反流病的發作。
  • 細嚼慢嚥,飲食七分飽,禁止食用油膩食物,減輕患者胃部負擔,有利於預防功能性消化。
  • 腸易激綜合徵患者建議規律飲食,不得暴飲暴食,不得過分對飲食進行限制,避免患者出現營養不良。
  • 多進食蔬果及多飲水,適當對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處理,定時排便,少食產氣食物,可預防功能性便祕。
  • 進食低脂、營養豐富食物,適當為患者補充水分及食鹽,少食用芹菜等食物可預防腹瀉。

強調個體化治療原則,目標是緩解症狀、提高生命質量、防止復發,臨床常選用抑酸藥、促動力劑、黏膜保護劑和中藥等干預措施,而飲食生活方式調整、精神心理和穴位鍼灸或針刺治療等非常規藥物治療方案,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非常好的療效。

藥物治療[6][8][9][10][11][12]

  • 抑酸劑:對以上腹痛為主要症狀的患者,常先選用抑制胃酸分泌藥,但目前對其療效尚不明確。可選擇 H2 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國內有研究顯示,採用小劑量奧美拉唑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總有效率達 95.1%,對上腹痛或不適有較高的緩解率,且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 促動力藥:功能性胃腸病與胃腸動力異常密切相關,該類藥物常用於治療由於胃腸運動減弱或其協調障礙所致的功能性胃腸病,如上腹脹、早飽、噯氣為主要症狀的患者。常用藥物有多潘立酮、莫沙比利等。
  • 內臟敏感性增高的藥物治療:
    • 五羥色胺類製劑,如昂丹司瓊、格拉司瓊、替加色羅等,提高胃腸道對擴張的感受閾值,抑制胃腸的敏感性;
    • 阿片類物質通過外周和中樞的機制,減輕內臟的疼痛,並通過減少乙醯膽鹼的釋放來抑制胃腸道運動;
    • α 腎上腺素能藥如可樂定,可影響結腸和直腸的感覺和運動功能,提高結腸順應性,改善腹瀉、便祕、腹痛等症狀。
  • 止痙藥物、瀉藥:如山莨菪鹼、蒙脫石散等可改善疼痛、內臟不適、排便情況;
  • 抗抑鬱藥:如三環類抗抑鬱藥、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及其他藥物。由於抗抑鬱藥物不良反應較多,故治療應以小劑量作為起始劑量,再根據患者對不良反應的耐受程度逐步加大劑量;
  • 改善胃腸道菌藥物:益生菌可能通過產生化學物質、腸道佔位性保護、爭奪營養、釋放免疫刺激因子等作用機制,抑制腸道炎症反應,減輕患者不適症;
  • 抗生素:能抑制或殺滅腸道內過度生長的細菌,改善腸易激綜合徵症狀。研究發現,利福昔明可通過改善腸道轉運及調節腸道菌,群來減輕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腹脹、腹痛、水樣便症狀。

心理療法

  • 有心理動力療法。
  • 內臟定向催眠療法。
  • 思維療法等。

飲食調整治療

  • 少食多餐、低鹽低脂低糖飲食、戒除菸酒,避免咖啡、刺激性食物和碳酸飲料。
  • 多進食富含纖維食物,通過飲食療法可明顯改善患者進食後的不適症狀。
  • 中醫藥、鍼灸、推拿等治療方法,以及聯合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功能性胃腸病是一種良性疾病,通過積極治療,症狀會得到很好控制。

功能性胃腸本的發病機制複雜,涉及多種因素,其中胃腸道動力障礙、內臟高敏感、腦-腸相互作用、感染、免疫、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心理社會應激和其他認知等因素,在功能性胃腸病的發病中都起著一定作用。

功能性胃腸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6]

  • 腸腦神經系統:胃腸功能的正常發揮,有賴於腦神經系統和與中樞神經系之間的協調和整合作用,其中任何一個或多個功能受損都會導致廣泛且明顯的腸神經病。
  • 腸道菌群-腸-腦軸:腸道菌群在維持宿主腸道微生態平衡,提高免疫功能,調節腸道動力,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腸道菌群不僅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還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表現在對個體情緒,如焦慮等的影響;最新一項研究證實,腸易激綜合徵與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及穩定性有關。
  • 社會心理因素:有研究資料顯示,54% 的抑鬱障礙患者存在消化系統不適主訴,與單純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相比,合併有抑鬱、焦慮的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 生理過程異常:如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胃腸道屏障功能、免疫調節紊亂、飲食因素。

哪些人容易患功能性胃腸病?

  • 腸道微生態失衡,腸道菌群紊亂者;
  • 消化道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胃腸道屏障功能、免疫調節紊亂者;
  • 精神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鬱患者。

功能性胃腸病是一組表現為慢性或反覆發作性的胃腸道綜合徵,臨床表現為胃腸道(包括咽、食管、胃、膽道、小腸、大腸、肛門)的相關症狀,因症狀特徵不同而有不同命名。常伴有失眠、焦慮、抑鬱、頭昏、頭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狀,該病的發生常與精神因素有關[5]

功能性胃腸病常見症狀有哪些?

功能性消化不良

  • 餐後不適綜合徵;
  • 上腹痛綜合徵;
  • 上腹脹;
  • 噯氣(俗稱打飽嗝);
  • 食慾不振;
  • 噁心;
  • 嘔吐。

腸易激綜合徵

  • 腹痛;
  • 腹瀉;
  • 便祕;
  • 排便不淨感;
  • 排便窘迫感。

功能性胃腸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功能性胃腸病慢性、持續性、易反覆發作為其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加重社會、家庭經濟和醫療負擔。但是本病是功能性疾病,很少有嚴重不良後果(除嚴重節食、不進食形成惡病質外)。

根據功能性胃腸病的發病的發病因素,主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保持情緒舒暢。

  • 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規律,注意飲食衛生。
  • 年老體弱者應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加強體育鍛煉
  • 兒童應均衡營養,忌挑食、偏食,多戶外運動。
  • 青壯年應注意作息規律,不熬夜,禁菸、酒,少喝濃茶、咖啡。
  • 上班族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規律起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
  • 飲食方面應少食多餐、低鹽低脂低糖飲食、戒除菸酒,避免咖啡、刺激性食物和碳酸飲料,忌食過冷、過熱或刺激性食物,多進食富含纖維食物進食易消化的食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