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腔積液: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宮腔積液(Endometrial caity fluid,ECF)又稱子宮積液,不同年齡患者的宮腔積液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是一種伴隨症狀,可出現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也可出現於病理情況下。正常情況下,排卵前後及早孕時,宮腔會有少量的積液,積液量 1~5 毫米。除此之外,宮腔積液多為病理性[1]

  • 宮腔積液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可表現為積血、積膿、積水。
  • 宮腔積液本身的臨床意義不大,但通過對其的診斷及認識,可以及時發現其他疾病,具有較大的臨床價值。
  • 生理性宮腔積液由排卵或早孕引起。一般無不適症狀,無需治療。
  • 病理性宮腔積液原因較多,常見的有生殖道畸形、急慢性炎症、子宮內膜增生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及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侵犯宮頸引起的宮頸管堵塞。
  • 絕經後婦女由於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逐漸萎縮,自身的免疫功能和陰道抵抗力下降,陰道菌群失調,易發生生殖道感染。老年婦女由於宮頸管萎縮、炎症引起宮頸粘連狹窄,導致宮腔分泌物無法正常排出,出現宮腔積液[1]
  • 宮腔積液的症狀臨床差別較大,可有發熱、腹痛、下腹墜脹、陰道分泌物增多等[2]
  • 超聲檢查是目前主要的診斷手段, 可對宮腔積液的性質和病因做出初步診斷[3]
  • 懷疑病理性宮腔積液可行宮腔鏡檢查及(分段)診斷性刮宮,以明確診斷並進行治療,瞭解積液性質,及早發現子宮內膜的病變,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什麼情況下需要及時就醫?

當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下腹墜脹、異常子宮出血、不孕等症狀時,患者需要儘快就醫。

就診科室:婦科

醫生如何診斷宮腔積液?

醫生會通過詳細詢問病史、症狀以及體徵等,初步判斷是生理性宮腔積液還是病理性宮腔積液。如確診為病理性則要明確原因,病因診斷是關鍵。婦科 B 超是有效的檢查手段,也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積液的量;對於無法明確病因,宮腔鏡檢查+診斷性刮宮是明確診斷的主要手段。

經陰道 B 超可以較為準確地對宮腔積液的病因做出診斷,作為病因篩查的首選方法。而明確診斷還應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如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癌症)。

  • 常規檢查
    • 婦科檢查:檢查可能發現宮頸舉痛,子宮增大,子宮及雙側附件壓痛等體徵。
    • 白帶常規:如有炎症時,白帶常規可發現異常,如 pH 上升,黴菌、滴蟲陽性等。
    •  血常規:C-反應蛋白(CRP)升高,白細胞總數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及比例增加,提示細菌感染。
    •  婦科 B 超:可明確宮腔積液的量,檢查有無盆腔腫瘤、子宮畸形、盆腔內炎性腫塊或膿腫等,初步判斷積液的性質及病因。生理性宮腔積液量一般在 5 毫米以內,如果積液範圍超過 5 毫米,且伴有子宮內膜異常回聲,特別是子宮內膜厚度不小於 5 毫米者,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可能性大[1]
  • 其他檢查
    • CT 及磁共振檢查:適用於疑有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患者,CT 檢查對明確病灶及周圍臟器侵犯、粘連範圍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 腫瘤標誌物:如果是盆/腹腔腫瘤導致的宮腔積液,相關腫瘤標誌物水平會升高,如 CA125、CA199、AFP、CEA 等。
    • 宮腔鏡檢查:宮腔鏡直視下觀察積液性狀,全面檢查子宮內膜,發現並明確病灶範圍。
    • (分段)診斷性刮宮:絕經後婦女需行分段診刮。刮宮後送病理檢查可明確積液性質及子宮內膜的病理變化。

就診時醫生會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無下腹墜脹、白帶增多的症狀?
  • 最後一次月經是什麼時候?
  • 月經有沒有改變(月經量、經期、月經週期)?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是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宮腔積液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確診?
  • 怎樣治療?能根治嗎?
  • 會復發嗎?
  • 治療期間應注意什麼?
  • 體檢若發現 B 超提示宮腔積液,應及時就診,明確病因。如為生理現象,且無不適症狀,不必糾結。
  • 腹痛明顯的患者,需充分休息,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痛藥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生理性宮腔積液

生理性宮腔積液多數女性症狀輕微或者沒有症狀,不需干預。

病理性宮腔積液

病理性宮腔積液應明確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子宮內膜炎所致的宮積液

主要為抗生素治療,必要時住院治療。

  1. 門診抗生素治療:如果患者一般情況好,症狀輕,有隨訪條件,可以門診治療,口服或者肌注給藥。常用方案:頭孢曲松鈉或頭孢西丁鈉單次肌內注射,同時口服丙磺舒,然後改為多西環素,每日 2 次,連用 14 日,可同時口服甲硝唑,每日 2 次,連用 14 日。
  2. 住院治療

如果患者有以下情況,應住院治療。

  • 一般情況差,病情重,伴有發熱、噁心、嘔吐;
  • 有盆腔腹膜炎;
  • 有輸卵管、卵巢膿腫形成;
  • 門診治療無效;
  • 無法明確診斷。

入院後給予下列治療。

  • 抗生素治療:靜脈滴注給藥。
  • 手術治療:主要用於抗生素治療不滿意的輸卵管卵巢膿腫或盆腔膿腫。
  • 中藥治療:主要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藥物,如銀翹解毒湯、安宮牛黃丸或紫血丹等。

生殖道畸形所致的宮腔積液[4]

青年期女性因生殖道畸形引起宮腔積液,需行手術治療,使積液排出,修復畸形生殖器官。

  • 陰道完全閉鎖:子宮切除術、子宮陰道貫通術等,使經血引流通暢,術後定期擴張陰道以防攣縮。
  • 陰道橫隔:手術切除橫隔,縫合止血,術後定期擴張陰道或放置陰道模具,防止橫隔殘端攣縮。
  • 處女膜閉鎖:以小孔為中心,向四周做“X”形切開並分離黏膜片,切開後修整創面。

宮內節育器移位所致的宮腔積液

  • 宮內節育器移位、嵌頓引起宮腔積液、下腹脹痛等症狀時,應及時取出宮內節育器。
  • 如門診取環困難,應行宮腔鏡下宮內節育器取出術。
  • 合併細菌感染時,應先控制感染,再行取環術。

子宮內膜病變所致的宮腔積液

  • B 超提示子宮內膜增厚,或宮腔異常回聲,或子宮黏膜下肌瘤時,應先行宮腔鏡檢查+診刮術,取內膜明確病理變化,再行進一步治療。
  • 如為子宮內膜息肉,行刮宮術可全面刮除。位於宮角處、蒂部較粗者,可行宮腔鏡電切術。
  • 如為子宮黏膜下肌瘤,應進一步行宮腔鏡下子宮黏膜下肌瘤電切術。
  • 子宮黏膜下肌瘤較大或患者貧血較嚴重者,應先補血,可予 GnRH-α(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藥物)治療 12 周,待血紅蛋白上升(大於 80 g/L)、肌瘤體積縮小不大於 5 釐米、肌瘤向宮腔突出、表面血管較少後再行宮腔鏡手術。

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所致的宮腔積液

對於惡性腫瘤所致的宮腔積液,應根據腫瘤型別、分期,採用化療、放療配合手術治療。

  • 生理性宮腔積液是由排卵或者早孕引起的。
  • 病理性宮腔積液原因較多。
    • 宮腔粘連:是人流後常見的併發症,宮腔不完全粘連,阻斷經血排出,造成宮腔積液。
    • 子宮內膜炎:炎性滲出物在宮腔積聚形成宮腔積液。
    • 生殖道畸形:多引起青年女性宮腔積液,如宮頸畸形、陰道橫隔、處女膜閉鎖等。
    • 子宮內膜病變: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可引起月經異常、宮腔積液。
    • 宮內建環、宮內異物引起宮腔內炎症反應,或少量出血,造成宮腔積液。
    • 絕經後婦女由於卵巢功能衰退,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器官逐漸萎縮,易發生生殖道感染;由於宮頸管萎縮、炎症引起宮頸粘連、狹窄,導致宮腔分泌物無法正常排出,而形成宮腔積液。
    •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時,腫瘤累及宮頸內口,可引起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積聚宮腔,合併感染時引起宮腔積膿。

宮腔積液有哪些臨床特徵?

生理性宮腔積液

女性在排卵期或者早孕時,宮腔可能會出現少量液體,這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多數女性症狀輕微或者沒有症狀,不需干預。

病理性宮腔積液

  • 腹痛、下腹墜脹:宮腔積液較多、宮腔積膿、宮內節育器移位時可有下腹脹痛。
  • 陰道分泌物增多:子宮內膜炎等引起宮腔積液,可有白帶異常增多,並有異味。
  • 陰道流血:未絕經婦女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月經紊亂。絕經後婦女表現為絕經後陰道流血。
  • 陰道排液:多見於惡性腫瘤,為血性液體或漿液性分泌物,合併感染時表現為膿血性排液。
  • 全身症狀:合併感染時全身症狀較明顯,發熱甚至高熱、寒戰、乏力、噁心等。
  • 惡性腫瘤引起的宮腔積液,晚期可出現貧血、消瘦或惡病質等相應症狀。

宮腔積液有哪些併發症

不孕:宮腔積液使子宮內膜微環境發生改變,降低子宮內膜對胚胎的容受性,影響受精卵著床。另外,慢性炎症引起宮腔積液,易導致盆腔粘連、輸卵管堵塞等,導致不孕。

  • 臨床上宮腔積液並不多見,且多由炎症引起,因此避免感染是關鍵。
  • 養成良好的陰部清潔習慣,應保持外陰清潔、乾燥,做到專人專盆專用。
  • 注意個人衛生:尤其要注意特殊時期的個人衛生,如經期、孕期以及房事前後。
  • 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忌生冷、辛辣食物,忌飲酒,多喝水。
  • 若絕經後出現陰道排液、流血時,應提高警惕,及時就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