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疼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骨盆疼痛(Pelvic pain)又可稱為盆腔疼痛,一般是指位於下腹部的疼痛症狀。這一現象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例如痛經、經期排卵痛等,並且疼痛的性質和強度可隨時間而變化。

  • 骨盆疼痛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通常是突發性的嚴重疼痛,例如急性感染或創傷;慢性疼痛通常是指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遲遲未見好轉的骨盆疼痛,例如子宮息肉或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 骨盆疼痛的具體症狀取決於其病因,可能持續性存在,也可能斷斷續續的間歇性發作。部分患者的疼痛並不僅限於骨盆,還會擴散至背部、臀部或大腿。
  • 在某些情況下,發生骨盆疼痛的患者並沒有任何明顯的病變。目前尚不清楚為何會產生此類疼痛,據推測可能與心理或精神因素有關。
  • 醫生通過尿樣、血樣、陰道分泌物或大便化驗,盆腔、直腸檢查,以及內鏡或影像學觀察,結合各項臨床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得出診斷結果,並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何時就醫?

無論任何時候發現有明顯的骨盆疼痛,都要及時就醫以查明原因,利於醫生及時干預、治療。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
  • 泌尿外科
  • 婦科
  • 產科
  • 消化內科

妊娠時發生骨盆疼痛應去產科就診;其他婦科疾病患者首診應前往婦科;急性疼痛伴消化道症狀首診應去普通外科;慢性疼痛伴消化道症狀首診應去消化內科;骨盆疼痛伴泌尿系統症狀首診應去泌尿外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骨盆疼痛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向醫生詳細描述疼痛何時開始、持續多久、發作頻率、疼痛的性質和程度等。
  • 在骨盆疼痛的同時是否還出現其他症狀,例如:
    • 發燒、寒顫;
    • 胃腸道不適、噯氣;
    • 便祕、腹瀉;
    • 排尿困難、尿痛、血尿、膿尿;
    • 陰道出血或出現異常分泌物;
    • 月經紊亂;
    • 大便帶血;
    • 性交痛;
    • 腰腹部疼痛或絞痛。
  • 以前是否曾經由於骨盆疼痛接受過診治(包括使用過哪些藥物或接受過怎樣的手術)。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各類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抗抑鬱藥物、抗生素,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查明骨盆疼痛的具體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治療史、具體症狀、日常飲食習慣以及正在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將通過仔細檢查,尋找可能的病因。
    • 醫生會檢查腹部、腹股溝,以及周邊的淋巴結是否存在腫塊、疼痛或壓痛,並觀察全身各處是否同時還出現了其他異常症狀。
    • 直腸指診,將戴手套的一根手指探入患者肛門,評估是否存在腫塊及其範圍、硬度。
    • 女性盆腔檢查:醫生首先會使用窺陰器觀察陰道和宮頸部位。隨後,通過陰道指診評估生殖系統及其周邊是否存在可觸及的病變或腫塊。
  • 血樣化驗:
    • 測定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水平,評估是否發生炎症和感染。
    • 測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斷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腎功能異常。
    • 測定紅細胞沉降率(血沉):血沉加快可提示體記憶體在活動性炎症。
  • 尿液、陰道分泌物或大便化驗:鑑別是否存在病原體感染,是否有白細胞,是否帶血。
  • 內鏡檢查:內鏡是一根纖細的導管,頂部帶有光源和攝像頭,醫生可以採用不同型別的內鏡直接觀察患者的直腸、泌尿系統或女性生殖系統內的病變情況,包括具體位置、波及範圍和嚴重程度。
  • 其他檢查:若患者病情較為嚴重,醫生可能還會安排進一步的檢查。
    • 影像學檢查:例如超聲、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醫生由此可判定病變對周圍組織的影響,以及是否存在併發症,並以此為依據制定後續的治療方案。
    • 組織活檢:醫生會在內鏡檢查過程中,或通過一次很小的取樣手術獲取小部分病變部位的組織用於病理檢查,評估病情性質。假如存在腫瘤細胞,還需要鑑別腫瘤細胞屬於良性還是惡性。

骨盆疼痛的情況較為複雜,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因來實施個體化的干預措施。

詳情請參見相關疾病的治療:

  • 子宮腺肌病
  • 子宮內膜異位症
  • 子宮肌瘤
  • 痛經
  • 異位妊娠
  • 流產
  • 死產
  • 盆腔炎
  • 卵巢囊腫
  • 卵巢癌
  • 宮頸癌
  • 闌尾炎
  • 便祕
  • 憩室炎
  • 腸梗阻
  • 結直腸癌
  • 潰瘍性結腸炎
  • 克羅恩病
  • 間質性膀胱炎
  • 腎結石
  • 輸尿管結石
  • 尿路感染
  • 纖維肌痛綜合徵
  • 腹股溝疝

常見原因

引起骨盆疼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源於生殖、泌尿或消化系統病變,也可能是由肌肉、骨骼損傷所引起。

  • 女性生殖系統引起骨盆疼痛的病因可包括:
    • 子宮腺肌病;
    • 妊娠異常情況,例如異位妊娠;
    • 子宮內膜異位症;
    • 子宮肌瘤
    • 痛經;
    • 經期排卵痛;
    • 20周之前發生流產或20周之後發生死產(嬰兒胎死腹中);
    • 盆腔炎;
    • 卵巢囊腫扭轉或破裂;
    • 生殖系統癌症,例如卵巢癌、宮頸癌。
  • 消化系統可引發骨盆疼痛的病因包括:
    • 闌尾炎;
    • 便祕;
    • 憩室炎;
    • 腸梗阻;
    • 結直腸癌;
    • 炎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
  • 泌尿系統可引發骨盆疼痛的病因包括:
    • 間質性膀胱炎;
    • 上尿路結石:腎結石、輸尿管結石;
    • 尿路感染。
  • 肌肉、骨骼可引發骨盆疼痛的病因包括:
    • 纖維肌痛綜合徵;
    • 盆底肌肉拉傷、痙攣;
    • 盆腔部位的神經受到損傷、壓迫。
  • 其他可引發骨盆疼痛的病因包括:
    • 盆腔手術後內臟之間形成黏連;
    • 腹股溝疝;
    • 心因性骨盆疼痛。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骨盆疼痛:

  • 伴有婦科疾病。
  • 妊娠發生異常情況。
  • 伴有泌尿系統感染、炎症、結石。
  • 泌尿、生殖系統發生惡性癌變。
  • 經常參加劇烈的對抗性運動。
  • 性交過於頻繁或激烈,有多性伴或發生過高危性行為。
  • 不注意個人衛生,長時間不洗澡或洗澡時未注意清洗外陰部。
  • 經常穿過於緊身、不透氣的內褲。
  • 近期骨盆部位曾經受到創傷或接受過手術治療。
  • 免疫功能低下,例如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肝病、腎病或艾滋病。

症狀表現

  • 骨盆疼痛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例如痛經、經期排卵痛等,此類疼痛的性質和強度可隨時間而變化。
  • 骨盆疼痛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疼痛:
    • 急性骨盆疼痛通常是突發性的嚴重疼痛,例如肌肉、神經拉傷,急性闌尾炎,卵巢囊腫破裂。
    •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遲遲未見好轉的骨盆疼痛,例如盆腔手術後內臟黏連,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女性生殖系統癌症。
  • 此外,心因性骨盆疼痛患者除了自訴疼痛症狀之外,並無其他實質性的器官病變。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骨盆疼痛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骨盆疼痛伴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膿尿,甚至有全身性的發熱、寒顫:常見於尿路感染、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和盆腔炎。
  • 骨盆疼痛伴陰道出現帶有膿血的腥臭或腐臭分泌物:可見於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病原體感染或梗阻。
  • 骨盆疼痛伴白帶增多、下腹部腫塊:常見於子宮肌瘤。
  • 骨盆疼痛伴月經紊亂、性交疼痛: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症。
  • 骨盆疼痛伴大便乾結、堅硬,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可見於便祕。
  • 骨盆疼痛伴腸鳴音、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可見於腸梗阻。
  • 骨盆疼痛伴長期腹瀉,糞便中帶有膿血:可見於潰瘍性結腸炎、腸息肉、結直腸癌。
  • 妊娠時,發生陣發性劇烈骨盆疼痛伴陰道出血:常見於流產、異位妊娠。

日常護理

  • 接受治療的患者應記得按時換藥、更換敷料,保持病灶周圍清潔,避免繼發性感染。
  • 內褲應每天更換、清洗,最好採用高溫或微波殺菌處理。
  • 不要穿緊身內衣,最好選擇寬鬆的棉質衣物,有利於透氣除溼。
  • 飲食中應包含足量蔬菜、水果,儘量減少刺激性或辛辣食物。
  • 杜絕不良嗜好,戒菸、限酒,減少高糖、高脂、高鹽食物。
  • 治療期間應遵醫囑用藥,並按照治療計劃定期複查,以便於醫生評估療效,及時處置不良反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