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血管內皮細胞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本病是介於骨血管瘤和骨血管肉瘤(即良、惡性之間)的一種中間型或未定型的腫瘤,是一種瀰漫浸潤生長但不轉移的低惡性腫瘤。
  • 患病情況如何?原發於骨的血管內皮細胞瘤十分罕見,WHO 統計,本病佔原發性骨腫瘤的 0.28%,佔惡性骨腫瘤的 0.52%,患病年齡分佈在 10~75 歲,男性多於女性。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本病病因尚未明確。
  •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有什麼型別?本病按照細胞分化程度分類,可分為單髮型和多髮型兩種型別。
  •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有什麼症狀?區域性鈍痛、壓痛和腫脹是本病最主要症狀。
  •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如何治療?骨血管內皮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
  •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有什麼危害?若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未接受正規治療,病程遷延發展,可出現病理性骨折,嚴重者可發生脊髓或脊神經根壓迫或侵犯症狀(表現為神經根痛),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 減少外傷、射線照射可能對預防本病有一定作用,但無明確有效的預防措施。本病的預後取決於細胞分化的程度。一般單髮型預後較差,5 年生存率大約 19%。多髮型預後相對較好,5 年生存率可達 31%。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區域性鈍痛:區域性骨骼疼痛。
  • 壓痛:病變區域性的觸控性痛。
  • 腫脹:淺表位置的病變部位可引起區域性腫脹,皮溫升高。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骨骼劇烈疼痛,無法忍受,尤其是上、下肢疼痛。
  • 突然截癱或無劇烈運動下出現骨折。

建議就醫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骨血管內皮細胞瘤?

醫生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症狀表現和體格檢查外,同時結合影像學檢查、動脈血管造影檢查等檢查結果,初步擬診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最終根據手術取得的腫瘤組織樣本進行病理分析,從而確診骨血管內皮細胞瘤。

  • 影像學檢查:如 CT、MRI,該檢查快速、無創傷,可瞭解是否有片狀或不規則的溶骨性破壞、在破壞區內是否存在骨小樑、有無骨膜反應等情況,可以輔助診斷骨血管內皮細胞瘤。
  • 動脈血管造影檢查:可作為本病的輔助診斷,可以輔助診斷骨血管內皮細胞瘤。
  • 病理檢查:是診斷本病的金標準。檢查的目的是,明確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病理學檢查一般需要從患者體內取出病變組織,對腫瘤和組成腫瘤的細胞的排列情況、分化程度進行觀察,來判斷其良惡性。病理檢查的結果有助於醫生制定下一步的治療計劃,包括外科手術方式和放化療的計劃。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了?
  • 症狀出現多久了?是否進行性加重?
  • 既往得過什麼病?
  • 目前有接受什麼治療?
  • 近期有做過什麼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我會得這個病?
  • 我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 有哪些治療方案?我適合哪一種治療方案?醫保有報銷嗎?
  • 治療需要多長時間?多久需要複診一次?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有什麼注意事項?平時有沒什麼食物要忌口?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從術後護理、飲食習慣、功能鍛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日常管理,能獲得較好的預後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
    •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按時更換敷料,通常術後每 2~3 天更換一次,同時觀察傷口區域性癒合情況,有無感染(紅、腫、熱、痛),直至術後拆線。若發生傷口出血、滲血,或外層紗布已被血液和滲液浸溼,則喪失防止感染的作用,需要立即更換敷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 出院體力恢復後,建議儘早下床活動。因為長時間臥床可能會影響術後恢復,也會增加下肢血栓形成的風險。
  • 化療期間應注意以下情況:
    • 輸注甲氨蝶呤期間,應少吃強酸性食物(如牛羊肉、乳酪麵包),同時多漱口,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
    • 輸注異環磷醯胺期間,忌口西柚或西柚汁,以防影響療效。
    • 順鉑給藥後,短期內不要接受冷刺激,如不喝冷飲,不要用涼水洗手,避免接近空調或冰箱等,以免誘發加重毒性。
    • 依託泊甙使用期間,變換體位時(如由臥到坐等)動作應慢,以防止體位性低血壓導致的暈倒。
  • 放療注意事項:放療後可能出現面板紅腫、水泡,極度疲乏等不良反應,一般在治療開始後 2~3 周出現,如不良反應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用藥期間可出現噁心、嘔吐、乏力等不良反應,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狀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飲食管理:無論是腫瘤本身,還是各自治療方法,對患者免疫系統都帶來了傷害,在科學治癌基礎上,進行飲食管理,可以提高免疫力。如:
    • 多吃植物性食物:每頓飯至少吃 2~3 種植物性食物。
    • 低脂飲食:可以選擇更健康的脂類,如菜籽油或橄欖油等;限制新增脂肪的攝入,如沙拉醬、人造黃油,每天 15~30 毫升;使用低脂烹飪方法,如烘烤,清蒸或燉食物,不要油炸食物;限制高脂肪零食攝入,如薯條,甜甜圈,巧克力棒等。
    • 限制含糖食品和含糖飲料。
    • 少吃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等;避免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火腿和熱狗等。
    • 戒菸、限制飲酒。
  • 運動:增強體質。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強鍛鍊,多進行一些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身體免疫力。
  • 定期複查:由於每個患者術中及全身情況均不同,所以複查時應注意應個體化原則,術後應按手術醫師或主治醫師要求定期複查,複查醫師最好為手術醫師,更能瞭解患者病程變化,具體複查專案應由診治醫師根據患者情況決定。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化療:常用的化療藥物為紫杉醇、順鉑、恩度等。化療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手術後進行的化療,用於消滅殘存的腫瘤細胞,降低復發和轉移的可能性),對於幾個解剖部位的多發性病變和不能手術切除者,在選擇放療的同時,可積極配合多藥性聯合化療,以提高療效。

手術治療

手術目的是徹底切除腫瘤,達到根治性治療的目的。

  • 低惡性或潛在惡性的腫瘤,如有可能應積極採用根治性手術切除,包括腫瘤段截除,使用假體、異體骨或帶血管遊離骨移植,在內的廣泛重建術來修復骨缺損。
  • 位於椎體的病變,可行腫瘤椎體切除,脊髓減壓,椎間嵌入植骨,或人工椎體置換,或椎體釘固定。
  • 若位於椎弓,可行腫瘤椎弓切除,椎弓根螺釘固定。

其他治療方式

  • 放射治療:此瘤對射線敏感,放療常有效。對病灶分佈於幾個解剖部位和不能安全施行手術者,放療是最有效的選擇,可單獨放療。手術切除不徹底者,術後可輔助放療。有學者提出手術切除加放療似乎比單獨放療更有效。
  • 動脈栓塞:經選擇性動脈造影,確定腫瘤的供血動脈,從供血動脈插入導管,從導管中注入栓塞劑使供應腫瘤的血管發生栓塞,使腫瘤缺血壞死,縮小,可作為手術前的準備,減少術中出血,也可作為一種治療手段,減輕症狀。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未接受正規治療,病程遷延發展,可出現病理性骨折,嚴重者可發生脊髓或脊神經根壓迫或侵犯症狀,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 若骨血管內皮細胞瘤接受正規治療,預後較好。但本病的預後取決於細胞分化的程度。一般單髮型預後較差,5 年生存率大約 19%。多髮型預後相對較好,5 年生存率可達 31%。

本病病因尚未明確。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

哪些人容易患骨血管內皮細胞瘤?

本病暫無危險因素。

區域性鈍痛、壓痛和腫脹是骨血管內皮細胞瘤的主要症狀。病程遷延發展,可出現病理性骨折,嚴重者可發生脊髓或脊神經根壓迫或侵犯症狀,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疼痛:表現為區域性骨骼疼痛(表現為鈍痛、壓痛),緩慢加重。
  • 腫脹:累及到的淺表病變部位可出現區域性腫脹。晚期,患者的骨結構被嚴重破壞,還會發生病理性骨折(由於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的骨折)。
  • 關節活動受限:本病常見於長骨(主要存在於四肢,呈長管狀)的幹骺端,當腫脹逐漸明顯臨近關節時,可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 神經系統症狀:當脊椎受累,可壓迫、侵犯脊髓或者脊神經,出現相應節段的神經系統的症狀甚至出現截癱(表現為某個部位的面板感覺到疼痛,或者感覺溫度或痛覺的能力下降、或肢體活動不好、或大小便失禁等)。

骨血管內皮細胞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神經系統症狀
  • 癱瘓
  • 病理性骨折

此病由於病因不明確,所以暫時還沒有特別明確而有效的預防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