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骨折是一種常見疾病。當骨骼承受的力量超過自身強度時,導致骨骼完全或部分斷裂,即骨骼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
- 骨折通常由暴力撞擊、骨骼病變、長期積累性的勞損引起,兒童和老年人更容易發生。
- 主要表現為:區域性變形、肢體活動異常、受傷部位疼痛或腫脹等,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
- 骨折的嚴重程度取決於骨折的位置和型別,嚴重骨折可能導致危重的併發症。
- 除了某些輕微骨折(如腳趾頭骨折),多數骨折需要在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 如果背部、頸部、髖部發生骨折或存在開放性骨折(指骨折斷端和外界相通),不要擅自移動患者,應立即撥打120急救。
- 醫生主要通過詢問症狀、體格檢查和X線檢查診斷骨折,有時還需進行CT掃描、磁共振檢查。
- 骨折治療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恢復受傷肢體功能。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復位、固定和康復訓練。
- 骨折患者應及早開始康復訓練,以促進骨折癒合、維持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預防血栓形成和關節僵硬。
- 乘車時始終繫好安全帶、體育運動時佩戴保護裝備、預防跌倒等措施有助於預防骨折。
醫生主要通過詢問症狀、體格檢查和 X 線檢查診斷骨折。
應何時就醫?
除了某些輕微骨折(如腳趾頭骨折)可能不需要緊急治療。通常,骨折都需要緊急就醫治療。如果背部、頸部、髖部發生骨折或存在開放性骨折,不要擅自移動患者,應立即撥打120急救。
運送患者前,注意保護受傷部位避免進一步損傷。對於發生在手臂或腿部的骨折,可使用夾板以防止移位,並通過紗布包裹來固定夾板。如果存在出血,在固定夾板之前應加壓止血,之後抬高骨折部位。
推薦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骨折?
通常,醫生通過詢問症狀、體格檢查和X線檢查診斷骨折。
通過檢視損傷部位的面板有無裂開,可以判斷是否為開放性骨折。
除了 X 線檢查,有時還需進行其他檢查(如 CT 掃描、磁共振檢查、血管造影),以判斷骨骼周圍組織有無損傷。
如果醫生懷疑顱骨骨折,很可能直接進行 CT 掃描,不再進行普通 X 線檢查。CT 掃描不僅可以診斷顱骨骨折,還能發現骨折伴隨的損傷或繼發損傷(如腦出血)。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了哪些症狀?何時開始出現的?
- 症狀出現前是否受到外傷或其他創傷?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加重或緩解?
- 來醫院前是否處理過?具體包括哪些?
- 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病史?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需要進行哪些檢查?
- 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什麼?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嗎?
- 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 有哪些注意事項?
- 什麼時候可以恢復正常活動?
- 如何預防再次骨折?
骨折患者應及早開始康復訓練,以促進骨折癒合、維持肌張力、預防血栓和關節僵硬。游泳鍛鍊是骨折患者康復的良好途徑。中老年骨折患者可適度補鈣和維生素D。
骨折的治療目的:使受傷的肢體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復位、固定和康復訓練。
骨折應如何治療?
骨折的治療主要包括復位、固定和康復訓練。開放性骨折必須先徹底清潔傷口,以避免感染。骨折常常需要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
復位
顧名思義,將發生移位的骨骼斷端恢復正常的位置,促進骨骼正確癒合。
- 不需要手術的復位稱為閉合復位。多數兒童骨折可採用閉合復位。
- 嚴重骨折可能需要開放復位,即通過手術進行復位。
固定
復位之後,多數骨折需要固定,以阻止骨折移位、減少疼痛和促進正確癒合。
- 常用的固定工具包括石膏、夾板、支具、牽引等,這些固定方法稱為外固定。
- 有時,需要通過手術使用釘、板、螺釘、棒、黏膠等器械來固定骨折,稱為內固定。
在石膏或夾板去除之後,骨折部位通常會出現持續數週的僵硬、腫脹。如果是兒童骨折,石膏可刺激毛囊,導致毛髮增加;腿部骨折後可能出現跛行,這些症狀通常幾周內即可消失。
康復訓練
骨折患者康復訓練的目的是減少肌肉萎縮、預防關節僵硬、促進骨骼癒合,最大限度地恢復損傷部位的功能。
固定期可進行的康復訓練包括:鄰近未固定關節可以活動、骨折部位不負重的主動運動、健康肢體及軀幹的正常運動、抬高患肢等。
固定拆除後的康復訓練包括:骨折部位的主動運動、肌力訓練、儘快恢復日常活動等。
骨折需要進行哪些藥物治療?
多數情況下,僅需要使用止痛藥來控制疼痛。
- 輕微骨折可使用對乙醯氨基酚或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
- 對於更嚴重的疼痛,可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進行鎮痛。
開放性骨折需要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骨折通常由暴力撞擊、骨骼病變或長期積累性勞損引起。
導致骨折的原因有哪些?
- 暴力或意外事件引起的直接撞擊(如車禍撞擊引起的腿部骨折)或間接撞擊(如高空墜落引起的脊椎骨折)。
- 骨骼部位的腫瘤、炎症等病變可削弱骨骼強度,引起病理性骨折。
- 骨質疏鬆症能夠導致骨折,尤其是髖部、手腕部和脊椎。
- 積累性勞損:長期、反覆的輕微損傷,日積月累可引起肢體特定部位的骨折,又稱疲勞骨折。
- 骨折風險與年齡密切相關。兒童易發生骨折;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脆性加大,因此老年人更容易因跌倒發生骨折。
骨折主要表現為:區域性變形、肢體活動異常、受傷部位疼痛或腫脹等。通常需要去醫院進行緊急治療。
骨折會出現哪些症狀?
骨折的症狀和體徵包括:
- 骨折部位腫脹或挫傷。
- 受傷部位疼痛,在移動或受壓後加重。
- 骨折部位有擠壓、摩擦的感覺,可能產生骨骼摩擦的聲音。
- 胳膊或腿骨折會出現畸形。
- 受傷部位活動異常。
- 受傷的腳、踝、腿、手腕無法負重。
- 開放性骨折時,骨骼斷端穿破面板。
- 嚴重骨折還可能導致休克。
- 可能出現發熱。
- 骨折後長期活動受限,可能導致肌肉萎縮。
骨折包括哪些型別?
骨折主要包括以下型別:
按骨折的斷端是否發生移位,可分為:
- 移位性骨折:骨折斷成為2個或更多部分,並且發生了移位,導致骨折斷端無法對合上。
- 非移位性骨折:骨骼部分或全部斷裂,但沒有發生移位,對合良好。
根據骨折處是否與外界相通,可分為:
- 開放性骨折:骨骼斷端穿破面板,形成了開放性傷口,可能導致深部感染。
- 閉合性骨折:骨骼斷裂,但沒有刺破面板或開放傷口。
根據骨折斷裂的程度,可分為:
- 不完全骨折:骨骼沒有完全中斷。
- 完全骨折:骨骼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完全中斷。
根據骨折復位後是否穩定,可分為:
- 不穩定性骨折:骨折復位後容易發生再移位。
- 穩定性骨折:骨折復位後不容易發生再移位。
由於兒童骨骼的特殊性,有些骨折亞型僅在兒童中出現:
- 青枝骨折:骨骼出現彎曲,但始終未發生斷裂。
- 隆起骨折:兩塊骨骼相互擠壓造成隆起。
- 生長板骨折:可導致骨長度變短。
以下骨折亞型在成年人和兒童中均可出現:
- 粉碎性骨折:骨骼碎裂成 3 塊以上。
- 橫形骨折:屬於相對穩定性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垂直)。
- 斜形骨折:屬於不穩定性骨折(骨折線與骨幹縱軸呈銳角)。
- 螺旋形骨折:因扭轉性外力造成螺旋形的骨折線。
- 病理性骨折:由骨骼病變引起的骨折。
- 應力骨折:表現為骨骼的微小裂縫。
- 壓縮性骨折:常見於脊椎骨折。
骨折後,疾病會怎樣發展?
骨折的嚴重程度取決於骨折的型別和位置。嚴重骨折可能導致危重的併發症。
骨折早期可能引起以下併發症:
- 面板軟組織損傷;
- 血管損傷;
- 神經損傷;
- 重要臟器損傷;
- 休克;
- 脂肪栓塞;
- 骨骼或周圍組織感染(如骨髓炎)。
骨折晚期可能引起以下併發症:
- 創傷性關節炎;
- 關節僵硬;
- 長期臥床導致褥瘡;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 缺血性骨壞死。
骨折康復時間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和骨折型別和骨折部位。兒童輕微骨折幾周內就可癒合,老年人的嚴重骨折可能需要幾個月時間才能康復。糖尿病、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營養不良、吸菸、過量飲酒等都不利於骨折癒合。
以下措施有助於預防骨折:
- 乘車時始終繫好安全帶。
- 進行騎車、滑雪、競技體育等活動時,務必佩戴防護裝備(如頭盔)。
- 骨質疏鬆症患者應經常鍛鍊,改善力量和平衡,從而預防跌倒。
- 清除走道和樓梯雜物,以避免絆倒。
- 攝入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飲食。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