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蜇傷: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海蜇俗稱水母(通常指包括海蜇屬種類在內的大型水母),是一種有毒的海洋生物,海蜇螫傷是最常見的海洋生物傷。海蜇毒液內有大量的毒素,此類毒素具有面板壞死、溶血、心血管、神經、肺臟、肝臟及腎臟等多種生物毒性。其蜇傷後的中毒效應是多種毒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7~9 月份海蜇成群出現於沿海海域,而此時又正值海濱城市旅遊的旺季,海蜇蜇傷的機會會增加,應注意防範。
  • 蜇毒液內有大量的毒素,主要有類蛋白毒素、多肽和酶類,以及強麻醉劑、四氨鉻物、組胺、5-羥色胺等物質。這些毒素具有溶血作用,對心血管、神經、肺臟、肝臟及腎臟等具有生物毒性。其蜇傷後的中毒效應是多種毒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輕型患者:僅表現區域性面板反應,典型者可見鞭痕樣面板損害,可出現刺癢、灼痛感。中型患者:除區域性面板反應外,尚伴有全身過敏樣反應,但不具備重型病例的症狀特徵。如果是下列情況之一:過敏體質者、年齡大於 65 歲、有心腦血管病史者,可按中型病例處理。蜇傷面積較大者易發展至重型病例。
  • 患者除面板區域性反應外,如伴有呼吸、迴圈、神經、腎臟與凝血系統任一功能損害者,即可診斷為重型。
  • 據蜇傷部位不同,可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區域性可出現紅斑、丘疹、腫脹、刺癢等。全身症狀可出現頭暈、乏力,瀰漫性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心悸、胸悶,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甚至煩躁,意識模糊,休克。
  • 避免接觸海蜇,如發生蜇傷事件,及時尋求救治。可自行區域性處理,嚴重者儘早到醫院接受專業治療。

海蜇毒液內有大量的毒素,毒素種類較多,被蜇傷後的中毒效應多是各種毒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可造成多器官功能損傷。被海蜇蟄傷後大多數患者立即出現相應的症狀,但也部分患者出現遲髮型過敏反應。因此,被海蜇蟄傷後應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醫學科

醫生如何診斷海蜇蟄傷?

具有明確的海蜇接觸史,具有上述區域性及全身臨床表現,在排除其他可予解釋的疾病後,即可作出診斷。對於病情進展迅速,發生過敏性休克的患者,醫生會及時做出診治,以挽救生命。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發生的?有沒有接觸海蜇?如何被蜇傷?有沒有去過海邊或接觸過海水?
  • 有沒有什麼症狀?嚴重程度如何?
  • 已做過哪些處置?
  • 既往是否為過敏體質?
  • 既往有沒有基礎疾病病史?
  • 家族有沒有遺傳疾病?

患者可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否需要住院治療?目前表現嚴不嚴重?會不會進一步惡化?
  • 如何自我評估被蜇傷後的病情變化?
  • 單純面板區域性損傷一般多長時間可以治癒?是否會遺留疤痕?
  • 如何預防被蜇傷事件的發生?
  • 如被蜇傷第一時間應做哪些處理?

儘量避免接觸海蜇,注意自身防護,並需瞭解相關海蜇蟄傷的簡單處理操作知識,如被海蜇蟄傷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就醫。

發生海蜇蜇傷事件後,醫生會迅速評估病情,重點觀察和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徵,尤其是神志、呼吸和迴圈狀態。儘早識別過敏性休克、發現威脅患者生命的各種危象。對於重症患者,醫生會積極採取抗過敏、抗休克等措施,及時進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援。

區域性處理

  • 立即用海水沖洗患處,切勿用淡水或生理鹽水清洗,以免引起細胞破裂,導致毒素大量釋放而加重病情。
  • 用刀、鉗子、鑷子等,去除殘留在面板中的觸手和刺絲囊。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以避免二次致傷。
  • 要儘快到醫院就診,用 5%~10% 碳酸氫鈉溶液(或明礬溶液)反覆清洗患處,沖洗後含有碳酸氫鈉溶液紗布溼敷,也可用爐甘石洗劑外塗,或區域性塗擦糖皮質激素類軟膏。
  • 有明確傷口者,注意預防破傷風。

抗過敏治療

儘早選用抗過敏類藥物,如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肌注苯海拉明、倍他米鬆等;靜脈注射甲強龍、地塞米松等。

對症治療

  • 疼痛:疼痛較輕者,可服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藥物。疼痛劇烈時可皮下注射嗎腓或肌內注射哌替啶等。老年患者和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需注意呼吸抑制的不良反應。嚴重肌痙攣者,可使用 10% 葡糖糖酸鈣或安定靜注對症治療。
  • 低血壓:容量不足者應立即快速補液,進行液體復甦治療。對於積極補充容量後仍為頑固性低血壓的患者,必要時可使用去甲腎上腺素或腎上腺素等血管加壓藥物維持。升壓效果不佳者尚需除外外周血管麻痺和應激性心肌病可能。
  • 支氣管痙攣和呼吸困難:鼻導管或面罩給氧,根據需要行環甲膜穿刺術、氣管插管或經皮氣管切開術、機械通氣,以緩解症狀。應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和支氣管擴張劑,如氨茶鹼、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異丙託溴銨等。若為急性喉頭水腫所致呼吸困難,醫生會盡早考慮氣管插管,同時立即肌內注射 0.2~0.5 毫升 0.1% 腎上腺素,或快速靜脈滴注甘露醇,以迅速緩解症狀。

併發症治療

  • 過敏性休克:過敏性休克是臨床急症,應立即展開搶救。
    • 立即脫離蜇傷的環境,去除殘留在面板內的觸手和刺絲囊。
    • 置患者平臥頭低位,足稍抬高,鬆衣釦,保持安靜,保持呼吸道暢通。
    • 立即肌內注射 0.1% 腎上腺素(0.01 毫升/千克),最大劑量為 0.5 毫克,必要時 5~15 分鐘可重複注射。對有生命危險的嚴重休克患者,可用 0.1~0.5 毫克加生理鹽水稀釋至 10 毫升緩慢靜注。若休克持續無好轉,應儘早靜脈注射地塞米松 10~20 毫克,或氫化可的鬆 200~400 毫克,加入 0.9% 氯化鈉注射液 250 毫升中靜點(靜脈點滴),或甲強龍 120~240 毫克加入 0~9% 氯化鈉注射液 250 毫升中靜點,也可酌情選用去甲腎上腺素、間羥胺等血管活性藥物。
    • 建立靜脈通路,立即靜脈給予容量負荷,成人為 500~1000 毫升(兒童:20 毫升/千克),同時還需評估容量反應,必要時繼續補液治療,優先選擇晶體液。
    • 如距離蜇傷時間不久,估計毒液尚未完全擴散,應儘快用止血帶緊縛蜇傷肢體近心端,以減緩吸收和擴散速度,但要注意束縛時間。
  • 急性肺水腫:海蜇蜇傷後出現急性肺水腫時,應用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等抗過敏治療,同時給予東莨菪鹼或阿托品等抗膽鹼能藥物,以減少肺部滲出。若大量泡沫痰充滿肺部,造成通氣障礙,及時給予氣管插管和呼吸末正壓通氣,迅速解除肺內泡沫對通氣的影響。若為心源性因素導致的急性肺水腫,可考慮吸氧,靜脈注射嗎啡、呋塞米、毛花苷 C 及血管擴張劑等藥物。
  • 心律失常:醫生會注意尋找誘發心律失常的原因,根據患者病理生理改變行鍼對性治療。竇性心動過速時可用 β-受體拮抗劑(普萘洛爾、比索洛爾等)。心動過緩與竇房阻滯時可用阿托品。如心跳驟停者,需立即進行胸外按壓,給予心肺復甦。同時醫生會監測心電圖 QT 間期,以預防和識別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
  • 多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當被海蜇蜇傷後,易引起肝、腎、胃腸道等多個器官功能的障礙或衰竭,此時應進行各器官功能支援和保護,預防應激性潰瘍,積極改善氧代謝,糾正組織缺氧,重視營養和代謝支援,必要時選擇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中醫藥治療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被海蜇蟄傷後,病情輕重程度與被蟄傷的面積和部位(如蜇傷的面積愈大,愈近於軀幹,病情愈重)以及傷者個人體質(如過敏體質的患者容易發展為重度病例)相關。受傷後均應積極進行救治,以防預後不良。

海蜇蟄傷多因直接接觸致傷,通常海邊作業人員發生機率較高。此外隨著海濱旅遊業的興盛,也使得海蜇蟄傷事件的發生較以往增加。

病情較輕時,僅出現區域性面板炎症改變。病情嚴重者,可致全身多器官或系統功能障礙或衰竭,甚至死亡。

海蜇蜇傷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海蜇蜇傷的常見症狀包括:

  • 蟄傷在頭面部及頸部:口乾、咽喉部發緊。
  • 蟄傷在四肢及軀幹時,患者會出現: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改變;條索狀排列的紅斑、丘疹;腫脹;刺癢,燒灼痛;皮下出血、瘀斑、糜爛、壞死。
  • 全身症狀:頭暈、乏力;瀰漫性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心悸、胸悶,呼吸困難;血壓降低,甚至煩躁,意識模糊,休克。

海蜇蟄傷的防治應重在預防,日常應提高防治意識,做好預防措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入海前做好防護知識培訓,有條件時穿著海蜇防護服或應用針對海蜇蜇傷的防護劑。
  • 蜇傷通常發生在 7~9 月份,在此期間去海濱游泳時應遵守當地的安全告示。
  • 海蜇蜇傷多發海域做好防海蜇攔截設施,設定救生點,配備必要的人員、物品及藥品等,隨時施救。
  • 遇到海蜇時,不能用手直接抓或撈取。即使是已經死亡的海蜇,只要其刺絲囊還處於溼潤狀態,就有可能刺傷人。漂上海灘的海蜇碎片也不能隨手觸控、隨便拾取。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