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腹惡性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膽總管穿過十二指腸肌層時,和主胰管匯合形成共同通道,稱為肝胰壺腹,經十二指腸乳頭與腸腔相通。肝胰壺腹(簡稱壺腹)包含有十二指腸、膽總管和胰管三種成分的粘膜上皮。壺腹部腫瘤則是由這三種粘膜上皮發生的腫瘤。

  • 壺腹惡性腫瘤指發生在膽總管與主胰管匯合處的腫瘤。
  • 壺腹部惡性腫瘤絕大多數為癌,其發病率約為胰腺癌的1/3。壺腹癌多為乳頭狀癌,約1/3為浸潤癌;在非乳頭狀癌中,多為浸潤癌。

  • 壺腹癌除侵及十二指腸外,侵犯鄰近器官者並不多見。
  • 黃疸是壺腹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症狀。約 90% 的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表現為進行性、穩定性、波動性和梗阻性黃疸。
  • 利用十二指腸內鏡可直接觀察十二指腸乳頭部病變,並可於直視下取組織進行活檢,可較為準確地診斷病變。
  • 治療以手術為主。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本病一旦確診,應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就診科室

  • 肝膽胰外科。
  • 普外科。
  • 腫瘤科。

醫生如何診斷壺腹惡性腫瘤?

  • 糞便和尿液檢查:約 85%~100% 患者,糞便潛血試驗持續陽性,患者多有輕度貧血,尿膽紅素陽性而尿膽原陰性。
  • 血液檢查:血清膽紅素增高多在 256.5~342 μmol/L(微摩爾每升),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增高,轉氨酶輕至中度增高,癌胚抗原、CA19-9 和 CA125(均為腫瘤標記物)均可升高。
  • 十二指腸引流液檢查:十二指腸可引流出血性或暗褐色液體,其潛血試驗陽性,鏡檢可見大量紅細胞,60%~95% 患者脫落細胞學檢查可發現癌細胞。
  • 胃腸鋇餐及十二指腸低張造影檢查:有時可見十二指腸外上方有膽囊壓跡,十二指腸第一、二段交界處有增粗的膽總管壓跡,十二指腸乳頭增大,黏膜呈不規則紊亂或充盈缺損,胰頭癌者可見十二指腸圈擴大,十二指腸內側壁“僵硬”受壓、變形或部分性梗阻,呈“∑”形,但典型表現者少見。
  • B 型超聲檢查:B 超結果顯示膽總管或(和)肝內膽管擴張,膽囊增大。但壺腹癌本身的診斷率較低,這是由於該部位常有十二指腸及胃內積氣及食物掩蓋,對無黃疸者能提供早期進一步檢查線索,有經驗者有時可觀察到區域性的癌塊。
  • CT、MRI 檢查:對助於與鑑別胰頭癌,可顯示腫瘤的位置與輪廓,影像上壺腹癌與膽總管癌表現相似,膽總管、胰管均可擴張或僅膽管擴張,這取決於壺腹癌的生長方式;胰頭癌時則胰頭增大,有腫塊,胰管擴張,環影突然中斷變形,出現雙環影,表示胰頭,膽總管均有侵犯,有時可見擴張的膽總管內有軟組織影或異常訊號。
  • ERCP(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可以窺視十二指腸內側壁和乳頭情況,可見乳頭腫大,表面不規則,呈結節狀,質脆易出血,並可活檢進行病理學確診,對壺腹癌、胰頭癌(可有胰管狹窄或不顯影等)的診斷均有較大幫助。
  • PTC(經皮肝穿刺膽管造影)檢查:因壺腹乳頭高低不平,管腔狹窄、堵塞,ERCP 常不易成功,PTC 可顯示肝內外膽管擴張,膽總管呈“V”字形不規則充盈缺損或閉塞,可進行定位診斷和鑑別診斷,PTC 有發生膽漏及膽汁性腹膜炎等併發症的可能性,需加以警惕。
  • 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SCA):對胰頭癌診斷有益,從血管位置改變,可間接確定胰腺癌所在部位。
  • 核素檢查:可瞭解梗阻部位,75Se-蛋氨酸胰腺掃描,在胰腺癌腫處出現核素缺損(冷區)。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現在有什麼不舒服嗎?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病史?
  • 患者年齡?
  • 有沒有惡性腫瘤疾病家族史?
  • 在服用哪些藥?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為何會患該疾病?是否有治癒希望?
  • 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直系親屬需要接受篩查嗎?

壺腹惡性腫瘤患者的日常護理包括心理、營養、疼痛、放化療等。

  • 心理護理:惡性腫瘤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否認期、憤怒期、妥協期、抑鬱期和接受期等一系列心理變化,密切觀察,給予不同的疏導和心理支援。
  • 營養護理:鼓勵患者攝取足夠的營養,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飲食。對食慾較差、進食困難者,宜少量多餐、少渣飲食,必要時給予靜脈高營養支援。放療期間忌服辛辣香燥等刺激性食物,如胡椒、蔥、蒜、韭菜、羊、雞等。
  • 疼痛護理:注意觀察患者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持續時間和強度,指導患者使用不同的方法控制疼痛,對疼痛難以控制者,可根據三級階梯止痛方案遵醫囑給藥。
  • 術後護理:注意監測生命體徵及病情變化,做好引流管、切口和面板護理,預防感染。術後如無禁忌證,可在 1~7 天后離床活動,即早期離床活動。可先在床上做肢體運動和翻身動作。如果身體恢復良好,可逐步加大運動量,變換鍛鍊內容。
  • 放療護理:指導家人在放療期間應減少患者活動,保證患者身心休息,放療前後患者應臥床休息 30 分鐘,放療期間注意黏膜保護,觀察區域性器官的功能狀態,預防繼發感染的發生。
  • 化療護理:耐心向患者解釋,取得有效的治療配合,注意觀察藥液對血管壁的刺激,發現有外滲現象,立即更換注射部位並對區域性行普魯卡因封閉。化療期間應注意觀察有無面板瘀斑、齒齦出血及感染等反應。

本病一旦確診,應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其切除範圍,包括胃 1/2 遠側部分、全十二指腸、胰頭部、空腸近端約 10.0 釐米以及膽管十二指腸球后段以下部分,之後進行消化道重建。

此術範圍廣,創傷大,加之患者可能長期患有黃疸,或有肝腎功能損害,消化吸收功能低下,營養不良等情況,故必須做好術前準備,給予高糖、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並給予膽鹽、胰酶等助消化藥,強調給予維生素 K(肌注或靜滴),必要時術前輸血、血漿、白蛋白等予以支援,以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

如癌腫已侵及門靜脈,廣泛腹膜後轉移,肝轉移等不能切除時,則應行內引流術以減輕黃疸;如膽囊空腸吻合術或膽總管空腸,或十二指腸吻合術等姑息性旁路手術;若發生十二指腸狹窄,應行胃空腸吻合術以解除十二指腸梗阻。

化學療法一般不敏感,常用 5-FU(5-氟尿嘧啶)、絲裂黴素或與阿糖胞苷、長春新鹼等聯合用藥,術後可用 1~2 個療程,此外還可應用具有抗癌或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藥等治療。

手術治療

診斷明確或高度可疑,臨床檢查未發現轉移者,應剖腹探查。

  • 無轉移灶,全身情況允許時,行一期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體質差者可考慮 PTCD(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或膽囊空腸吻合術,待黃疸消退後再行二期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 癌腫浸潤到周鄰臟器或有遠處轉移者,僅作膽囊空腸吻合術或膽囊十二指腸吻合術以解除黃疸。

非手術治療

  • 對症治療:口服多酶片、維生素、蛋白質;輸血、補液;止痛。
  • 化療:用於術前後綜合治療或不能切除者。氟尿嘧啶 250~500 毫克/日,靜滴,總量 7.5~1.0 g 為一療程,休息 2~4 周後重復進行。聯合化療,給予絲裂黴素 4 毫克,阿糖無胞苷 100 毫克,氟尿嘧啶 500 毫克,加入 10% 葡萄糖液中,一週 2 次,靜滴,10 次為一療程。用藥期間每 5~7 日檢查一次血象,白細胞低於 3.5×109/L,血小板低於 8×109/L,應停藥。
  • 中醫藥治療
  • 免疫治療:可用胸腺肽、干擾素、轉移因子。

發病原因

壺腹癌的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飲食、飲酒、環境、膽道結石或慢性炎症等因素有關,也可能是該處良性腫瘤惡變所致。

發病機制

壺腹癌一般體積較小,直徑多為 1~2 cm,很少大於 3.5 cm,癌腫起源於壺腹,本身多柔軟,呈息肉樣,表面可糜爛,充血,易缺血壞死,因此常引起間歇性梗阻,很少完全性梗阻。

起源於乳頭單層柱狀上皮的癌腫,呈小的乳頭狀,易缺血,壞死,脫落和出血;來源於胰管和膽總管末端黏膜的癌腫,多呈結節狀或腫塊型,浸潤性大,較堅硬,可形成潰瘍;來源於十二指腸降部內側黏膜的癌腫,多呈潰瘍型;來源於胰頭腺泡,常呈浸潤性生長,堅硬成腫塊型,常壓迫鄰近組織,癌腫擴散方式主要是沿膽管及胰管或十二指腸黏膜擴散,由於腫瘤的惡性程度低,轉移少,因此病程較長。

腫瘤大體標本呈息肉型或結節型,腫塊型或潰瘍型,大多為分化程度好的腺癌,分化不好的腺癌約佔 15%,如出現症狀則已有 3/4 腫瘤侵及主胰管,組織學分類除腺癌外,餘為乳頭狀癌、黏液癌、未分化癌、網織細胞肉瘤,平滑肌肉瘤、類癌。

由於癌腫的特殊位置,很容易阻塞膽總管和主胰管,導致膽汁及胰液的引流不暢,甚至阻塞,引起梗阻性黃疸及消化不良;亦可直接浸潤腸壁,形成腫塊或潰瘍;加之消化液刺激,食物的機械性損傷,可引起十二指腸梗阻與上消化道出血,其轉移方式有:

  • 直接蔓延至胰頭、門靜脈及腸繫膜血管。
  • 區域淋巴結轉移,如十二指腸後,肝十二指腸韌帶,胰頭上下等處的淋巴結轉移。
  • 肝轉移,晚期可有更廣泛的轉移。

乳頭狀瘤的瘤體一般不大,可引起輕度膽道功能障礙或胰管、膽管梗阻,臨床表現類似膽道結石或壺腹癌。

壺腹癌除侵及十二指腸外,區域性侵犯鄰近器官者並不多見,但晚期癌則可侵及肝十二指腸韌帶、膽囊、門靜脈和下腔靜脈,並可轉移至肝、腹膜和網膜。壺腹癌的病程發展較慢,故其預後較胰腺癌和膽管癌為好。

  • 黃疸是壺腹癌最常見的症狀,約 90% 的患者可出現黃疸,表現為進行性、穩定性、波動性和梗阻性。當腫瘤破潰脫落,減輕膽總管梗阻和繼發性膽道炎症時,黃疸發生波動,也可消失一段時間。
  • 當腫瘤引起胰、膽管梗阻,以致管腔內壓力增高時,可引起腹痛。腹痛也是壺腹癌的常有症狀, 40%~50% 的壺腹癌患者可出現腹痛,可呈持續性悶脹痛或陣發性劇痛,多位於中上腹或右上腹,進食後可誘發或加重腹痛。無痛性黃疸者約佔患者總數的 40%。
  • 部分患者雖無腹痛,但進食後可有上腹飽脹症狀。
  • 約 50%患者可有發熱,發熱可突然發生,伴寒戰及黃疸加重;體溫高而持續時間短,但易反覆,間歇期可長可短;少數患者可有持續低熱,也可無發熱主訴。
  • 壺腹癌也可有食慾不振、乏力、腹瀉、消瘦、面板瘙癢等症狀。
  • 晚期患者可有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引起脾大和腹水。
  • 膽囊腫大對壺腹癌的診斷有重要意義。臨床上約有 70% 患者能捫及膽囊,手術中則有 95% 以上患者可發現膽囊腫大和膽總管擴張。但未捫及膽囊者不能排除壺腹部腫瘤。
  • 約 50% 患者有貧血,70% 患者糞隱血試驗陽性。肝功能試驗以轉氨酶、ALP(鹼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醯轉肽酶)的增高較為明顯。

針對病因尚無有效預防措施,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