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忽略症是指對自身軀體或視野內物體的明顯不注意或感知反應發生障礙,是一種以注意損傷為主要表現的認知障礙。患者存在著注意力和定向力的傾斜,這種障礙涉及不同型別的感覺、運動和記憶力的方式,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表現。
  • 忽略症目前仍缺乏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
  • 忽略症最多見的病因是腦血管疾病,也見於腦部腫瘤、腦外傷及腦立體定位破壞手術後的患者。高齡,腦卒中史、腦部手術史等為忽略症的危險因素。
  • 本病根據性質可分為運動性忽略症、感覺性忽略症、偏側空間忽略症以及垂直性忽略症等。
  • 患者症狀表現不一,主要根據病變部位呈現出不同症狀。
  • 忽略症的表現多樣,有效規範的治療,能夠改善該病的預後和轉歸,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在配合腦部疾病治療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
  • 忽略症若不及時接受正規治療,忽略症可加重,造成生活、社交等方面障礙,影響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大部分忽略症患者的症狀,通過積極的藥物和康復治療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較為嚴重者,手術配合藥物治療以及系統的康復指導也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一側肢體運動、擺動減少;
  • 一側肢體感覺減退或缺失;
  • 對一側視野中的物體不注意。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原有腦部疾病出現惡化;
  • 併發昏迷、抽搐等。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精神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忽略症?

醫生根據患者病史和症狀表現,結合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CT/MRI 檢查、腦電圖等檢查結果以及相關的神經系統測驗加以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的檢查:

  • 體格檢查:作用是初步評估全身情況;腦卒中患者可出現一側肢體偏癱及感覺異常。
  • 神經系統檢查:作用是初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對腦部病灶的初步定位;患者常常表現出病理反射消失或亢進。
  • 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生化常規、凝血功能等,可評估患者全身狀況及發現腦部疾病的危險因素。
  • 腦脊液檢查:通過腰椎穿刺獲得腦脊液,可協助判斷腦內環境理化狀態。腦出血的患者,腦脊液可表現為血性,紅細胞明顯增多。
  • 影像學檢查
    • CT 檢查:該項檢查可方便、迅速地判斷腦結構完整性、病灶大小和範圍。
    • MRI(核磁共振)檢查:該項無創、無輻射,對於發病最初幾個小時內病情的判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因耗時長、價格昂貴不作為首選的診斷方法。
  • 腦電圖檢查:腦電圖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作用是有助於明確區域性病灶是否異常,幫助診斷。
  • 神經系統測驗:可分為三種類型:視知覺測驗、視書寫測驗、想象測驗。前 2 種檢查感覺運動方面的忽略,第 3 種是檢查認知方面的忽略。
    • 視知覺測驗主要檢查忽略症的注意力方面,檢查眼球的主動活動;
    • 視書寫測驗更適合於檢查忽略症的意圖方面,包括劃槓測驗、臨摹圖、畫圖測驗及平分直線法;
    • 空間想象測驗是檢查大腦的空間想象力,患者常漏掉物體的左半部分,而正常人則無此現象。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了?
  • 有無腦血管疾病史?
  • 有無腦部手術史?
  • 是否自覺運動或感覺異常?
  • 是否自覺經常健忘?
  • 是否影響日常生活?
  • 以前有做過什麼相關的檢查嗎?有什麼問題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能否徹底治癒?
  • 治療方法有哪些?目前最適合我的治療方式是什麼?
  • 有沒有可能是其他疾病?
  • 還會復發嗎?有沒有什麼後遺症?
  • 治療期間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 治療後應如何預防?

忽略症的患者需從心理護理、飲食、術後護理等方面進行日常護理,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心理護理
    • 解除患者思想顧慮,建立信心和積極樂觀的情緒,要相信治療後能有效改善;
    • 詳細瞭解自身病情、治療方案,增強信心,消除自身對治療方式的顧慮。
  • 術前腸道準備
    • 如需進行手術,患者最好食用較好消化,以及熱量高、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 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術前 3 天進半流質飲食,如小米粥、面線糊等;術前 1 天進流食,如米湯之類;術前晚 8 點後禁食,並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清潔灌腸。
  • 術後注意事項
    • 術後 8 小時嚴密觀察生命體徵變化,如呼吸、脈搏、血壓等,直至病情平穩;
    • 早點下床進行肢體運動和學會有效深呼吸,儘早進行康復訓練;
    • 提供良好的休養環境,保持環境、床鋪的乾淨和整潔,臥室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 飲食
    • 治療期間加強營養支援,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低鹽、易消化飲食,如牛肉、魚肉、雞蛋、蔬菜、水果等;
    • 補充鈣、鐵等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 出院後注意事項
    • 堅持康復訓練;
    • 保護手術傷口,避免排便困難;
    • 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逐漸增加每日活動量,建立適當的抵抗力;
    • 出院半個月內應及時隨訪反饋或到門診檢查術後恢復情況,並於術後 1~3 個月再次到門診複查。

忽略症的表現多樣,有效規範的治療,能夠改善該病的預後和轉歸,維持正常的生活質量。目前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在配合腦部疾病治療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

藥物治療

  • 腦缺血性疾病者:應早期進行抗凝治療,目的是防止血管阻塞,如口服華法林等。
  • 顱內出血者:目的是控制血壓,減少出血;以靜脈給予降壓藥為宜,給予止血劑,如氨基苯酸和 6-氨基己酸等。
  • 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可解除血管痙攣,常用方法有動脈內緩慢注射 0.3% 的罌粟鹼溶液、動脈內注射尼莫地平溶液等。

手術治療

出血性腦疾病:顱血腫清除術、單純顱骨鑽孔、穿刺血腫引流、立體定向腦血腫碎吸術等,目的是清除血腫,解除壓迫。

其他治療方法

  • 康復治療:
    • 家庭成員和治療師與患者交流或治療時,儘可能站在忽略側,也可以把患者的急需物品放在忽略側,促使其注意。
    • 物理治療:急性期進行坐位、站立等訓練;坐位穩定後,應積極訓練立位和步行。
    • 作業治療:如閱讀時,可以在患側的放上顏色鮮豔的規尺以利於引起患者的注意;家庭成員和治療師可利用冷熱刺激、拍打、按摩、電刺激等感覺輸入,使患者注意到患側的存在;給患者做十字交叉活動及雙手對稱運動,以提醒患者意識到患側忽略症的存在。
  • 中藥治療、中醫理療(包括鍼灸、推拿)等,同時配合飲食治療,作用是疏通經絡,促進經脈正常執行。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忽略症若不及時接受正規治療,忽略症可加重,造成生活、社交等方面障礙,影響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 大部分忽略症患者的症狀,通過積極的藥物和康復治療可以得到有效改善;較為嚴重者,手術配合藥物治療以及系統的康復指導也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忽略症最常見的病因是腦血管疾病,也見於腦部腫瘤、腦外傷及腦立體定位破壞手術後的患者。

忽略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腦部病變:右頂下葉或右顳頂交界區是引起忽略症的關鍵腦區,腦血管疾病等若損傷上述腦區,則可出現相應症狀。
  • 神經連線破壞:腦外傷及腦立體定位手術後的患者,由於外力作用使得大腦皮層下的神經纖維連線受到破壞,並且由於神經纖維不能再生,因此認知環路出現障礙形成忽略症。

哪些人容易患忽略症?

  • 高齡(大於 60 歲)
  • 腦卒中史
  • 腦部手術史

忽略症症狀表現不一,主要根據病變部位及性質出現相應的症狀。

忽略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運動性忽略症:
    • 上肢的忽略症:患者往往只用一隻手,常常是右手,用來做事、做手勢,而另一隻手通常似乎被忘記了而將之閒置在一旁;行走時患側手臂不擺動或極少擺動;當患側手臂處於很不舒服的位置時也長時間保持不動。
    • 下肢的忽略:表現為行走時患側不能避開障礙物,常碰撞到障礙物,如果在他面前放一雙鞋請他穿上時,患者只穿健側的一隻而忽略了患側的一隻。
  • 感覺性忽略症:
    • 感覺消退:是感覺性忽略症最常見的表現;若同時給雙側肢體以同等的刺激(如針刺、振動等)時,患者對一側的刺激感覺不到;但同時給兩側刺激時患者卻都能感覺到。
    • 感覺消失:又稱作偏側不注意,可以是體感性、視覺性或聽覺性,此時患者對來自病變側的刺激不能定向,不能做出反應或報告。如果用羽毛在兩側對面板進行搔刮,一側不能感知並作出反應,而另一側則可以準確感知並作出發癢的表現。
  • 偏側空間忽略症:表現為對一側的事物,往往是左側視野中的事物不注意;請他讀一張報紙上的通欄標題中,他只讀右半而忽略了左半;數一數站在他病床前的人有幾名,他只數了站在右邊和前面的,而忽略了左邊的人。
  • 垂直性忽略症:患者對正前方物體的下半部看不清,與正常對照者相比,患者所感知並指認的物體的中點均明顯向上方偏移。

忽略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社交障礙
  • 空間記憶障礙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生活節制注意休息、勞逸結合;合理膳食攝入能有效預防腦部疾病,從而減少忽略症的發生。

  • 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長期出現精神緊張、焦慮、煩躁、悲觀等情緒,會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 生活有序,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對預防疾病有很大的幫助,做到茶飯有規律,生活起居有常、不過度勞累、心境開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可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元化,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
  • 體育運動,一週進行 3~4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有氧運動。
  • 保持合理的體重水平,避免體重過低。
  • 定期體檢,儘早發現可能存在的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