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支睪吸蟲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華支睪吸蟲病是由華支睪吸蟲寄生於人體肝內膽管所引起的寄生蟲病[1][2][3][4][5][6]。其臨床特徵為精神不振、上腹隱痛、腹瀉、肝腫大等,嚴重者可發生膽管炎、膽石症以及肝硬化等併發症,感染嚴重的兒童常有營養不良和發育障礙。華支睪吸蟲主要分佈在東亞和東南亞,如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

  • 由華支睪吸蟲寄生於人體肝內膽管所引起。人類常因食用未經煮熟的含有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淡水魚或蝦而被感染。
  • 華支睪吸蟲病症狀輕重不等,一般可將其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 輕度感染者可無症狀,重度感染者可出現消化不良、上腹隱痛、腹瀉、精神不振、肝大等臨床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膽管炎、膽結石以及肝硬化等併發症。感染嚴重的兒童常有顯著營養不良和生長髮育障礙。
  • 治療原則為:對症支援及驅蟲治療。
  •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大力做好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對本病傳播途徑的認識,自覺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魚蝦。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流行病區接觸史、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蝦後,出現消化不良,上腹隱痛,腹瀉,精神不振,肝大,黃疸等症狀,需及時就診。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醫生如何診斷華支睪吸蟲病?

根據患者接觸史及臨床表現、查體和輔助檢查的結果,確診華支睪吸蟲病[1]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

  • 蟲卵檢查:糞便或十二指腸引流膽汁檢查出華支睪吸蟲卵,是確診該病的直接依據。
  • 免疫學檢查:常用方法有成蟲純 C 抗原皮內試驗(ID)、間接細胞凝集試驗(I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但與血吸蟲病、其他肝吸蟲病有交叉反應。
  •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比例輕、中度增加,個別病例可出現粒細胞類白血病反應,可有貧血。
  • 肝功能試驗:肝功能輕度損害,多為輕至中度轉移酶升高,黃疸少見。在重度感染者及有肝膽併發症者,γ-谷氨醯基轉移酶、鹼性磷酸酶升高,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減少。
  • B 超檢查:可見瀰漫性肝內膽管擴張、管壁增厚,中小膽管呈不同程度的擴張,擴張的膽管內有斑點、 斑塊狀或條索形中等強回聲。M 型超聲波可確定有無結石或蟲團或肝硬化等。
  • CT 檢查:肝內膽管有不同程度的擴張,膽管壁增厚及膽管周圍增強,或呈肝硬化、肝癌的影象,個別病例可有胰導管輕度擴張。
  • 逆行胰膽管造影:其改變可有 4 種類型,即膽管細絲狀或橢圓形充盈缺損;膽管變鈍或中斷、不連貫;膽管扭曲不光滑,凹凸不平;小膽管擴張。

還需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消化道症狀及肝功能損害明顯,病毒性肝炎血清抗原抗體陽性,超聲波、CT 檢查可進行鑑別診斷。糞便和膽汁中未檢查到肝吸蟲蟲卵。
  • 異形吸蟲病:由異形吸蟲或橫川后殖吸蟲等所致。這些吸蟲也是通過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而感染,蟲卵與華支睪吸蟲卵極相似。臨床上,當反覆投以驅蟲藥後,蟲卵仍不轉陰時,可考慮抽取十二指腸液檢查,如未獲得蟲卵,應考慮異形吸蟲感染,可通過糞檢蟲卵鑑別。
  • 單純性消化不良:患者進食後胃部不適,亦伴有腹瀉,但肝臟未見腫大,糞中無蟲卵,可見未消化食物殘渣,無生食或半生食魚蝦史。
  • 膽囊炎、膽石症:糞便檢查發現蟲卵可明確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病人是否來自流行區或去過流行病區?
  • 有無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魚、蝦史?
  • 是否有在流行區捕魚史?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自行用過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華支睪吸蟲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有傳染性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我國有些地區有生食魚蝦的習慣。在流行地區有臨床表現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糞便蟲卵檢查和血常規檢查後就可以做出診斷。
  • 在流行地區應該積極開展衛生宣教,提高人們對該病的認識。
  •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成為生活中的常事,我們在旅遊過程中應注意不要生食任何肉類食物,不要輕易下到疫區的水中戲水。
  • 到疫區餐館就餐要儘可能選擇熟菜,如果選擇冷盤一定要選擇有單獨冷盤操作間的餐館。

治療原則是:對症支援治療及驅蟲治療[1][2]

對症支援治療

對重症感染和伴有營養不良和肝硬化的患者,應先予以支援療法,如加強營養,保護肝臟,糾正貧血等,待情況好轉後,再予以驅蟲治療。

驅蟲治療

目前常用藥物為吡喹酮和阿苯達唑。患者服藥後 1~2 天,最快在 2 小時後,糞便中即有蟲體排出。治療後,肝臟腫脹減輕,膽管擴張程度減輕。

華支睪吸蟲病發展及轉歸

經過有效的驅蟲治療和相應的對症治療,急性感染和輕、中度感染者預後良好。慢性華支睪吸蟲病合併肝硬化代償期經驅蟲治療後,肝腫大可迅速回縮,即使有腹水者,肝臟功能也能明顯好轉。合併原發性肝癌者預後不良。華支睪吸蟲病所致的兒童發育障礙或侏儒症,若能在青春期前得到徹底驅蟲治療並避免重複感染,生長髮育能明顯改善。

人類常因食用未經煮熟的含有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淡水魚或蝦而被感染。

華支睪吸蟲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感染了華支睪吸蟲的人和哺乳類動物如貓、狗、鼠、豬等是主要的傳染源。
  • 生食或食用未經煮熟的魚肉或蝦是主要的感染方式。
  • 烤、煎等烹飪時間不夠,不能完全殺滅囊蚴,導致感染。
  • 炊具生、熟食不分也可致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華支睪吸蟲病?

  • 人對本病普遍易感,只要進食了含活的華支睪吸蟲囊蚴的淡水魚蝦均可被感染。
  • 不同地方及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差異主要與生活習慣、飲食嗜好及淡水魚類分佈的不同相關。  

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上腹隱痛,腹瀉,精神不振,肝大以及輕度黃疸。分急性期和慢性期兩種表現[2]

華支睪吸蟲病有哪些症狀[5][6]

急性華支睪吸蟲病

  • 發熱:患者突發寒戰及高熱,體溫最高可達 39℃ 以上,呈弛張熱。
  • 食慾不振:厭油膩食物、腹瀉。
  • 腹痛:多數患者以上腹痛為首發症狀。
  • 肝腫大、脾腫大。
  •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重者甚至出現以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為主的類白血病反應。

慢性華支睪吸蟲病

乏力、消化不良、頭暈、眩暈、消瘦、水腫、貧血等,兒童患者有生長髮育障礙。左葉肝腫大,質多偏硬,有壓痛。重複感染可導致門脈性肝硬化。

臨床分型

  • 肝炎型:最為常見,佔 33.7 %~40.2 % , 有乏力、上腹不適、腹脹、食慾減退、肝區不適或隱痛。
  • 無症狀型:佔 16.9%~40.1%, 無自覺症狀,僅在糞便檢查或十二指腸引流中發現蟲卵。
  • 營養不良型:表現為水腫、貧血、血漿蛋白降低,見於重度感染的兒童,佔 0.6%~1.4%。。
  • 膽管炎型:患者有畏寒、寒戰、發熱,伴有右上腹陣發性絞痛,有時有黃疽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
  • 胃腸炎型:佔 6.8%~11.3%, 表現為慢性腹瀉、稀便,伴上腹與臍周隱痛、腹脹、納差、厭油、乏力等症狀。患者逐漸消瘦,可有貧血,肝臟顯著腫大。糞便檢查可發現大量蟲卵。
  • 類神經衰弱型:佔 2.1%~2.3%, 表現為頭暈、頭痛、心悸、失眠多夢急躁、記憶力減退等。
  • 肝硬化型:佔 13.8%~31.7%, 表現有食慾不振、腹脹、乏力顯著,肝脾腫大、腹水、脾功能亢進、低蛋白血癥,血清透明質酸、Ⅳ 型膠原明顯升高。多見於重度感染區的兒童患者,可因惡病質或繼發感染而死亡。
  • 侏儒型:佔 0.58%~1.48%, 幼年期反覆重度感染,引起侏儒症。
  • 混合型:在患病期間同時伴有上述各型別。

華支睪吸蟲病併發症有哪些?

  • 急性膽管炎和膽囊炎:最常見的併發症。
  • 膽結石:華支睪吸蟲與膽結石的形成二者有明顯的關係。
  • 肝硬化:出現肝臟腫大及肝功能減退、門脈高壓症等臨床表現。
  • 肝膽管癌:成蟲寄生可誘發肝膽管癌。
  • 胰腺炎:成蟲阻塞胰管可引起胰腺炎,少數患者伴有糖尿病。
  • 肺部華支睪吸蟲病:極其少見,主要表現為發熱、呼吸困難、咳嗽等。
  • 做好衛生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對本病傳播途徑的認識,自覺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魚蝦。改進烹調方法和改變飲食習慣,注意分開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也不用生魚喂貓、犬。
  • 積極治療患者和感染者,是保護人民健康、減少傳染源的積極措施。
  • 合理處理糞便,改變養魚的習慣,都是預防華支睪吸蟲病傳播的重要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