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管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踝管綜合徵也稱為跖管綜合徵或跗管綜合徵,是指脛神經或其終末支在小腿或踝關節處受到卡壓,而產生區域性或足底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狀的一種神經卡壓綜合徵。多見於青壯年。

  • 脛神經及其分支在踝管內受到擠壓和損傷,會導致脛神經區域性缺血,並導致運動、感覺等方面的異常。短時間壓迫會引起神經缺血產生水腫,而長時間壓迫則可能導致神經發生變性,即使解除壓迫也難以完全恢復功能。
  • 依據病變部位,本病可分為近端型和遠端型,其中遠端型又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卡壓型和足底外側神經卡壓型[1]
  • 該病起病較緩慢,早期症狀可不明顯,僅表現為足踝部活動後足底不適感,邊界不清的針刺感、燒灼感或麻木感,長時間行走、站立或勞累後可加重。夜間疼痛、麻木加重可影響睡眠[2]
  • 若出現足踝部活動後足底感覺異常,並且在長時間行走、站立後加重,應高度懷疑為踝管綜合徵,患者應及早就醫,以免症狀進一步加重,影響生活質量。
  • 通常對於症狀不明顯的患者,在手術治療前應先嚐試非手術治療,如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區域性注射皮質類固醇,佩戴支具等,如果非手術治療失敗,應考慮手術治療。
  • 平時應儘量避免受到外傷,一旦懷疑為此病,應及早就醫治療,大多數病人預後較好。若神經受損形成瘢痕組織,則手術效果很難滿意。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出現足踝部活動後足底感覺異常,並且在長時間行走、站立後加重,甚至出現夜間症狀時,並且服用非甾體藥物無法緩解疼痛不適時,患者應及早就醫,以免症狀進一步加重影響生活質量。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踝管綜合徵?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年齡、創傷史及臨床表現、查體和影像學檢查以及電生理檢查的結果,排除其他足踝部疾病後,確診踝管綜合徵並不難。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影像學檢查:包括 X 線、CT、MRI,其中 MRI 檢查可以發現踝管內的佔位性病變。
  • 電生理檢查:肌電圖對於診斷有重要意義,是診斷此病的金標準。肌電圖檢查已經成為確診此病的常規檢查。

鑑別診斷[2]

  • 跖筋膜炎:疼痛多位於足底近端及中心,可有脹裂感。很少累及到足趾,無感覺異常。
  • 腰骶神經根病變:患者常為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疼痛,藉助電生理檢查及腰椎 CT、MRI 掃描,可明確診斷。
  • 小腿上端脛神經嵌壓:除踝管綜合徵的臨床表現外,還可表現為小腿疼痛、酸脹不適感、小腿肌力減弱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
  • 是否有足踝部創傷史?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具體表現為什麼性質?
  • 症狀在什麼情況下會加重或緩解?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自行用過藥?
  • 是否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踝管綜合徵?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在飲食方面,多選擇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肉類、乳製品、魚類、蔬菜水果,充足的營養有利於神經的恢復。
  • 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護,儘量避免外傷,避免踝部反覆扭傷。
  • 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鍛鍊。
  • 治療期間可採用理療或按摩等方式加速區域性血液迴圈。
  • 治療期間注意休息,儘量抬高患肢,穿舒適合腳的鞋子。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加重症狀或導致陳舊性損傷。

臨床醫師在診斷明確的基礎上,才能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踝管綜合徵一經診斷,應及時治療,緩解症狀,解除壓迫,避免症狀遷延不愈,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通常,佔位病變引起的踝管綜合徵,外科治療效果最好。對於無典型病變的患者,應在手術治療前先嚐試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1]

  • 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 非甾體抗炎藥:可減輕炎症和神經周圍的區域性刺激。
  • 皮質類固醇注射對區域性出現 Tinel 徵的患者會有幫助。注射時必須小心,以避免類固醇滲透到肌腱周圍而導致肌腱損傷斷裂。
  • 佩戴支具:以減輕脛神經張力。
  • 可以考慮進行短期制動。
  • 使用加壓彈力襪可緩解靜脈迴流緩慢的情況。
  • 理療、推拿、按摩:可緩解肌肉肌腱之間的粘連,進而緩解痙攣。

手術治療[1]

  • 單純鬆解:指將神經從周圍粘連壓迫中鬆解出來。
  • 神經外膜鬆解:指在單純鬆解的基礎之上,切除卡壓段的神經外膜。
  • 神經束膜鬆解:指在單純鬆解和神經外膜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行神經束間鬆解。

踝管綜合徵的發展及轉歸

踝管綜合徵患者若不及時接受治療,一旦踝管內形成瘢痕組織會導致症狀遷延不愈,即使二次手術依然很難達到滿意效果,而大多數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預後良好。

踝管綜合徵是什麼原因引起的[1]

主要因脛神經或其終末支在小腿或踝關節處受卡壓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狀,引起卡壓的原因多種多樣。任何引起踝管絕對或者相對變小的因素,都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壓迫脛神經及其分支,引起臨床症狀。

  • 創傷:是最常見的病因。例如後足骨折會減小踝管內的空間,可使神經受壓。
  • 佔位性病變:如脂肪瘤、腱鞘囊腫、神經鞘瘤等,會導致踝管內壓力增加,壓迫神經。
  • 屈肌支援帶:位於踝管上部並可能撞擊脛神經。
  • 骨結構改變:距跟聯合(跟骨和距骨之間的不正常連線),三角骨脫位等。
  • 後足畸形:跟骨外翻合併前足外展會增加脛神經張力。另外,跟骨內翻合併前足旋前會使踇展肌縮短,這有可能增加肌肉的直徑,導致踝管遠端空間減小。

哪些人容易患踝管綜合徵?

  • 年齡:青壯年。
  • 有足踝部創傷史。
  • 踝部反覆扭傷。
  • 強體力勞動者或長跑運動員。

踝管綜合徵有哪些症狀?

  • 主要表現為足底部瀰漫性放射痛、麻木感或針刺、燒灼感,有些患者可能存在踝部後內側或整個足部感覺異常。活動時症狀加重,休息後好轉。一些患者夜間由於長期固定某一睡姿可能會引起相應症狀。
  • 疼痛:患者早期可僅表現為麻木不適感或間歇性疼痛,晚期可轉變為持續性疼痛,踝關節背伸時疼痛加重。約 1/3 的患者存在 Vallex 現象(卡壓點遠近側均有壓痛),表現為向近端的放射痛。
  • 感覺異常:仔細檢查患肢,如果精細感覺異常,或與健側肢體在皮溫、出汗以及面板感覺等方面有差別,一般可做出踝管綜合徵的診斷。
  • Tinel 徵:叩擊內踝後下方時,可誘發足底和足跟內側面板麻木加重,或出現放射痛。
  • 背伸外翻試驗陽性:最大限度背伸,外翻踝關節,同時最大限度背伸腳趾,在此位置保持 5~10 秒,可引出區域性壓痛或 Tinel 徵陽性。患者可在家中用此試驗自查。

踝管綜合徵併發症有哪些[1]

  • 高足弓:長期神經卡壓可致足內在肌萎縮,形成高足弓或爪狀趾。
  • 爪狀趾:與高足弓同理。

本病暫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對足踝部的保護。穿寬鬆鞋襪,糾正足部不良姿勢[3]。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對預後十分重要。

  • 避免在未熱身情況下做劇烈運動,避免踝部扭傷。
  • 平時注意足部的保暖。
  • 避免久站,或過度運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