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會陰疝是腹膜內或腹膜外內容物,通過先天或後天的盆隔膜缺損突出而形成[1]。首例患者報道於 1743 年[2]

  • 根據會陰疝與會陰淺橫肌的位置關係,可分為前位和後位。原發性會陰疝臨床罕見,多數繼發於盆腔手術併發症。盆腔臟器切除術後繼發性會陰疝發病率可達 7%,但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後,會陰疝發病率低於 1%。因會陰疝患者多數無症狀,其真實發病率可能會更高。
  • 會陰疝的誘發因素包括女性、廣泛性盆腔切除術尤其骨盆切除、子宮切除病史、放療病史、感染等[3][4]。廣泛性盆腔切除可改變盆腔解剖結構,導致會陰疝的形成。會陰疝常發生於盆腔術後第 1 年[3]。患者可表現為單側陰脣、臀肌或會陰區域膨出。
  • 仔細體格檢查可見咳嗽時會陰區域腫脹。超聲、CT 檢查和 Valsalva 動作可助診斷。
  • 外科手術修復用於控制症狀、預防小腸梗阻或絞窄等併發症[3]。目前尚無單一的最佳治療方法。會陰疝修復包括經腹、經會陰及經腹-會陰聯合途徑。
  • 手術途徑不同,原則是一致的,即減少疝內容物、切除和遊離筋膜缺損和重建盆底。由於筋膜與骨盆的連線,無張力性一期修補複發率達 50%,臨床不可行,相比之下,網片修補複發率約 20%[3]。組織瓣修補術技術要求高,常伴組織供體部發病或組織瓣壞死,更常用於複發性或合併放療或感染病史的會陰疝。
  • 術後會陰疝是潛在可預防的,鑑別有潛在風險的患者、預防術後切口感染和盆腔積液很重要。雖然大部分患者於術後 1 年復發,仍有部分患者於疝修補術後 5 年復發。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反覆出現腹內壓增高(如咳嗽、便祕、排尿困難等)時會陰部腫物膨出、影響日常生活者應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外科
  • 普通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會陰疝?

  • 典型的症狀(腹內壓增高時會陰部腫物膨出);
  • 仔細的體格檢查;
  • 超聲、CT 等影像學檢查;
  • 相關的腹盆腔手術史。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患者既往史(是否有過腹盆腔手術史如直腸癌切除、子宮切除等)?
  • 患者症狀及持續時間,是否有腹內壓增高時會陰部腫物膨出?
  • 是否就診及治療方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否需要手術治療,如需手術採取什麼途徑(經腹、經會陰、經腹-會陰聯合,開放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是否應用補片)?
  • 術後複發率如何及注意事項?

目前尚無單一的最佳治療方法。會陰疝修復包括經腹、經會陰及經腹-會陰聯合途徑。

經會陰及腹腔鏡手術是目前最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5]。原發性缺陷縫合已摒棄,代之以合成或複合補片修補[5]

補片修復術近年來發展快,術後複發率低。但對腹-會陰切除、腹外-會陰切除術後繼發性會陰疝患者,仍需大資料支援金標準治療方法[5]

會陰疝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解剖上的先天缺陷,胚胎期 Douglas 凹陷形成一長而深的凹陷下降至會陰,正常情況下,此凹陷向上逆行,男性較女性高,但其深度視性別、年齡及直腸、膀胱是否被充滿而定。在腹內壓增高的情況下,特別是慢性咳嗽、便祕、排尿困難時,可使 Douglas 凹陷變深,促使筋膜更加向下脫出,利於疝的形成。
  • 支援直腸組織過度鬆弛,特別是骨盆底部肌肉發育不良或肌肉營養不良,使直腸不能維持正常位置,在腹內壓增加時,內臟便從骨盆底部脫出。
  • 患者既往有盆腔手術史,導致盆底組織張力降低。

哪些人容易患會陰疝?

  • 胚胎期發育不良患者。
  • 盆腔手術(如子宮切除術、直腸癌根治術等)患者。
  • 盆腔放療、感染患者。

會陰疝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典型症狀是腹內壓增高時,見會陰部出現腫脹、包塊。

會陰疝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腹內壓增高時可見會陰部包塊,影響生活。鮮有疝囊內容物嵌頓的報告。

既往盆腔手術史患者需注意觀察,術後定期複查,如出現咳嗽、便祕等腹內壓增高時,會陰部腫脹、包塊突出,需注意及時就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