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頸椎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椎病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臨近組織,引起各種症狀和體徵的疾病。臨床上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四型[1]。混合型頸椎病是指兩種以上型別的頸椎病同時發生。
- 常見病因有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損傷和頸椎先天性椎管狹窄,其中,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是導致頸椎病發生和發展的最基本病因[1]。
- 不同型別的頸椎病其症狀也不相同。神經根型主要表現為頸肩痛和上肢放射痛、麻木等;脊髓型主要表現為雙足踩棉花感、大小便功能障礙等;交感神經型主要表現為心悸等;椎動脈型主要表現為轉頭時頭暈,甚至猝倒等[1]。
- 治療分為手術和非手術治療。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主要行非手術治療;脊髓型主要行手術治療[1]。
- 有資料表明,長期低頭工作的人頸椎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故應注意改變不良坐姿等[1][2]。日常生活應避免長時間維持一種姿勢,注意多活動關節[1]。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1]?
如果出現不同型別頸椎病的症狀需要及時就診。
- 頸肩痛和上肢放射痛:多在短期內加重,面板可有麻木等症狀。
- 雙足踩棉花感:出現此類症狀需要及時就診。
- 心悸和頭昏:需及時就診。
- 頭暈和猝倒:多發生在轉動頭部時,需及時就診。
混合型頸椎病如何診斷[1]?
中年以上病人,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結果等,結合 X 線平片、CT、核磁共振(MRI)、肌電圖等檢查,醫生可以做出相應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有哪些症狀,出現多久了;
- 從事什麼工作;
- 喜歡鍛鍊嗎;
- 有沒有受過外傷;
- 是否接受過治療,治療效果怎麼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的病因是什麼;
- 具體治療方法有哪些;
- 會有後遺症嗎?
日常生活應注意改變不良工作及睡眠姿勢、避免受涼或勞累[2]。
- 改變不良工作體位及睡眠姿勢:長時間維持一種姿勢,會使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容易導致脊柱的生理彎曲度發生改變。
- 避免受涼或勞累:這是導致發病的重要誘因。
不同型別的頸椎病治療方法也不同[1]。
- 非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包括頸椎牽引、理療,改善不良工作和睡眠姿勢。非手術治療半年無效或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或神經根型疼痛劇烈、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能需採取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主要適用於脊髓型頸椎病。本型頸椎病需要手術的原因是,頸椎病的症狀會隨疾病的自然發展逐漸加重。手術依據頸椎病病理和臨床情況決定,可能選擇頸椎前路手術,也可能選擇頸椎後路手術。
混合型頸椎病由哪些原因引起[1]?
- 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椎間盤退變可使椎間隙變窄,關節囊、韌帶鬆弛,脊柱活動時穩定性下降,進而引起椎體、關節和韌帶等結構改變、增生、鈣化。退變逐步進展,最終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血管引起症狀。
- 損傷:各種急、慢性損傷可使原本已退變的頸椎和椎間盤損害加重,進而誘發頸椎病。
- 頸椎先天性椎管狹窄:是指胚胎或發育過程中椎弓根過短,使椎管矢狀徑小於正常。在此基礎上,即使頸椎只是輕度退行性變,也可能出現壓迫症狀。
混合型頸椎病的危險因素有哪些[2]?
- 不良工作姿勢等體位不適:長時間維持一種姿勢,會使肌肉始終處於緊張狀態,容易導致脊柱的生理彎曲度發生改變。
- 勞累和受涼:可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
混合型頸椎病主要有哪些症狀[1]?
不同型別的頸椎病症狀各不相同,如下。
- 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最高。開始時多為頸肩痛,短期內加重,並向上肢放射。面板可有麻木、過敏等感覺異常[1][3]。
- 脊髓型頸椎病:約佔頸椎病的 10%~15%,表現為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僵硬、雙足踩棉花感、束胸感。後期常出現排尿和排便等大小便功能障礙[1][3]。
-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心悸、頭痛等;以及交感神經抑制症狀,如頭昏、眼花等[1]。
- 椎動脈型頸椎病:表現為耳鳴、突發性眩暈或猝倒[1]。
混合型頸椎病的併發症有哪些?
- 吞嚥不暢:極少數患者椎體前方有較大而尖銳的骨贅增生,會壓迫食管產生吞嚥不適[1]。
- 高血壓:頸部肌肉、關節和筋膜等病變時,可牽拉刺激頸動脈竇導致血壓波動。
從頸椎病的病因來看,預防是多方面的。
- 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良好體位既能維持脊柱的生理彎曲度,又可使患者感到舒適,也能達到放鬆肌肉的目的。
- 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長期低頭容易造成頸部肌肉和韌帶組織勞損,屈頸狀態下椎間盤內壓會大大高於正常體位時,因此,應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