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核鈣化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基底核鈣化症,即特發性基底核鈣化,又稱 Fahr 病,是一種罕見的、可遺傳的原發性退行性神經疾病,以基底核、丘腦、大腦半球白質及小腦齒狀核的對稱性鈣化為主要特徵,可導致神經、精神、認知功能的異常。
  • 本病暫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
  • 基底核鈣化症病因不明,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腦血管病史、高血壓、營養障礙為基底核鈣化症的危險因素。
  • 本病無分型分期。
  • 基底核鈣化症主要症狀表現為認知、精神障礙和運動障礙;具體可表現為進行性精神障礙、痴呆、癲癇發作、頭痛、智力低下、手足抽搐、發育障礙、共濟失調等。
  • 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主要以對症支援治療為主。
  • 本病症狀隨年齡增長可進行性加重,患者若未及時針對本病加以干預以及正規的治療,將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也將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與心理壓力,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甚至導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喪失。
  • 應注意針對本病的危險因素儘早進行積極干預,將疾病風險降至最低,針對患者除了應用藥物對症支援治療外,還應輔以心理輔導與安全護理、康復訓練,可有效提高治療療效。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頭痛、頭暈;
  • 噁心、嘔吐。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癲癇發作
  • 抽搐
  • 意識障礙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康復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基底核鈣化症?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表現,結合抽血檢測、影像學檢查等,可診斷基底核鈣化症。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頭顱 CT:屬於無創性檢查,簡便、快捷、準確,但該檢查存在電磁輻射,針對該疾病,CT 掃描的效果優於 MRI,是瞭解患者基底核鈣化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及時發現尚無臨床症狀的基底核鈣化,有利於早期診斷和治療,常作為臨床首選檢查。
  • 頭顱 MRI:無創性檢查,影像學表現與 CT 類似,但對顱內鈣化的敏感性遠不及 CT,且該檢查費用昂貴,檢查時間長,存在一定程度的應用侷限性。
  • 腦電圖:屬於無創性檢查,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 實驗室化驗檢查:屬於抽血檢查,方便快捷,主要測定血清中的鈣磷水平、甲狀旁腺激素(PTH)、血清鹼性磷酸酶(ALP)、靜息時與活動後的血清乳酸水平和 1,25-二羥基維生素 D3 水平等,主要用於鑑別診斷患者是否合併有甲狀旁腺疾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了?症狀出現多久了?每次會持續多久?
  • 既往有甲狀旁腺的病史嗎?
  • 既往有腦血管病史嗎?
  • 家族裡有出現過類似症狀嗎?
  • 近期有接觸過一氧化碳、鉛等毒物嗎?
  • 之前有去過其他醫院就診過嗎?做過什麼檢查嗎?有接受過什麼治療嗎?吃過什麼藥嗎?
  • 有對什麼食物和藥物過敏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症狀會不會很嚴重?會遺傳給家裡人嗎?
  • 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嗎?
  • 有什麼治療方案嗎?哪一種方案最有效?費用高嗎?
  • 治療後還會復發嗎?
  • 出院後要多久來一次醫院複診?
  • 平時飲食、護理要注意什麼嗎?

患者及其家屬除了嚴格遵守醫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外,日常仍需注意以下事項:

  • 定期複查:出院後應遵從醫囑定期返院複查(一般 3 個月~6 個月左右),主要進行顱腦 CT 以及血液化驗等專案的檢查。密切注意患者身體情況,如有異常,及時送醫就診。
  • 服用藥物:遵醫囑按時規律服藥,切忌隨意停藥或漏服,痴呆及精神異常患者告知家屬監督其服藥。本病患者所服藥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尤其是抗癲癇藥物不良反應較多,如嗜睡、頭暈、噁心、共濟失調、周圍神經炎、不自主運動等,注重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藥物的種類、用法、服藥注意事項、療效及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處理,是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的主要促進因素。服用藥物的過程中,如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要及時就診。服藥期間要監測患者肝腎功能、血象及血藥濃度。
  • 心理指導:心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明顯的效果,要誠懇地與患者溝通,態度親切,語調緩和,鼓勵患者表達並耐心傾聽他們的心理感受,瞭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如自卑、抑鬱、絕望等,及時給予正確的資訊及指引,消除患者顧慮,鼓勵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創造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
  • 安全護理: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運動障礙、認知障礙、精神行為異常等,均有潛在的安全隱患。有運動障礙、共濟失調者,要防止患者跌倒,如穿合適的衣褲,溼性拖地後避免走動。對於認知功能障礙、精神行為異常者要防止患者走失,平時可攜帶註明姓名,聯絡方式及疾病診斷的個人資訊卡,以備走失時急用。對有癲癇發作可能的患者,做好床邊護欄保護,24 小時家屬陪護,以防發作時有墜床可能。癲癇發作時保持呼吸道通暢,使用壓舌板防止舌咬傷,遵醫囑使用抗癲癇藥物儘快控制發作,告知患者院外避免高空作業、涉水、駕駛等,防止癲癇發作後造成跌傷、溺水、車禍等意外。
  • 運動: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可在家屬照看下進行適量有氧運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在運動的同時要防止摔傷和骨折。

目前該病尚無特殊治療方法,對症治療、長程支援治療和康復訓練等仍是主要手段。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以改善腦迴圈、焦慮、抑鬱和改善肌張力為主。

  • 患者若出現癲癇發作或癲癇樣抽搐,應積極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治療;
  • 若有舞蹈樣動作,可給予氟哌啶醇治療;
  • 若有錐體外系症狀,可給予左旋多巴等治療;
  • 若有精神症狀,可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 青黴胺等螯合物與抗氧化劑、鈣拮抗劑(如氟桂利嗪)等聯用可改善頭暈頭痛、認知障礙、進行性痴呆等症狀。

其他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有帕金森病表現的患者,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平衡訓練、姿勢步態訓練、面部動作訓練、語言及發聲訓練、肢體功能鍛鍊。有認知功能異常者,進行智力認知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語言功能訓練,其中智力認知功能訓練重點包括理解和表達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計算力、記憶力、定向力的訓練。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基底核鈣化症若沒有接受正規的治療,預後差,症狀頻發將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 經過正規治療後,本病進展有希望被延緩,症狀表現可被緩解或穩定。

基底核鈣化症的病因不明,除有不明機制的家族遺傳性因素之外,其他可能的發病機制有顱腦疾病、血管因素等。

基底核鈣化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遺傳因素:本病主要表現為家族常染色體顯性、隱性遺傳,少數為性染色體遺傳;
  • 先天性顱腦疾病;
  • 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 腦血管畸形;
  • 代謝障礙:如鹼性磷酸酶活性障礙,鐵及磷酸鈣代謝異常等;
  • 免疫因素。

哪些人容易患基底核鈣化症?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腦血管病史
  • 高血壓
  • 營養障礙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家族遺傳史
  • 近親結婚
  • 基因突變

基底核鈣化症症狀表現多樣,一般呈進行性發展,主要表現為認知、精神和運動 3 大方面的功能障礙。

基底核鈣化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基底核鈣化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精神障礙:如抑鬱、躁狂、強迫行為、攻擊性、易激惹、淡漠、性別倒錯等;
  • 智力低下;
  • 語言障礙;
  • 飲水嗆咳;
  • 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
  • 頭痛、頭暈。

基底核鈣化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痴呆
  • 癲癇發作
  • 腦萎縮
  • 腦水腫
  • 顱內高壓

基底核鈣化症的預防方法主要是針對危險因素採取相應措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婚育指導:
    • 避免近親結婚。
    • 要選好受孕時機,夫妻雙方的年齡要適當,女方年齡最好不超過 35 歲。
    • 受孕時男女雙方應避開有害環境,如接受過放射線照射、接觸過農藥或正在服用某些可能致畸藥物,都不能馬上受孕。
    • 連續發生 2 次以上的自然流產,應進行染色體檢查,由專科醫生決定是否再次受孕。
    • 有畸胎生育史的婦女,在再次生育之前必須經過醫生全面檢查,再決定是否妊娠。
  • 遺傳諮詢:醫務人員會對備孕夫妻提出的各項問題進行解答,通過對家族史調查、實驗室檢查及結合平常表現,確定雙方是否患有遺傳病,並幫助推算疾病復發風險率,最後給予正確的婚育建議和指導。
  • 產前診斷:通過遺傳學檢測和影像學檢查,對高風險胎兒進行明確診斷,通過選擇性流產達到胎兒選擇的目的,從而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優生質量和人口素質。
  • 新生兒篩查:對那些患病的新生兒,在症狀尚未表現之前或表現輕微時,通過篩查得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患兒的致殘率和死亡率。
  • 定期體檢;適量鍛鍊,積極預防腦血管病。
  • 日常膳食合理搭配,保證營養均衡,養成健康衛生的飲食習慣。
  • 保持樂觀的心態,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 戒菸,戒酒,避免過度疲勞,堅持良好的作息規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