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惡性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脊髓惡性腫瘤指發生在脊髓任何節段和馬尾神經部位的惡性腫瘤。

  • 脊柱的原發惡性腫瘤少見,約 10% 的原發惡性骨腫瘤發生於脊柱和骶骨,約 80% 的成人脊柱腫瘤是惡性腫瘤。脊柱原發腫瘤中,骨髓瘤最多見,其次是骨鉅細胞瘤、脊索瘤、軟骨肉瘤。目前對於惡性腫瘤,還達不到根治的效果,尤其是神經系統的惡性腫瘤,由於神經腫瘤呈浸潤性生長,且手術無法擴大範圍切除,因此惡性脊髓腫瘤仍無法得到根治。
  • 脊柱磁共振檢查是檢查脊椎惡性腫瘤的常用方法,腫瘤的部位、大小、與鄰近結構的關係通過磁共振可清楚顯示,腫瘤的性質通過磁共振檢查做出初步的判斷。
  • 椎管內轉移瘤多來源於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常見的轉移途徑是血源性途徑,腫瘤細胞隨血流到達脊髓周圍的細小動脈,造成動脈栓塞,在區域性浸潤生長,形成腫瘤。
  • 診斷技術的改進,及臨床醫生對脊柱腫瘤認識的不斷深入,脊柱腫瘤的外科治療在近些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腫瘤的整塊切除技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脊柱腫瘤的手術中。
  • 疼痛常是脊髓惡性腫瘤首發的或最突出的症狀。脊髓腫瘤患者的疼痛主要是因背根神經受到侵犯或牽扯,亦可因脊髓的前外側束受到壓迫或刺激引起。然而在脊髓內腫瘤並不完全如此,此類腫瘤的疼痛機制尚未清楚。可能是軟脊膜的神經受到侵犯或壓迫所致。

脊髓惡性腫瘤是一種緩慢發展的疾病,危害在於持續性、進行性壓迫脊髓、脊神經,導致脊髓及脊神經功能障礙。因此,如果出現持續、進行性加重的脊柱部位疼痛、麻木,肢體疼痛、麻木,上肢無力或下肢行走不穩,大小便費力,行走不穩,則應當考慮腫瘤的可能性。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存在神經系統受損的症狀、體徵,如部位較固定、常侷限於一處並沿受累神經根分佈區放射,性質如刀割針刺或燒灼樣的疼痛,常呈間歇性發作,在用力咳嗽或打噴嚏時加重或誘發。受損脊髓平面以下的感覺減退或感覺異常(麻木或蟻走感)。括約肌功能損害,便祕、小便急促甚至大小便失禁。四肢肌力減弱,伴有肌肉萎縮。

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如何診斷脊髓惡性腫瘤?

充分了解病史有助於與其他脊髓病變鑑別,如退行性病變、炎症、出血等。若起病急,症狀重,甚至發生截癱,在考慮脊髓腫瘤時,應與炎症性出血性疾病相鑑別。腰椎穿刺對於鑑別炎症或出血性病變有一定幫助。X-線平片及脊柱 CT 檢查僅能提供脊髓腫瘤的間接徵象,而 MRI 掃描則是診斷脊髓腫瘤最重要的檢查,其可明確病變部位、範圍及脊髓形態變化,且增強掃描有助於定性診斷。

脊髓血管造影檢查可瞭解脊髓血管性腫瘤的供血及迴流情況,有助於手術治療。神經電生理學檢查則對準確評估脊髓和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程度,及判斷預後有指導意義。

  • X 線脊柱平片檢查:有 30%~40% 的椎管內腫瘤可引起相應節段椎骨骨質的改變,包括椎管直徑增加,椎弓根變窄,根間距增大,椎間孔擴張,椎體後緣受壓吸收、椎體及鄰近骨質吸收和破壞、椎管內鈣化斑及椎旁軟組織(腫瘤)影。以椎間孔和椎弓根改變最常見。
  • CT 掃描檢查:靜脈注射增強對比劑可清楚顯示腫瘤影像。
  • 椎管造影 CT 掃描(CTM):髓內腫瘤表現為脊髓增粗、蛛網膜下腔變窄;髓外硬脊膜下腫瘤顯示脊髓移位、變形,蛛網膜下腔在腫瘤側明顯擴大,在腫瘤對側變窄;硬脊膜外腫瘤顯示脊髓移位、變形及雙側蛛網膜下腔變小。
  • 脊髓磁共振(MRI)檢查:目前最有診斷價值的輔助檢查方法,不僅能從矢狀位、冠狀位、軸位三個方向立體觀察病變,對病變進行精確定位,還能觀察到病變與脊髓、神經、脊柱 骨性結構的關係。經過注射順磁性造影劑 gd-dtpa 後,根據某些腫瘤自身的影像學特點就能作出定性診斷,這樣術前就能對腫瘤做出定位診斷,甚至可確定部分腫瘤的性質,對手術方法的選擇及綜合治療幫助很大。

醫生可能會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持續穩定?
  • 症狀是否突然出現?
  • 有無受過外傷?
  • 疼痛位置是否固定、常侷限於一處?
  • 感覺異常時,性質是否如刀割針刺或燒灼樣?
  • 是否有便祕、小便急促甚至大小便失禁、
  • 是否有過肢體無力?
  • 是否自行服用藥物及推拿、按摩。理療過?

患者可能會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通過服用口服藥物可否治療?
  • 是否可以暫時觀察?
  • 治療費用和住院時間大概多久?
  • 手術治療時風險是否很高?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住院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如有不適症狀,應當及時就醫,不要擅自進行理療、按摩、推拿、鍼灸等事宜,不適當的康復理療有可能加重疾病。
  • 日常生活中飲食以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為主,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適度鍛鍊,避免劇烈活動。

對於高度惡性的脊椎骨肉瘤、軟骨肉瘤、尤文肉瘤患者,必須行全脊椎切除術,術前應進行規範化療。對於脊柱骨髓瘤的治療,如果腫瘤破壞整個椎體,導致椎體壓縮,壓迫脊髓,則需行前路手術切除患椎,植骨內固定。當然,對脊柱骨髓瘤的治療必須是綜合性的,術後配合化療藥物治療。

近年來隨著更為有效的化療藥物的出現,醫生可制定更完善的化療方案,抗癌藥物的療效得到了提高。

惡性脊髓腫瘤包括膠質瘤和肉瘤,起源於結締組織。神經纖維瘤是許旺細胞瘤的一種型別,可以由許旺細胞和其他周圍支援細胞發生。最常見的脊髓轉移瘤常起源於肺、乳腺、前列腺、腎、甲狀腺。淋巴瘤也可擴充套件到脊髓。

  • 大約 3% 的中樞神經系統星形細胞瘤起源於脊髓內。這些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似乎以 30 歲年齡組居多。兒童組髓內腫瘤也較為常見。大約 60% 的腫瘤發生於頸椎和頸胸交界部位的脊髓內。胸椎、腰骶椎或脊髓圓錐部位均可發生,但終絲(脊髓圓錐向下延為一根細長的無神經阻滯的絲,治癒尾骨背面的骨膜)部位較為少見。
  • 椎管內轉移瘤多來源於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常見的轉移途徑是血源性途徑,腫瘤細胞隨血流到達脊髓周圍的細小動脈,造成動脈栓塞,在區域性浸潤生長,形成腫瘤。
  • 黑色素細胞瘤、黑色素瘤、纖維肉瘤、黏液瘤亦為最常見的髓內轉移瘤。
  • 膠質母細胞瘤:又稱多行性成膠質細胞瘤,簡稱膠母細胞瘤。為惡性腫瘤。可很快侵及整個脊髓斷面。病情發展快,病程短,平均病程 5~6 個月。預後凶險。

脊柱的原發惡性腫瘤少見,約 10% 的原發惡性骨腫瘤發生於脊柱和骶骨,約 80% 的成人脊柱腫瘤是惡性腫瘤。脊柱原發腫瘤中,骨髓瘤最多見,其次是骨鉅細胞瘤、脊索瘤、軟骨肉瘤。骨母細胞瘤等脊髓腫瘤包括脊髓內腫瘤和脊髓外腫瘤。脊髓內腫瘤簡稱髓內腫瘤,它包括原發性腫瘤和繼發性腫瘤。原發性腫瘤包括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海綿狀血管瘤、脂肪瘤、轉移瘤和結核瘤,其中星形細胞瘤多為惡性腫瘤。脊髓外腫瘤包括神經鞘瘤、脊膜瘤、終絲室管膜瘤,其中終絲室管膜瘤趨向於惡性,及可以發生椎管內轉移,硬膜外腫瘤大部分為轉移瘤。

脊髓惡性腫瘤有哪些症狀?

  • 疼痛:疼痛常是脊髓腫瘤首發的或最突出的症狀。疼痛可表現為持續性痛,間隙性痛、鈍痛、銳痛等。脊髓頸段的腫瘤可引起枕部、頸部、肩部及上肢的疼痛。脊髓胸段的腫瘤常引起肋間神經痛,甚而引起膽絞痛,腎絞痛等。脊髓腰段的腫瘤,可引起馬尾神經痛或坐骨神經痛。
  • 感覺、運動障礙:出現感覺障礙時可感覺某一區域的麻木,有的是主觀麻木,客觀檢查正常,但多數患者出現身體某一平面、某一肢體或某一區域的感覺改變。
  • 運動障礙:表現肢體無力、行走不穩、舉止笨拙、活動不靈、跛行等。
  • 直腸、膀胱括約肌功能障礙:通常為最初症狀。患者感覺排便、排尿費力,或有排便、排尿未盡之感。在女性患者可有假性尿失禁現象。在男性患者可訴有陽痿。
  • 其他在部分脊髓惡性腫瘤的患者可出現視力下降的表現。
  • 適度鍛鍊身體:合理的體育運動能夠幫助人們緩解和釋放壓力,而且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
  • 注意衛生:勿食發黴變質、過期或者燒焦發黑、發糊的食物,另外燻烤醃泡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 保護環境:要注意保護環境,飲用優質水,及時應對大氣汙染,做好防護措施,減少患癌機率。
  • 如有不適,應當及時就診,做好日常體檢工作。
  • 醫務工作者做好疾病宣傳與科普工作,加強居民對疾病的認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