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脊髓缺血又稱為缺血脊髓血管病、脊髓卒中,是由於脊髓供血不足引發脊髓神經損傷,導致脊髓功能下降的一類臨床綜合徵。
- 脊髓缺血較為少見,約佔所有缺血性卒中的 1%。
- 引發脊髓缺血的病因包括:脊髓動脈粥樣硬化、脊髓動脈炎、脊髓血管畸形、脊髓血管栓塞、低血壓、惡性腫瘤轉移等;危險因素包括:高齡、高血脂、血液高凝狀態等。
- 脊髓缺血可分為:短暫性脊髓缺血發作、脊髓梗死及脊髓栓塞。
- 根據缺血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的不同,脊髓缺血可表現為下肢無力,間歇性地出現跛行;而嚴重的脊髓缺血可表現為某個橫截面以下的軀體出現無力及感覺異常,甚至可以出現截癱。
- 本病的診治要點在於病因的明確診斷,根據病因進行鍼對性的治療及後續的康復訓練。
- 脊髓缺血導致的肌肉力量下降及感覺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嚴重的脊髓缺血往往伴隨諸多併發症,威脅患者的生命,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 脊髓缺血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了傳統的藥物和手術治療以外,設計合理的康復鍛鍊對患者脊髓神經功能的恢復有著很好的效果。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下肢無力、行走困難;
- 間歇性跛行。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突發截癱,軀體和下肢無力;
- 胸腰部劇烈疼痛;
- 感覺功能異常。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脊髓缺血?
就診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病史,並結合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結果,綜合分析後可明確診斷脊髓缺血。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腰椎穿刺檢查為有創性檢查,但風險較小,患者應積極配合,穿刺後收集腦脊液再進行檢查,可對脊髓缺血病因的判斷有很大的作用。
- 電子計算機 X 線斷層掃描(CT):作為一種快速、無創的檢查,作用是排除脊髓出血。
- 磁共振成像(MRI):MRI 是常用的無創性檢查,作用是能準確地顯示病灶的形狀及部位,可發現脊髓動脈閉塞或栓塞所致的脊髓梗死。也可以發現脊髓椎管內的動靜脈畸形。
- 脊髓血管造影:脊髓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檢查費用較低,作用是初步判斷脊髓血管畸形。選擇性脊髓動脈造影(DSA)是脊髓血管病診斷及分類的最佳方法。作用是明確分類血管畸形,顯示脊髓血管的形態、大小、範圍,便於指導治療。
- 其他檢查專案:血脂、血糖、血電解質、凝血功能、癌胚抗原檢查等,均為抽血檢查,作用是明確脊髓缺血的病因及危險因素。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
- 具體有哪些症狀?之前有無類似的症狀發作?
- 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症狀?行走是否出現跛行?持續多長時間?是否自行緩解?間隔多長時間發作一次?
- 下肢力量如何?能否正常行走?
- 有什麼基礎病?平時是否因其他疾病有服藥?服用過什麼藥?
- 在其他醫院做過哪些檢查?檢查結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 還需要做哪些檢查來確診?花費如何?
- 這種病反覆發作會越來越嚴重嗎?是否會留下後遺症?
- 目前有什麼治療方法?哪種方法適合我?是否能治癒?能恢復到什麼程度?
- 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麼?
脊髓短暫性缺血的患者症狀間歇、反覆發作,但可自行緩解,而脊髓缺血性梗死的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家屬親友細心看護,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癱瘓早期的注意事項:癱瘓早期,患者的下肢往往處於無力狀態,需要做被動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防止關節粘連),常用的有屈髖屈膝的抬腿動作及踝關節的活動。同時,為了防止壓瘡和肺炎,家屬及護理人員應定時給患者翻身、拍背,保持面板和床單的清潔。
- 積極進行康復訓練:患者及其家屬應依照專業康復醫生設計的案進行鍼對性的康復訓練。出院後的家庭康復訓練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患者及家屬應耐心、積極配合治療。同時,也要防範訓練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防止摔倒再損傷。
- 心理護理:嚴重脊髓缺血的患者常遺留下一程度的殘疾,患者常有焦慮、抑鬱的情緒。在漫長的康復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消極對待治療。家屬應耐心勸導,幫助其疏解情緒。
- 保持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生活方式,低脂高蛋白飲食,運動功能受損較小的患者應進行適度的鍛鍊,戒菸戒酒。
- 注意監護:脊髓梗死的患者,家屬需要密切關注和看護,防止其摔倒受傷。高度警惕脊髓梗死復發。
脊髓缺血的治療要點在及時治療相關病因及危險因素,降低脊髓缺血再次發病的風險。對於脊髓梗死的患者,目前現有醫學技術治療效果有限,以藥物治療及康復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
- 血管擴張藥物:作用是擴張血管,增加脊髓的供血。常用的藥物有:酚妥拉明、硝苯地平、硝普鈉等。患者特別是伴有心臟疾患的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此類藥物。
- 脫水藥物:對於脊髓梗死的患者,常用甘露醇脫水,作用是治療或預防脊髓水腫。
- 降脂藥物:對伴有高血脂的患者,可使用他汀類藥物降脂,作用是使粥樣硬化斑塊縮小,降低脊髓缺血發生的可能。
- 抗血小板藥物:作用是降低脊髓梗死再發生的可能性,常用的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單獨使用或兩種藥物聯用。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常出現牙齦出血、鼻出血、傷口癒合緩慢等表現)慎用。
-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藥物:常用的麥角鹼類藥物(如雙氫麥角鹼、尼麥角林等),鈣離子通道抑制劑(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神經營養藥甲鈷胺和維生素 B1 等。
- 鎮靜止痛藥:對於脊髓梗死伴有劇烈神經根疼痛的患者,可使用卡馬西平、硫噴妥鈉等藥物止痛。
手術治療
- 顯微手術切除脊髓畸形血管:作用是減少脊髓缺血復發可能。
- 手術鬆解蛛網膜粘連:作用是減輕粘連物或組織對脊髓血和神經的壓迫。
- 手術清除腫瘤、外傷性血腫壓迫也是常見的治療手段,效果顯著。
其他治療方法
- 康復治療:短暫性的脊髓缺血可自行恢復,不需要進行康復訓練。而脊髓梗死患者可出現下肢的無力、癱瘓,需要進積極的康復訓練。常用的康復訓練有站立訓練、平衡訓練、力量訓練等,康復訓練方案要根據患者病情針對性設計。此外,鍼灸、高壓氧療法、電刺激療法、支具、矯形器也常常被應用到脊髓梗死患者的治療中。
- 糾正低血壓:可用腹部束緊帶,以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給。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許多患者因初期的跛行症狀可自行緩解,未引起重視,病情進展到脊髓梗死將難以挽回。
- 經過正規積極的病因治療後,大部分短暫性脊髓缺血的患者,有著較好的預後,基本不留下後遺症。但脊髓梗死患者的康復治療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脊髓功能僅能部分恢復,往往留下終身的殘疾。故在短暫性脊髓缺血反覆發病進展到脊髓梗死之前,積極進行病因治療有著重大的意義。
脊髓缺血主要病因是脊髓血管的自身病變或其他器官來源的栓塞。
脊髓缺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脊髓動脈粥樣硬化:可使脊髓血管狹窄,導致脊髓供血量的下降,是脊髓缺血的最常見病因,多表現為短暫性脊髓缺血。
- 脊髓動脈炎:可使血管痙攣、收縮,降低脊髓供血量。
- 脊髓動脈畸形、脊髓動脈栓塞、蛛網膜粘連、低血壓、紅細胞增多症、其他系統的惡性腫瘤轉移、手術損傷及外傷血腫壓迫脊髓血管也是脊髓缺血的常見病因。
哪些人容易患脊髓缺血?
- 老年人;
- 低血壓;
- 高血脂;
- 血液高凝狀態;
- 冠心病;
- 過度吸菸、飲酒;
- 先天性脊髓血管畸形。
短暫性的脊髓缺血可表現為較為典型的間歇性跛行及手腳肌肉力量下降;嚴重的脊髓缺血可導致脊髓梗死,可有伴有劇烈疼痛,截癱及感覺障礙。
脊髓缺血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脊髓缺血的常見症狀包括:
- 間歇性跛行:表現為行走一段路程之後出現的一側或雙側下肢的沉重、無力、拖著腿行走甚至癱瘓,經過休息之後可以緩解,間歇性發作。
- 下肢肌肉力量下降:表現為反覆發作的下肢肌肉力量下降,行動遲緩,該症狀為發作性,可自行緩解。
- 截癱:嚴重的脊髓缺血可導致脊髓梗死,引發截癱,起病迅速,表現為脊髓受損所累及的水平面以下的軀體無力,癱瘓,疾病初期可伴有胸腰部劇烈的疼痛。
- 感覺異常:嚴重的脊髓缺血可導致受累水平面以下的感覺異常,可表現為痛覺、溫覺、觸覺的減弱、消失或異常。
- 大小便異常:由於脊髓缺血導致神經受損,影響了正常膀胱的功能,可表現為大小便失禁或尿瀦留(即膀胱內明明充盈了尿液但卻無法正常排出)。
脊髓缺血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截癱
- 壓瘡
- 肺部感染
- 尿路感染
- 抑鬱症
脊髓缺血預防主要在於危險因素的預防和及早發現並治療原發病。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及早發現並避免脊髓缺血危險因素:如低血壓、高血脂、心臟疾病等。患者一旦發現這些疾病,應高度重視,及時就診。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鍛鍊、合理飲食,注重心理健康。
- 有脊髓血管畸形遺傳背景的人,應及時進行基因檢測和脊髓血管造影檢查,評估患病風險,必要時選擇手術治療。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