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無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肌無力(muscle weakness)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一種症狀,表現主要是肌肉不能產生正常的力量,導致部分肌群出現力量的喪失。病人主觀的感覺會感覺到乏力、疲勞。隨著病情加重,可能會覺得肢體酸困,甚至某一個肌肉或者肌群,或者整個肢體出現癱瘓,病人難以完成日常生活或工作職業的需求。

  • 肌無力常由神經性、感染性因素引起。
  • 肌無力主要表現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易疲勞,起病急緩不一,部分稍作休息後症狀可明顯緩解。
  • 一旦出現肌無力症狀,立即就醫。
  • 日常適當鍛鍊,規律作息,健康飲食。

何時就醫

 一旦出現肌無力相關症狀,請立即到醫院就診,由醫生查詢病因,給予對應治療。

若肌無力症狀嚴重或突然加重,可緊急到急診科就診或呼 120 急救車接診。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骨關節外科
  • 內分泌科
  • 風溼免疫科
  • 眼科

就醫前準備

醫生可能會問到的問題:

  • 本次出現症狀有多久、什麼部位?
  • 是急性發病還是慢性發病?
  • 症狀是逐漸進展,還是迅速發展?
  • 肌無力是持續性,還是間歇性,有無波動?與活動是什麼關係?
  • 發病前有無生氣、著急、勞累、感染、過飽、過勞、飲酒過多、肌餓等?
  • 有無其他不適?
  • 是否患過流行病如脊髓灰質炎?
  • 有無重金屬及二硫化碳、有機氟、有機磷、高血鎂徵、氨基苷類藥物等接觸或中毒史?
  • 有沒有相關病史以及其他病史?

常見檢查

  • 體格檢查: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查體,包括肌肉體積和外觀、肌力、肌張力等。
  • 實驗室檢查:
    • 血常規:若有細菌感染,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上升。
    • 病原分離:主要包括病毒分離、病毒抗原、核酸和抗體檢測。若懷疑是病毒感染,病毒的抗原和核酸檢測可以用於早期診斷。
  • 影像學檢查:肌電圖、腦電圖、CT、MRI、超聲等可診斷肌肉結構是否存在損傷。

治療原則/方法

由臨床醫生區分肌無力症狀為假性肌無力還是真性肌無力,診斷明確病因進行對因治療。

具體治療方法可檢視相關疾病:

  • 肌無力綜合徵:治療原則為“藥物治療+呼吸管理”。常用藥物包括膽鹼酯酶抑制劑等。呼吸監測有助預防致命性呼吸暫停的發生。
  • 多發性肌炎:治療首選糖皮質激素,開始宜足量,根據症狀及肌酶變化調整激素用量,尋找最小維持量。對潑尼鬆反應不佳者可聯用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環磷醯胺等,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或停用,單以激素長期維持。
  • 重症肌無力:雖然不能根治,但通過藥物和手術治療一般都能使症狀得到控制。胸腺切除手術可以有效減輕症狀,減少用藥劑量,甚至使症狀不再復發。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改善肌肉反應能力。個別極其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用到血漿置換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 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和藥物兩種,醛固酮瘤手術效果較好,術後低血鉀可獲糾正,臨床症狀消失,大部分患者血壓可下降;特醛症患者依賴醛固酮受體抑制劑治療,多數需要降壓藥輔助治療。

常見原因

  • 神經系統疾病:Lambert-Eaton 肌無力綜合徵、腦卒中、顱腦腫瘤、脊髓感染或腫瘤、吉蘭巴利綜合徵。
  • 肌病 :多發性肌炎、線粒體肌病、骨關節外傷、肌萎縮、肌磷酸化酶缺乏症和肉鹼棕櫚酸轉移酶缺乏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性肌病。
  • 自身免疫病:多發性肌炎、風溼性關節炎、重症肌無力、紅斑狼瘡。
  • 代謝性疾病: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庫欣綜合徵、腎小管酸中毒。
  • 藥物及理化因素:肉毒中毒、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中毒、氨基苷類藥物、美洲箭毒素。
  • 遺傳及其他因素:貧血、血鉀異常、重度低血糖、血鈣異常、血鎂及血磷異常、肌營養不良症。

發生機制

  • 中樞或周圍神經功能受損。
  • 神經肌肉接頭之間傳遞障礙。
  • 肌纖維本身的病變,即突觸前膜、 突觸間隙、 突觸後膜和肌纖維本身的病變。
  • 能量代謝異常。

危險因素/高危人群

  • 臨床上 10~35 歲中青年多見;
  • 女性略多於男性;
  • 亞健康人群。

臨床表現

肌無力主要表現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無力,易疲勞,起病急緩不一,部分稍作休息後症狀可明顯緩解,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隨著病情加重,可能會覺得肢體酸困,甚至某一個肌肉或者肌群,或者整個肢體出現癱瘓,病人難以完成日常生活或工作職業的需求。

伴隨症狀

  • 對稱的進行性肌無力伴腱反射消失或減弱,提示可能為吉蘭巴利綜合徵。
  • 雙側肌無力伴尿瀦留、尿失禁等,提示可能為腫瘤、出血、創傷等導致的脊髓疾病。
  • 肌無力伴視野缺損、眩暈、動眼異常、精神狀態下降,提示可能有腦幹卒中。
  • 突發肌無力伴劇烈頭痛、意識喪失、癲癇發作、噁心嘔吐及腦膜刺激徵,提示可能為腦出血。
  • 突發肌無力伴肌肉疼痛及壓痛,提示有肌炎或橫紋肌溶解。
  • 肌無力伴眼瞼下垂、複視、斜視、咀嚼困難、吞嚥困難,提示有重症肌無力。
  • 肌無力伴激動煩躁、心悸乏力、多汗,提示甲狀腺毒症。
  • 肌無力伴關節痛,提示風溼性疾病。

量表

臨床肌力分級:

  •  0 級:肌肉完全麻痺,觸診肌肉完全無收縮力。
  • Ⅰ 級:肌肉有主動收縮力,但不能帶動關節活動:【可見肌肉輕微收縮】。
  • Ⅱ 級:可以帶動關節水平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
  • Ⅲ 級:能對抗地心引力做主動關節活動,但不能對抗阻力: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離床面。
  • Ⅳ 級:能對抗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
  • Ⅴ 級:正常肌力:【肌力正常,運動自如】。

肌力細分級標準分級:

  • 0:無可測知的肌肉收縮。
  • 1:可觸及肌肉有輕微收縮,但無關節運動。
  • 1+:及肌肉有強力收縮,但無關節運動。
  • 2-:去除肢體重力的影響,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的:1/2:以上,但不能達最大活動範圍:2:去除肢體重力的影響,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
  • 2+:去除肢體重力的影響,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如抗重力,可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的:1/2:以下。
  • 3-:抗肢體本身重力,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的:1/2:以上,但不能達最大活動範圍。
  • 3:抗肢體本身重力,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
  • 3+:抗肢體本身重力,關節能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且在運動終末可抗輕度阻力。
  • 4-:能抗比輕度稍大的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
  • 4:能抗中等度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
  • 4+:能抗比中等度稍大的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
  • 5-:能抗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
  • 5:能抗充分阻力活動到最大活動範圍。

日常護理

  • 避免勞累:一些患者就是因為勞累過度,用眼過度,日夜操勞,或因奔波而起居失常而引發,一定要注意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配合治療,早期的控制住病情的發展。
  • 合理飲食:對於肌無力患者來說正確的飲食調理可以幫助患者早日恢復健康。飲食不足的話,患者的身體缺少營養,直接影響的就是患者的病情,還會導致體質虛弱。因此飲食上要注意葷素搭配,粗糧細糧搭配合理,忌食生冷辛辣刺激刺激食物,定時定量進餐。
  • 適量運動:注意適量運動,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但不能運動過量,特別是重症肌無力病人運動過量會加重症狀,所以病人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一些有助於恢復健康的運動。病情較重的病人或長期期臥床不起的病人,應給予適當的按摩防止褥瘡的產生。
  • 良好的心態與信心:鼓勵病人有積極樂觀的信心,家屬的關懷支援可以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良好的心態也有利於內分泌系統的協調,可以大大緩解症狀。
  • 注意衛生,預防感染:一般春秋兩季受氣候影響容易復發加重,可適當應用增加機體抵抗力的藥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