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排斥反應: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進展,當人體的部分器官由於疾病、創傷或癌變而喪失正常功能時,可以通過移植的方式用供體的健康器官將其替換。不過,移植治療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人體免疫系統對移植物的排斥反應。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隨體液分佈全身各處,行使免疫監控、識別作用,並攻擊、殺傷、清除外來物體或自身的衰老、變異細胞。

因此,移植之前需要進行供體和受體的基因配型,儘可能將兩者的差異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以利於降低受體免疫系統對移植器官排斥反應的激烈程度。移植術後1年內,臨床最常見的就是急性排斥反應(Acute rejection),通過免疫抑制方案及時控制病情是實現移植治療長期成功的關鍵。

  • 臨床發生急性排斥反應的高危因素包括移植供體與受體之間的基因或血型不符,免疫抑制劑劑量不足,移植器官質量欠佳,供體dun'hao受體年齡差較大,受體既往有輸血、移植、透析史。
  • 急性排斥反應的常見臨床特徵包括移植物腫大、疼痛、壓痛;全身性症狀表現為突發性發燒、乏力、關節肌肉疼痛,類似於得了流感。
  • 急性排斥反應本質上就是人體免疫系統正常識別、攻擊外來異物的過程,屬於盡忠職守的表現。只是它的攻擊目標是得之不易的移植器官,反而可能給患者帶來致命危險。
  • 移植過程中通過免疫抑制治療可以大幅降低急性排斥反應的風險和病情嚴重程度,但無法確保其一定不會發生,所以患者必須在按時按量用藥的基礎上,遵醫囑定期複診。
  • 移植患者在術後 1 年內,尤其是前 3 個月一旦發現任何異常情況,請即刻去醫院就診。
  • 控制急性排斥反應的關鍵是快速壓制自身免疫系統的攻擊力,儘可能保護移植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只要診治及時,目前多數患者都能得到緩解。
  • 在治療期間,通常會採取大劑量或聯合方案的衝擊治療,患者務必注意防範感染,同時儘可能確保每天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水分。
  • 急性排斥反應緩解之後,患者仍需終生用藥,確保持續、穩定的免疫抑制狀態,有利於保護移植器官的正常功能。同時,還要維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如果懷疑發生急性排斥反應,請及時就醫。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抗體檢測、移植物組織活檢來確診,有時也會進行一些其他檢查來評估排斥反應的嚴重程度,用以指導治療。

哪些情況下應及時就醫?

如果已經表現出急性排斥反應的症狀,例如移植物區域性疼痛或全身乏力、低燒(詳見“症狀”),應儘快前往醫院就診。急性排斥反應能否及時得到控制關係到移植物是否能在患者體內長期存活。因此,有任何異常情況請務必即刻去醫院就診。

就診科室

  • 移植科
  • 血液科(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病人)

醫生如何診斷急性排斥反應?

醫生會首先進行常規檢查和詢問病史來初步判斷病情。

詢問病史

  • 患者的病史;
  • 目前的治療情況。

常規檢查

  • 體格檢查:
    • 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徵和精神狀況;
    • 詳細詢問全身各處具體存在哪些症狀;
    • 觸控移植物部位(例如肝、腎)是否發生異常。
  • 血常規檢查:檢查血紅蛋白濃度、血細胞的大小、形狀和數量。
  • 血生化檢測:測定血液中的生化指標,評估感染情況以及肝、腎功能是否正常。
  • 抗體和細胞因子檢測:測定血液中排斥反應相關的抗體和細胞因子水平。
  • 移植物組織活檢:這是評估排斥反應發生機制和嚴重程度最直觀的檢測手段。醫生會取一小塊移植物標本,檢測其中的組織結構及其損傷情況。
  • 影像學檢查:例如 CT、X 光片、超聲等,醫生會根據移植物所在位置,採用合適的方法觀察其區域性病變狀況。

醫生可能會問哪些問題?

  • 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症狀的?
  • 症狀有多嚴重?
  • 目前採用何種免疫抑制方案?是否遵醫囑用藥?
  • 是否未經醫囑,擅自服用某些藥物?
  • 移植術後的日常生活和飲食情況如何?
  • 症狀發生之前,是否出現其他疾病、感染或異常情況?
  • 以前是否出現過類似症狀?大致是怎樣的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症狀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急性排斥反應是否會造成嚴重損傷?
  • 這樣的情況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
  • 您推薦採用什麼治療方案?還有其他替代方案嗎?
  • 治療多久之後可以穩定病情?
  • 今後在日常生活和飲食上應注意什麼?

急性排斥反應患者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按時按量用藥,留心自身的病情趨勢;注意個人衛生,外出或就醫時必須做好防護措施,儘可能減少感染風險;確保每天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水分。

急性排斥反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 移植患者需留意自身狀況,一旦感覺有異常情況,應隨時與醫生保持溝通。
    • 除了複診時全面檢查各項指標,患者在家每天也應該記錄一些重要的參考指標,例如體重、體溫、血壓、脈搏、血糖等,假如出現大幅波動應告知移植科醫生。
    • 若察覺到急性排斥反應病情有所反覆,應立即就診,儘早評估各項指標,更有利於醫生及時調整用藥方案,維持病情穩定。
    • 平時務必按照醫生的治療計劃,按時按量用藥,不要擅自改變治療方案。
    • 假如發生任何藥物不良反應,需立刻告知醫生,及時處置。例如頻繁的嘔吐、腹瀉很可能造成免疫抑制劑未能有效吸收,體內藥物濃度不足,無法充分發揮藥效。
  • 患者務必注意個人衛生,做好清潔工作的同時避免面板和粘膜破損。
    • 勤洗手,推薦使用含有殺菌劑成分的洗手液。
    • 注意餐具衛生,使用之前最好用微波或酒精殺菌。
    • 日常可以選用含有殺菌劑成分的漱口液和鼻腔洗液,減少病原體侵入的風險。
    • 不要去人員密集的場所,最好在家靜養。
    • 男性刮鬍子最好選用電動剃鬚刀,不要再用鋒利的刀片,避免傷口感染。
    • 去醫院複診時最好戴口罩,避免接觸其他患者,尤其是傳染病患者。
  • 根據醫生或營養師指導,確保攝入足夠的營養和水分。
    • 日常食譜營養均衡,確保足夠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 每天需要攝入充足的蔬菜、水果、瘦肉、魚類、豆類和堅果。
    • 戒菸戒酒。

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個體化的免疫抑制劑用藥方案,快速、有效的壓制免疫系統的急性排斥反應,儘可能保護移植器官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如何治療急性排斥反應?

移植患者,尤其伴有高危因素者,有必要在手術前進行誘導治療,降低術後排斥反應的風險,例如:

  • 淋巴細胞清除性抗體;
  • 血漿置換;
  • 術前即開始使用免疫抑制劑,例如嗎替麥考酚酯、他克莫司或環孢素。

急性排斥反應的治療重點在於及時壓制免疫系統的攻擊,避免移植物遭受嚴重損傷。常見的臨床治療方案包括:

  • 大劑量糖皮質激素:例如潑尼鬆;
  • 淋巴細胞清除性抗體;
  • 抗人 T 細胞 CD3 鼠單抗(OKT3);
  •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
  • 抗 CD20 單克隆抗體;
  • 血漿置換;
  • 黴酚酸酯類藥物,例如嗎替麥考酚酯、麥考酚鈉腸溶片。

醫生會根據患者排斥反應的型別和嚴重程度,採用上述單一或聯合方案進行臨床干預。隨著臨床用藥經驗的累積和藥物型別的多樣化,目前多數急性排斥反應的移植患者都能得到及時緩解,體內抗體和細胞因子水平均降至可控水平。

在病情緩解之後,用藥劑量將逐漸降低至維持劑量。患者此後仍需終生用藥,確保持續、穩定的免疫抑制狀態,有利於保護移植器官的正常功能。

人體免疫系統遍佈全身,監控、識別、清除外來異物。雖然移植供體和受體之間經過基因配型,但不可能完全一致,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會被免疫系統看作異物而受到攻擊。急性排斥反應是移植患者術後 1 年內最常見的併發症。

急性排斥反應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發生排斥反應的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統監控、識別、攻擊外來物體:

  • 免疫細胞和免疫因子隨體液分佈全身各處,監控、識別、清除外來入侵者(例如病菌、毒素)以及自身的衰老、癌變細胞。
  • 移植手術將供體的器官或組織植入受體的體內,由於兩者之間的基因存在差異,移植物立刻就會被免疫系統發現,並全體動員通過不同機制對其展開全面攻擊。
  • 雖然臨床的移植供體和受體之間經過基因配型,但他們彼此之間幾乎不可能完全一致,即使是雙胞胎之間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當然,兩者基因的相似程度越高,發生排斥反應的風險和排斥的激烈程度就越低。

每個移植受體都有可能發生急性排斥反應,充分的免疫抑制治療才能儘可能降低風險:

  • 患者在接受移植手術後1年內,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反應,尤其是術後 3 個月的發生風險最高。
  • 如果任由免疫系統攻擊,移植物很快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失去功能。
  • 移植術前、術中、術後,患者都需要使用藥物壓制自身抗體水平和免疫功能活性,儘可能保護移植物。
  • 使用免疫抑制劑的重要意義在於大幅降低急性排斥反應的風險和嚴重程度,但無法確保其一定不會發生。
  • 發生急性排斥反應並不代表移植失敗,只要早期發現、及時控制,仍可保護移植器官發揮其正常功能。

哪些情況容易出現急性排斥反應?

  • 供體與受體之間基因配型的錯配較多,也就是兩者之間基因相符的比例較低;
  • 接受器官移植的受體較年輕;
  • 提供器官的供體年齡較大;
  • 移植受體既往曾經接受過輸血、透析或移植治療;
  • 供體與受體的血型不相符;
  • 移植腎功能延遲恢復;
  • 移植器官離開供體後冷藏時間過長(超過 24 小時)。

急性排斥反應的典型臨床症狀包括移植物區域性反應和全身性症狀。移植器官區域性區域會感覺疼痛,並伴隨功能喪失。全身性症狀常見體重增加,突發性的發燒、乏力、關節疼痛。部分移植後 5~10 年的患者也會發生急性排斥反應,但此時症狀往往不明顯,較難及時發現。

急性排斥反應會引起哪些症狀?

急性排斥反應的典型臨床特徵包括:

移植物區域性反應

  • 移植物疼痛、壓痛;
  • 移植物腫大;
  • 喪失正常功能,例如腎移植表現為少尿,心臟移植表現為心律異常。

全身不適

  • 體重增加;
  • 流感樣症狀,例如;突發性發燒(常為低燒)、乏力、寒顫、噁心、呼吸不暢、肌肉關節疼痛。

部分長期移植的患者,在術後 5~10 年也會發生急性排斥反應,但此時症狀往往不明顯,較難及時發現。

急性排斥反應有哪些危害?

急性排斥反應如果沒有得到及時干預,將對移植物和移植患者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 移植物受到自身免疫系統的持續攻擊,結構和功能遭受嚴重損害。
  • 最終移植物可能徹底喪失功能,移植患者的手術失敗,並危及生命。

患者在移植術後,原先病變器官(例如肝、腎)的功能很大程度上獲得恢復。只要遵醫囑用藥,準時複查,改善生活方式,必然可以有效預防各種排斥反應,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如何預防急性排斥反應?

預防急性排斥反應的關鍵在於遵醫囑用藥

  • 務必遵照醫囑,按時按量服藥。
  • 切忌漏服或過量用藥。
  • 一旦漏服,後續仍需按照醫生規定的時間間隔和劑量用藥,不要擅自加量,也不要擅自縮短兩次服藥的間隔。
  • 如果因其他疾病去醫院就診,應事先告知相關科室醫生自己是移植患者,以利於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免疫抑制劑的藥效。
  • 服用其他任何藥物、補品或保健品都應該事先諮詢移植科醫生,以免發生不良後果。

準時複查對於預防排斥反應極其重要

  • 很多時候臨床指標的變化比不適症狀更早出現,此時患者自己往往尚未察覺。
  • 醫生早期發現指標異常,可以及時調整用藥方案,預防病情發作。

改善生活方式,確保每日營養

  • 患者每天都應該確保有營養充足的食物,幷包含足量的蔬菜和水果。
  • 適當補充鈣質,新增適量乳製品,或按照醫生指導服用鈣片。
  • 限鹽限糖,儘量少吃罐裝食品和油炸食品。
  • 進食之前,所有的食物和水都應該充分煮熟。
  • 戒菸、戒酒,改掉任何不利於身體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

適量鍛鍊,避免勞累,維持身心健康

  • 每天鍛鍊的方式可以是散步、慢跑等,避免劇烈運動或對抗性運動。
  • 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不要承擔過於繁重的工作或學習任務。
  • 儘可能放鬆心情,可以和家人和朋友多溝通交流。
  • 家屬也有必要協助做好家庭護理工作,督促患者注意個人衛生,降低感染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