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是一種發病三天以內,由於創傷等原因致顱內血管破裂,產生於硬腦膜與蛛網膜(緊貼大腦皮質的一層膜)之間的血腫,常合併腦挫裂傷。
  • 顱腦損傷常見的繼發損傷,發生率為 5%,約佔顱內血腫的 40%。
  • 最主要的病因是頭部受到創傷。近期內開顱手術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為該病的高危人群。
  • 按部位分為額部、顳部、頂部、枕部血腫或以上部位的合併血腫。隨著病程延長,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則演變為亞急性(4 天-3 周)、慢性(>3 周)硬腦膜下血腫。
  • 主要症狀是頭痛(持續性)、意識障礙(嗜睡)、頭暈、噁心嘔吐、癱瘓、癲癇、言語功能障礙等。
  • (顱內壓監測下的)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主要的手術方式是開顱減壓術(骨瓣術畢會放回)以及去骨瓣減壓術(骨瓣術畢不會放回)。治療的關鍵點在於完全清除血腫以及有效降低顱內壓。治療難點在於部分病人治療後會繼續出血或復發,手術後可能因為再出血而需再次手術治療。
  • 隨著血腫量的不斷增多,積液的增多或繼發的腦水腫,將會導致顱內壓的升高,引發腦疝,進而威脅生命,可能在數小時內導致患者死亡。
  • 目前無有效的預防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頭部損傷的風險,早期就診,監測和治療是該病預後良好的重要保障。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頭部外傷後即便沒有明顯症狀,也應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頭部外傷後出現嚴重的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癲癇、意識障礙等。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當醫生懷疑是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時,通常綜合症狀表現、體徵及顱腦 CT 等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相關檢查具體介紹如下:

  • 顱腦計算機斷層掃描(CT):為患者頭部外傷後首選檢查。CT 影象呈現典型的“雙凸徵”表現,醫生可據此明確診斷,並根據血腫的部位和體積確定治療方案。頭部外傷一週內,CT 檢查的診斷價值優於 MRI。
  • 顱腦核磁共振(MRI):為神經外科的常用檢查之一,較 CT 無輻射,但不建議作為首選檢查。通過此項檢查,醫生可進一步瞭解血腫的性質與型別及其與周圍腦組織之間的關係。多用於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檢查與監測。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起病?是否有受傷史?如何受的傷?
  • 受傷當時的症狀是什麼?持續了多久?後續症狀是否有變化?如何變化?
  • 是否有高血壓?血壓控制情況?
  • 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礙或服用抗凝藥物?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嗎?
  • 需要治療嗎?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
  • 可能會有什麼後遺症?

日常需注意保護頭部,避免或降低頭部外傷的風險,如若受傷,應儘早就醫。規律進行檢查及門診隨訪以監測疾病是否復發、進展等。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駕車、乘車規範繫好安全帶,摩托車駕駛員、建築工人等頭部外傷高危人員規範佩戴安全帽。
  • 如醫生建議藥物治療,需嚴格遵醫囑用藥和複查。
  • 手術後,嚴格遵醫囑複查,遵醫囑拆除頭部縫線;如若出現切口感染,及時就醫。
  • 好轉後應於出院後三月左右行頭部 CT 或 MRI 檢查,隨後半年、每年進行檢查以動態監測硬腦膜下血腫。部分轉化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患者尚需手術根治。
  • 行去骨瓣減壓手術的患者,可於術後 3 個月到半年行顱骨修補術。
  • 疾病治癒後,如若出現癲癇,需嚴格遵醫囑服用抗癲癇藥物。
  • 疾病治癒後,如若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言語不清、新發癲癇、癱瘓等症狀,應儘早複查。

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一經確診,應儘早手術治療,任何遲緩或猶豫都十分危險;對於部分意識良好或意識狀態逐漸恢復的患者,血腫量較少,腦組織壓迫較輕,病情穩定者,可嘗試採用藥物治療(保守治療)結合密切的顱內壓(ICP)監測以及顱腦 CT 監測的治療方案,如若患者病情惡化,需立即採用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清除血腫,降低顱腔壓力。

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以下三種,其中開顱減壓術和去骨瓣減壓術是急性硬腦膜下血腫最常見的手術方式。

  • 開顱減壓術:其作用是直視下徹底清除硬膜下血腫,減輕顱內壓力。術畢還納患者骨瓣。適用於患者術前意識狀態、生命體徵良好,術中腦組織壓力較小,搏動良好的患者。
  • 去骨瓣減壓術:其作用是持續減輕顱內壓力,降低腦疝發生的風險。適用於患者術前意識狀態、生命體徵不良,術中腦組織壓力較高,搏動不理想的患者。
  • 鑽孔引流術:作用為通過鑽孔引流血腫。手術難度和手術創傷相對較小,適用於不適合開顱手術、血腫體積較小的患者,為降低顱內壓的臨時措施,對該病而言非常規手術方式。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能減輕顱腦水腫,從而減輕顱內壓,緩解症狀。

  • 脫水劑:最常用的是甘露醇、甘油果糖,其作用為脫水及快速降低顱內壓,緩解症狀,也為診斷和進一步的治療贏得時間。
  • 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在治療的同時,積極尋找其病因。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如果不接受正規治療,患者大部分會發展為腦疝,最終會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如若就診及時,大部分患者能夠恢復良好,複發率不到 10%,對生活質量和壽命無影響。

主要病因為頭部外傷,其他病因包括凝血功能障礙、繼發開顱手術後。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頭部外傷
  • 凝血功能障礙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
  • 繼發開顱手術後

哪些人容易患急性硬腦膜下血腫?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病:

  • 從事頭部創傷高風險職業:如司機、摩托車駕駛員、建築工人、拳擊運動員以及跌墜傷高危人群。因頭部受到創傷的風險更高,因此更容易患該病;
  • 開顱手術的患者:近期內開顱手術的患者,可能因為術中止血不徹底或患者麻醉復甦後血壓升高而導致顱內出血。

有如下可改變的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病:

  • 凝血功能障礙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因這類患者凝血功能異常,導致顱腦表面小血管撕裂後不易自愈而患該病。

早期可有頭痛、頭暈、噁心、癲癇等。隨病情進展,頭痛程度加深、可合併嘔吐、意識障礙、癱瘓,甚至導致呼吸、心跳停止。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常見症狀包括:

  • 早期患者症狀較輕:因早期血腫量較少,而此時腦水腫程度也較小,患者可無症狀或僅僅表現為頭痛、頭暈、噁心。
  • 隨病情進展,患者會出現頭痛程度加重、嗜睡、癱瘓等症狀。血腫量增加和水腫程度加重,使顱內壓力增高,可能會出現嘔吐等症狀。
  • 後期可能出現昏迷。由於血腫量進一步增多,腦水腫程度多在三天內達到頂峰,二者使顱內壓力增加,可能引發腦疝,從而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硬膜下積液
  • 癲癇
  • 癱瘓
  • 避免頭部外傷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方法。
  • 如果患者同時合併有凝血功能障礙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需及時查詢病因並進行治療或調整抗凝治療方案。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