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脊柱側凸(scoliosis),又稱“脊柱側彎”,是指一種脊柱的三維畸形,包括冠狀位、矢狀位和軸位上的序列異常。通常,其彎曲呈 C 型或 S 型。在一些情況下,其側凸角度是穩定的,但相當部分患者的側凸角度往往隨時間而增加。

  • 輕度脊柱側凸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但較重者則會影響嬰幼兒及青少年的生長髮育,嚴重者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壓迫脊髓,造成癱瘓。
  • 多數病例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危險因素包括:家族有其他患病者、肌肉痙攣、腦癱、馬凡氏綜合徵(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以及神經纖維瘤病等腫瘤。
  • 估計約 65% 的脊柱側彎病例是特發性的,約 15% 是先天性的,約 10% 繼發於神經肌肉疾病。
  • 輕度的脊柱側凸通常沒有明顯不適或疼痛,外觀上也無明顯的軀體畸形。但較重者可出現頸肩腰背部的疼痛及由此導致的活動受限、心肺功能問題,以及因脊柱彎曲引起的便祕。
  • 脊柱側凸的早期表現有:雙肩高低不平,脊柱偏離中線,肩胛骨一高一低,一側胸部出現皺褶皮紋,前彎時雙側背部不對稱。
  • 防治脊柱側凸最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學齡兒童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強腰背肌肌肉鍛鍊。應在學校內推廣脊柱側凸防治知識,定期進行脊柱側凸的篩查。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出現雙肩不等高,背部有高低,人向一側偏斜,均應及時就診。

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脊柱側凸?

首先要進行體格檢查,尋找原因。如評估患者的步態,並檢查其他異常的跡象(如脊柱裂,有酒窩、多毛斑塊、脂肪瘤或血管瘤表現)。並關注面板上是否有咖啡色斑點、是否有神經纖維瘤病(一種良性的周圍神經疾病)、足部是否有內翻畸形、腹部反射和肌肉張力是否有亢進。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X 線檢查:最為重要,包括站立位脊柱全長正側位片等,可區別側凸的原因、分類以及彎度、部位、有無旋轉、判斷骨齡、衡量代償度等。
  • CT:能夠很好的顯示骨性畸形,特別是脊柱三維 CT 重建能夠更好的顯示先天椎體畸形。
  • 磁共振(MRI):可以很好地顯示脊髓病變,軟組織解析度高。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脊柱側凸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檢查嗎?

以特發性脊柱側彎為例,如果側彎度數並不很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需要特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但正確的生活習慣養成是十分重要的:

  • 避免久坐或以固定姿勢久站。
  • 睡覺時選擇硬板床而不是軟床。
  • 適當的腰背肌肉鍛鍊,避免肌肉的疲勞。

以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治療為例:

保守治療

  • 通常 25 度以內的特發性脊柱側凸,可先進行嚴密觀察,如果每年加重超過 5 度,則應進行支具治療。
  • 首診 25~40 度的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應立即進行支具治療。

手術治療

  • 下列情況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 胸彎大於 45 度、胸腰彎/腰彎大於 40 度者;
    • 支具治療不能控制,側彎快速進展者;
    • 腰背疼痛明顯或者有神經壓迫症狀者。
  • 脊柱側凸手術目的:防止畸形進展;恢復脊柱平衡;儘可能矯正畸形;儘量多的保留脊柱的活動節段;防止神經損害。採用當前的三維矯形技術和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脊柱側凸可以獲得良好的手術矯形,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完全的糾正,因為不同患者脊柱和脊髓的耐受性不同,過分的矯正容易增加手術併發症,甚至會導致神經損害和癱瘓。
  • 脊柱側凸的手術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側凸矯形和脊柱融合。隨著影像學、骨科材料和解剖學等學科的發展,目前脊柱側凸的手術治療在分型、非融合技術、脊柱截骨技術、胸腔鏡微創技術等,均取得了很大進步。脊柱側凸的治療已發展為三維矯形、三維固定的層面。

疾病發展和轉歸

脊柱側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兒童的常見病,如不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可發展成嚴重畸形,影響患者的心肺功能,甚至導致癱瘓。

脊柱側凸通常分為兩大類,即非結構性和結構性者。

脊柱側凸是什麼原因引起的[2]? 

按病因分類,脊柱側凸可分為:

  • 特發性脊柱側凸:最常見,因其發生原因不明,故名。根據發病年齡不同,可分成嬰兒型(0~3 歲),幼兒型(3~10 歲)和青少年型(10 歲以上)。發病越早,往往畸形發展更為嚴重。
  • 先天性脊柱側凸:由於胎兒時期骨骼發育不良所致,可合併先天性心臟病、髕骨脫位、足部畸形、泌尿系統畸形等。
  • 肌肉神經性側凸:肌肉神經方面疾病使得肌力不平衡所致。最常見的是小兒麻痺症後遺症、進行性肌萎縮等。
  • 神經纖維瘤病合併側凸:患者面板常有咖啡斑,脊柱畸形多發於胸椎,且常較嚴重。
  • 椎板裂合併側凸:一特殊型別,常在椎板裂外面板上有一撮毛髮。
  • 其他側凸:多與其他疾病合併,如先天性成骨不全、馬凡氏綜合徵、燒傷瘢痕攣縮、外傷等。

脊柱側彎風險的差異約 38% 是遺傳因素造成的,62% 是環境因素造成的。目前在特發性脊柱側彎中,已發現一些候選基因與調節骨形成、骨代謝和結締組織結構的基因之間存在關聯。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沒有明確的病因,一般認為是多因素造成的。青少年脊柱側彎的患病率為 1%~2%,但 Cobb 角小於 20° 的青少年,脊柱側彎進展的可能性約為 10%~20%。

脊柱側凸有哪些症狀[1]

輕度的脊柱側彎患者通常無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如下症狀:

  • 背痛(高達 90% 的患者)。
  • 姿勢不平衡,站立和行走困難。
  • 大約 50%~89% 的患者存在椎管狹窄症狀。
  • 神經源性跛行——雙側疼痛(通常不對稱)、感覺喪失和/或腿部力量虛弱;因走路、站立或某些姿勢而加重。
  • 神經根性疼痛、麻木、刺痛或虛弱,常輻射到小腿和/或腳。
  • 神經功能障礙(如無力、麻木、腸道紊亂或大小便障礙、失禁)。在成人脊柱側彎患者中很少見;這些患者可能存在脊髓壓迫或馬尾綜合徵,需要評估並干預。
  • 外貌身形的變化(如身高下降、姿勢變化、不對稱、衣服不合身等)。
  • 隨著成人退行性脊柱側彎的進展,患者可能出現矢狀面的失衡。
  • 由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或繼發於其他疾病的脊柱側彎進展的成年患者,可能出現類似於退行性脊柱側彎患者的症狀。

脊柱側凸併發症有哪些?

嚴重者可出現心肺功能問題,如肺源性心臟病。

學齡兒童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加強肌肉鍛鍊,防治脊柱側凸最關鍵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應在學校內推廣脊柱側凸防治知識,定期進行脊柱側凸的篩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