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疾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甲包括甲床、甲周和甲板。甲病是以上三部分病變的總稱,可由先天性或後天性,全身性疾病或區域性面板病而產生。

檢查

主要是明確病因如外傷、感染等。

甲部疾病的檢查方式主要包括肉眼觀察及真菌檢查等。

1.體格檢查可見甲部有變厚、變薄、白點、顏色異常、皺紋、紅腫等表現。

2.進行真菌鏡檢和培養,以明確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診斷

根據病史、外觀及實驗室檢查可以明確病因。

甲部疾病的通過肉眼觀察及真菌檢查等可作出初步診斷。

甲病的治療相當困難。首先要治療有關的系統性疾患及面板病。

1.感染

(1)甲真菌病 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等療效最佳。可先用刀片刮除病變部分,再外用抗真菌、或者腐蝕性的藥物。

(2)甲溝炎 急性甲溝炎多是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所致。應以熱水浸泡結合抗生素治療,必要時可取滲出物作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藉以指導抗生素的使用。

慢性甲溝炎原因較複雜,包括浸漬、化學刺激、異物等因素,且常有細菌和念珠菌的混合感染。首先使區域性保持乾燥,外塗克黴唑或咪康唑製劑,若以細菌感染為主,應外用含有抗生素的製劑。

(3)甲剝離 儘量剪短甲板。保持區域性乾燥,嚴重者須行拔甲術。

(4)綠甲 甲板感染綠膿桿菌所致。經常把甲板剪短,外塗硫酸多黏菌素E混懸液。

(5)甲疣 外用抗病毒溶液鬼臼毒素酊、咪喹莫特乳膏,或用液氮冷凍、電灼、鐳射術等。

2.腫瘤

(1)黏液囊腫 黏液囊腫位於指節間關節和甲溝近端之間、甲下的甲床或甲母內。甲板常出現凹溝。如無自覺症狀,可經常用注射器抽吸,放出黏液。區域性注射糖皮質激素製劑。對較頑固的病損,可酌情用刮除術和電乾燥術,冷凍療法或切除和植皮。

(2)化膿性肉芽腫 採用刮除術和電乾燥法。

(3)甲周纖維瘤 甲周纖維瘤可以是結節性硬化病的表現之一,但也可單獨出現。甲周較常見的腫瘤還包括神經纖維瘤、後天性指纖維角化病和其他良性纖維瘤。甲下角化棘皮瘤不易識別,其表現與發生在其他部位的不同,可引起疼痛和骨侵襲。凡是甲下腫瘤,均應照X線片,然後拔除甲板,取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最後採取適當的方法破壞之。對多發性殘毀性甲下腫瘤,應考慮內用甲氨蝶呤,或區域性注射氟尿嘧啶、博來黴素、平陽黴素。

(4)Bowen病 對甲下的Bowen病較好的方法是Mohs顯微鏡控制下行外科手術。

(5)黑素瘤 甲下黑素瘤的早期診斷尤為重要,預後好壞主要取決於確診時腫瘤侵犯的深度。本病的早期徵象是甲下色素沉著,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拇指(趾)者,尤應注意。拔除甲板,取活檢,以確定診斷。該部的黑素瘤絕大多數屬肢端雀斑樣痣黑素瘤。惟一的療法是指截斷術。若已侵犯淋巴結或有遠部轉移須考慮化學療法或免疫療法。

3.外傷

(1)甲下血腫 若是急性甲下出血並引起疼痛,可用消毒的針穿通甲板,放出血液。慢性甲下出血會隨甲板逐漸前移而消失,不必處理。

(2)咬甲症 告誡和引導患者克服不良習慣。區域性外塗糖皮質激素霜,並作封包。

(3)甲裂 甲裂可能是由於外傷損害到甲母所致。必要時可作外科手術,對甲母進行探查,切除瘢痕組織,仔細調整損傷的甲母。

(4)嵌(趾)甲 甲板逐漸損傷面板,產生異物反應。早期的內生趾甲,只引起前側甲溝紅腫,可把前側甲板切除,在甲板前角與甲溝之間楔入棉藥,以免甲板直接靠著甲溝,直至形成正常的甲板緣。較嚴重的病例側甲溝腫脹顯著,有肉芽組織形成和滲液,可在局麻下切除甲刺。對肉芽腫,可切除或用硝酸銀腐蝕。術後每天用熱水浸泡2次,外塗抗生素製劑。個別頑固病例,內生甲引起趾端畸形,甲板深嵌甲溝內,可先內用抗生素,用消毒液浸泡區域性,然後部分切除患側甲母,以使甲板永久地變窄。

4.面板病

(1)銀屑病甲 典型表現包括甲凹坑(頂針甲)、甲剝離、甲板縱嵴、橫溝、渾濁等。糖皮質激素製劑(0.5%曲安奈德霜、氟輕鬆霜等),外塗於甲板和甲溝上,密封包紮。上述糖皮質激素還可與10%過氧化苯醯凝膠劑或0.025%維A酸凝膠劑混合使用,無需封包。也可用糖皮質激素製劑(曲安奈德混懸液等)區域性注射。PUVA(光化學)療法。因UVA(長波紫外線)不易穿透甲板,故所用照射量應比面板大。淺層X線照射,對本病也有一定療效。

(2)扁平苔蘚甲 扁平苔蘚引起的甲營養不良表現為甲板縱嵴和凹溝、變薄、混濁和翼狀胬肉形成,以及在甲床或甲溝內起丘疹。上述治療銀屑病甲所用的糖皮質激素製劑外塗、區域性注射等方法也適於本病的治療。嚴重的扁平苔蘚(大皰型)有可能導致全部指(趾)甲的破壞,應內服潑尼鬆,待炎症控制後逐漸減量。

5.其他甲病

(1)單純性先天性甲病 不常見,往往同時伴有其他先天性異常,或作為某些遺傳性綜合徵的表現之一。包括:先天性厚甲症、先天性巨甲症、先天性小甲症、反甲、白甲病和週期性甲剝脫等。

(2)甲營養不良 表現為指(趾)甲全部甲板變薄、渾濁、無光澤、甲縱嵴、遊離緣甲分離和易碎裂。無甲下及甲周病變。病因不明。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可能有效。

確切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甲病是一組多因素的疾病,已知的主要發病因素有遺傳、感染(真菌、細菌、病毒、螺旋體等)、創傷、藥物、放射線、職業、甲護理及修飾、疾病(銀屑病、連續性肢端皮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

臨床表現

1.甲母質的病變

(1)破壞 甲母質完全破壞可引起甲板缺失,往往伴有翼狀胬肉。

(2)萎縮 甲板窄狹或變薄。

(3)肥大 甲肥厚和鉤狀甲(後者多發生在足趾甲)。

(4)異常角化 白點甲、甲凹坑、甲分裂、脆甲、反甲(匙狀甲)和杵狀甲。

2.甲皺襞的病變

(1)甲溝感染 甲溝區域性紅腫,並與甲板分離,是由於細菌或真菌感染所致。

(2)過敏性炎症 許多過敏性面板病都可以累及甲皺襞的近側部,其表現與感染性甲溝炎相似,但面板常有脫屑或水皰。

3.甲床病變

(1)甲剝離 甲板與甲床分離(前、側部)稱甲剝離。若完全剝離而脫落,稱甲缺失。發生機制不明,常涉及多種因素,如外傷、職業、念珠菌感染、某些面板病(銀屑病)、光毒反應(使用米諾環素、金黴素、氯丙嗪或卟啉病)、接觸過敏(指甲化妝品)和甲狀腺功能異常。

(2)出血 甲部受損傷所致。甲下線狀出血,見於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二尖瓣窄狹、慢性腎小球腎炎和血管炎,也可見於外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