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甲狀腺是位於頸部前方的形似蝴蝶的腺體,能產生甲狀腺激素,來控制新陳代謝。甲狀腺功能減退 (hypothyroidism) 俗稱“甲減”,就是甲狀腺無法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
- 甲狀腺無法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就會得甲減。任何年齡段都可出現甲減,但老年人患病的可能性更大,尤其 60 歲以上的女性風險最高。如果家族中存在甲減病史,則更有可能患病。
- 病因複雜多樣,包括自身免疫因素、甲狀腺受到損傷、感染、碘缺乏或過量、先天性因素等。
- 症狀大都不典型,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可能會出現:月經週期改變、便祕、抑鬱、頭髮乾燥和脫髮、面板乾燥、疲勞、怕冷等。甲狀腺激素水平低會影響全身健康,使人感到疲勞和虛弱。
無故感到疲倦,或出現任何甲減的可能症狀(如面板乾燥、面部浮腫、便祕、聲音嘶啞等),影響正常的工作或學習,就應該及時就醫。
醫生會詢問相關症狀,並進行身體檢查。如果考慮存在甲減,簡單的血液檢查就能顯示甲狀腺激素水平是否過低。
甲減可以通過藥物治療,能夠恢復到正常生活狀態。
如果甲減未被治療,膽固醇水平可能升高。妊娠期間,未經治療的甲減會損害胎兒。
- 日常注意生活和飲食管理。保持適當的碘攝入量,不過量,也不缺乏。
大多數的甲減病例由橋本甲狀腺炎引起,而其並不能預防。但缺碘地區的居民可食用加碘鹽,防治碘缺乏,可以部分預防甲減。
無故感到疲倦,或出現任何甲減的可能症狀(如面板乾燥、面部浮腫、便祕、聲音嘶啞等),影響正常的工作或學習,就應該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內分泌科。
醫生是如何診斷甲減的?
醫生會詢問相關症狀,並對就診者進行身體檢查。全面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是診斷甲減或輕度(亞臨床)甲減的第一步。
如果醫生考慮存在甲減,簡單的血液檢查就能顯示甲狀腺激素水平是否過低。最常使用的檢查包括:
- 促甲狀腺激素 (TSH) 檢查。
- 甲狀腺素 (T4) 測量。
- 如果是孕婦,還需要加測遊離甲狀腺素。
如果上述檢查結果不正常,可能需要進行抗甲狀腺抗體檢查,來確認患者是否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還可能開具甲狀腺超聲或甲狀腺掃描檢查,以確定是否有結節或炎症。
早期檢測
因為甲減的嬰兒可能出現智力障礙,新生兒的甲狀腺功能檢查被用來確定嬰兒是否有甲減。對於母親患有甲減的新生兒,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也要注意觀察孩子有無甲減的症狀,如食慾不佳、體重不增加和面板乾燥。
至於無症狀的成人是否也需要進行甲狀腺檢查,專家的意見並不統一。
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甲減患者應每年複查一次,密切關注病情並按需調整治療方案。複查時一般需要做血液檢查,以判斷是否服用了正確劑量的甲狀腺激素。
- 應確保正確服用甲狀腺激素藥物。如果不理解為何要規律服藥,或認為出現了藥物副作用,應諮詢醫生。
- 甲減患兒同樣需要定期就醫,因為他們所需的甲狀腺激素藥物劑量會隨著成長髮生變化。患有甲減的嬰幼兒如若未經治療,則會導致嚴重後果。一旦患兒具備了理解能力(通常在 9 ~ 10 歲)時,就應教他們關於甲狀腺減退的知識,和正確用藥及定期體檢的重要性。
- 一些健康食品商店會銷售“天然”的甲狀腺激素。這些天然代理產品的質量和有效性是未經批准的。有些可能根本無效。另一些雖含有有效成分,但這些成分可能會對某些人有害。
醫生通常使用藥物來治療甲減。大部分人在 1~2 周內會開始感覺好轉,數月內症狀可能消失,但可能需要從此持續服藥。
甲減如何治療?
服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可以很容易地治療甲減。人工合成的甲狀腺激素替代藥最為有效且可靠。治療開始後,需定期隨訪以確保按正確的劑量服藥。
有哪些藥物可以治療甲減?
甲狀腺激素類藥物是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唯一有效方法。
- 甲狀腺激素類藥物能夠降低或消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症狀。在治療的第一週內症狀通常會有所改善。全部症狀通常在數月內消退。
- 甲狀腺激素藥物治療能夠降低嬰幼兒及兒童生長髮育減慢、智力障礙和行為問題的風險。
若按正確劑量服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不會引起副作用。
大多數情況下,甲減的症狀會在治療開始後的第 1 周內有所改善。全部症狀通常在數月內消退。甲減的嬰幼兒及兒童同樣應採取治療。對於老年人及健康狀況較差的人群,藥物起效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初始治療
醫生會使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左旋甲狀腺素)來治療甲減。在治療 6 ~ 8 周後需進行血液檢查,以確保劑量合適。
若用藥量過少,可能甲減的症狀緩解不明顯,如便祕、感覺寒冷或行動遲緩以及體重增加。用藥量過多可導致神經緊張、睡眠問題和震顫。若患有心臟病,藥物過量會導致心律不齊和胸痛。對於同時患有心臟病的人群,通常從小劑量左旋甲狀腺素開始,並逐漸增加劑量。
如果確診時已是重度甲減,則需立即採取治療。重度且未經治療的甲減可導致黏液性水腫昏迷,可危及生命。
由於甲減會損害發育中的胎兒,因此妊娠期間的治療尤為重要。
- 若妊娠期出現甲減,應立即開始治療。若懷孕前即患有甲減,需檢查甲狀腺激素水平,以確保所服用的甲狀腺激素類藥物劑量適當。妊娠期間,用藥劑量可能需增加 25% ~ 50%。
- 若在妊娠期後出現甲減(產後甲減),同樣需要接受治療。如果再次懷孕需重新檢查有無甲減。有時甲減可自行消失,在其他情況下,它可長期存在並需要終生治療。
持續治療
甲減可能需要終生治療,因此需按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對於部分人群,甲減會隨著衰老而加重,並且由於甲狀腺繼續衰退,可能需要逐漸增加甲狀腺激素類藥物的劑量。
- 如果曾接受過放療並患有甲減,或甲狀腺已切除,則很可能需要終生治療。若甲減由橋本甲狀腺炎所致,可能同樣需要終生治療。
- 若甲減由嚴重疾病或感染所致,當恢復健康後,甲狀腺功能很可能恢復正常。此時可能需要臨時停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以確定甲狀腺功能是否恢復正常。
- 一些藥物可能會引起甲減,當停用這些藥物時,甲狀腺功能可恢復正常。
- 若存在輕度(亞臨床)甲減,可能不需要治療,只需觀察甲減的體徵是否加重。對於同時患有心臟病的人群,必須密切監控甲狀腺激素類藥物的劑量,因為藥物過量會增加胸痛(心絞痛)和心律不齊(房顫)的風險。
- 大多數接受甲狀腺激素治療的人群如果停止用藥,會再次出現症狀。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需重新開始服藥。
- 對於大多數人群,在停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後可出現短時間的甲減。經過檢查,若發現甲狀腺自身可產生足夠的激素,則不再需要治療;若激素水平仍然較低,則需重新開始服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
病情加重的治療
有時甲減的症狀會持續存在,如行動遲緩、便祕、意識模糊和感覺寒冷。若甲狀腺激素的用量不足或藥物未被消化道所吸收,則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存在腸道疾病或服用某些其他藥物,可能會影響甲狀腺激素的效果。如有需要,醫生會增加用藥劑量。若甲狀腺素 (T4) 無法控制症狀,醫生可能會建議嘗試三碘甲狀腺原氨酸 (T3) 與甲狀腺素 (T4) 聯合治療。
若甲狀腺激素劑量過高,可能會出現併發症,如心律不齊,並且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骨質疏鬆。若患有心臟病,藥物過量會導致胸痛(心絞痛)和心律不齊。醫生會通過促甲狀腺激素測定,來監測甲狀腺素水平。
治療的注意事項
- 在使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的同時服用某些補充劑,如鈣或鐵(或兩者兼用),可能會減少機體對甲狀腺激素類藥物的吸收。鈣補充劑應與甲狀腺激素類藥物間隔至少 4 小時服用。
- 大多數患者會在治療開始後的 6 ~ 8 周進行血液檢查。
- 要長期服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即使病情穩定,每年也需要至少到醫院複查一次。通過血液檢查(促甲狀腺激素 TSH 測定)可確定激素水平是否正常。
當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時,會攻擊甲狀腺組織,導致腺體無法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切除手術、癌症放療、病毒感染、某些藥物如胺碘酮和鋰、先天性甲狀腺素合成障礙等。
甲減的病因是什麼?
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會引起機體的自然防禦系統,也就是免疫系統,產生某些可破壞甲狀腺組織的抗體,進而引起一種叫作“橋本氏甲狀腺炎”的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此時,甲狀腺無法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進而引起甲減。
在全球範圍內,碘缺乏是引起甲減的首要病因。但在中國和部分西方國家,新增至鹽、食物和水中的碘幾乎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甲減的其他常見病因包括:
- 甲狀腺手術:甲狀腺部分或全部切除,用於治療甲狀腺激素過多(甲狀腺功能亢進)、引起吞嚥困難的甲狀腺增大(甲狀腺腫)、甲狀腺癌或者可能過度活躍或為癌性的甲狀腺結節。當切除甲狀腺或剩餘甲狀腺組織功能異常時,可能引起甲減。
- 放射性碘治療:常用於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放射性碘治療能破壞甲狀腺,從而引起甲減。
- 體外放療:用於治療某些癌症,如霍奇金淋巴瘤。這種放射性治療能夠破壞甲狀腺。
還有一些不常見的病因,包括:
- 感染:病毒和細菌感染能暫時損害甲狀腺,引起短期的甲減。由感染引起的甲減,通常不是永久性的。
- 藥物:某些藥物能干擾甲狀腺激素的正常產生。鋰是引起甲減的最常見的藥物之一,它常用來治療躁狂症;其他藥物包括胺碘酮和α-干擾素。
- 垂體或下丘腦疾病:垂體和下丘腦產生控制甲狀腺的激素,從而影響甲狀腺產生甲狀腺激素的能力。
- 食物或藥物中的過量碘能降低甲狀腺功能,通常是暫時的。
- 先天性甲減:在罕見病例中,嬰兒出生時就沒有功能正常的甲狀腺。
甲減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有下列特徵的人群更容易得甲減:
- 女性。
- 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例如有親屬得甲狀腺性突眼症或其他甲狀腺疾病。
- 患有自身免疫疾病。
- 吸菸。
甲減的症狀隨時間緩慢出現,起初可能並不容易發現。如果症狀惡化或持續存在,需要及時就診。
甲減有哪些症狀?
甲減的症狀通常緩慢出現:
- 面板乾燥。
- 指甲易碎。
- 皮膚髮黃。
- 行動遲緩。
- 皮溫低。
- 怕冷。
- 感覺疲勞、呆滯或虛弱。
- 記憶問題、抑鬱或很難集中注意力。
- 便祕。
- 月經過多或不規律。
- 甲狀腺增大(甲狀腺腫)。
- 小幅體重增加,幅度通常不超過 4.5 千克。
- 上臂、手、腿和腳腫脹,面部浮腫,尤其是眼周。
- 聲音嘶啞。
- 肌肉疼痛和痙攣。
通常情況下,症狀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年齡、患病時長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症狀可能很輕微並且很緩慢出現,以至於數年間都不易被察覺。
輕度(亞臨床)甲減通常無症狀或症狀較輕,常被認為是普通的衰老症狀,如記憶問題、面板乾燥和疲乏。
妊娠期間及產後的甲減症狀包括,疲憊、頭暈、抑鬱和記憶及注意力問題。
由於症狀跨度大,甲減可能被誤診為抑鬱症,尤其是在妊娠期間及產後。對於老年人,甲減可能會被認為是老年痴呆或其他引起記憶問題的疾病。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甲減的症狀
儘管罕見,甲減可能發生於嬰兒、兒童和青少年。
對於嬰兒,甲減症狀可能包括面板乾燥、鱗狀面板。
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症狀包括行為問題和在校行為改變,還可能體重增加但生長速率減慢。青少年可能存在青春期延遲,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小很多。
甲減的病情如何發展?
隨著時間的進展,未經治療的甲減可能會逐漸好轉或加重,這取決於病因和年齡。
嬰幼兒及兒童甲減
甲減可發生於嬰幼兒及兒童,不過較為少見。若在最初一個月內採取治療,兒童將會正常地生長髮育。對於嬰幼兒,未經治療的甲減可引起腦損傷,並導致智力障礙和發育遲緩。
若在 3 歲後發生甲減,則通常不會出現智力障礙。但未經治療的兒童甲減通常會延遲生長髮育及性發育,還會使青春期延遲。
成人甲減
成人甲減會導致甲狀腺功能逐漸喪失。症狀可緩慢出現且十分輕微,以至於在數年內並未發現。症狀通常逐漸加重,並且隨著病情的進展出現其他健康問題。若不採取治療,甲減可能會導致:
- 黏液性水腫,可引起組織腫脹、心包積液、胸腔積液、腹水、肌肉反射減慢以及思考能力減慢。
- 黏液性水腫昏迷,是一種較少見且危及生命的情況。若患有甲減多年且病情顯著惡化,則可出現黏液性水腫昏迷。通常見於重度甲減的老年患者伴發其他疾病、遭遇寒冷或服用止痛藥或安眠藥時。症狀包括精神衰退,如冷漠、意識模糊和精神異常,還可能會失去知覺(昏迷)和低體溫、心率減慢(小於 60 次/分)、心力衰竭和呼吸困難。
- 甲減併發症,例如:
- 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冠狀動脈疾病和卒中的風險增加)。
- 心包積液。
- 睡眠呼吸暫停,可導致睡眠期間呼吸停止達 10 秒或更長時間。
- 健忘和痴呆。
對於輕度(亞臨床)甲減的患者,血液檢查結果只有輕度異常,並且常無顯著症狀或健康問題。一些輕度甲減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可恢復正常。
若手術時將甲狀腺切除,甲減會在數週內出現。若已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甲減可在一年內出現,因此,接受反射性碘治療的患者需要定時複查甲狀腺功能。在這些病例中,甲狀腺功能通常無法恢復,並且在此後需服用甲狀腺激素類藥物。
妊娠期及妊娠後甲減
對於懷孕前患有甲減或輕度甲減的女性,妊娠期間可能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甲減。若不採取治療,患有甲減的妊娠女性可發生先兆子癇和早產。對於妊娠期未經治療的甲減女性,其產下的嬰兒在出生時會存在甲減及低出生體重的風險,並且智力測驗的分數可能會低於健康母親產下的嬰兒。
分娩後,女性可能出現甲狀腺異常,稱為產後甲狀腺炎,可見於約 5% 的無甲狀腺疾病史女性。產後甲狀腺炎常被誤診為抑鬱。
出現產後甲狀腺炎的女性,通常在分娩後的 3 ~ 6 個月出現甲減,可能持續數月。有時會在產後甲狀腺炎初次發作後出現,並導致甲狀腺激素過多的症狀。對於產後甲狀腺炎女性,甲減可能會永久存在。即使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產後甲狀腺炎通常會在下次妊娠時復發。
- 大多數的甲減病例由橋本甲狀腺炎引起,而其並不能預防。雖然此類甲減無法有效預防,但是如果能注意到相關症狀,就能及時採取治療措施。
- 對於高風險人群,即使當前並無症狀,最好也要檢查是否存在輕度或亞臨床甲減。建議老年人或大於 35 歲的人群,每 5 年篩查 1 次,以便發現臨床甲減患者。特別是孕期婦女、不孕症和排卵功能異常者,以及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或個人史,症狀或體檢提示甲狀腺結節或甲減、2型糖尿病或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和打算妊娠的婦女,更需篩查。
- 碘缺乏地區的居民,可適度食用加碘鹽,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也可以從碘醬油和加碘麵包,以及含碘豐富的海帶、魷魚、紫菜中攝取。
- 及時治療容易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甲狀腺疾病。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