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SIS)又稱卡壓綜合徵、肩疼痛弧綜合徵,是指由多種原因導致肩峰下間隙減小,進一步導致肩峰下滑囊的無菌性炎症、肩袖損傷或撕裂等一系列的臨床症狀。

  •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是肩關節外展活動時,肩峰下間隙內結構與喙肩穹之間反覆摩擦、撞擊,導致肩峰下組織炎症、退變,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 和功能障礙。
  •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佔肩關節疼痛原因的 44%~65%。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影像診斷技術的不斷髮展,研究不斷深入,其發病率亦逐年提高。
  •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從病因學角度可分為:原發性撞擊綜合徵和繼發性撞擊綜合徵,很多情況下兩種病因同時存在。
  • 根據受累組織的不同,可表現為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炎、岡上肌鈣化、肩袖損傷和肱二頭肌肌腱炎等。
  • 上肢過頂活動時,肩關節前外側出現疼痛,並逐漸加劇,是撞擊綜合徵的典型表現。夜間疼痛,並且不能向患側臥位睡眠,也較常見。長時間肩部疼痛會出現繼發性肩周炎或肩部肌肉明顯萎縮。
  • 藥物治療、功能鍛鍊和康復性鍛鍊等保守治療,可以緩解部分症狀;如果經過嚴格的保守治療,症狀未緩解,可採用手術治療。
  •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是一種慢性損害過程,其病理改變可分為三期:I 期,又稱水腫出血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II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纖維變性期,多見於中年患者;III期,即肌性斷裂期,主要病理變化是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斷裂。
  • 疼痛可能持續或反覆。肩袖肌腱炎可能會進展為全層的撕裂。
  • 避免肩關節過度勞累、外傷是主要預防方式:從事手臂上舉過頭的勞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裝飾工作,以及從事體操、游泳、網球及棒球投擲等運動專案,而造成肩關節過度使用,和發生累積性損傷,是常見原因之一。

肩峰撞擊綜合徵是一種慢性損害過程。病程初期往往僅僅表現為肩部活動時疼痛、夜間痛。隨著病情的加重會出現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感,肩部肌力下降,肌肉萎縮。如果伴有肩袖的部分或全層撕裂,會出現肩關節活動障礙等。首次就診醫生會詳細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必要時行 X 線、CT 或磁共振(MRI)等檢查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從事肩部活動較多的工作或運動,無外傷情況下出現持續性、歷時長的肩關節疼痛,休息時緩解,肩關節外展、上舉時疼痛加劇。或出現肩關節夜間疼痛、不能患側臥位睡覺時。
  • 中老年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肩部疼痛,一抬肩膀就痛。
  • 外傷後肩部疼痛,外展、上舉活動受限。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肩峰撞擊綜合徵?

診斷肩峰撞擊綜合徵主要依靠病史及體徵。必須對肩關節進行詳細檢查,不能通過某一個體徵或試驗結果確立診斷。

臨床上滿足以下五項標準中的三項,可以診斷肩峰撞擊綜合徵:

  • 肩峰前外緣壓痛;
  • 上肢外展時痛弧徵陽性;
  • 與被動活動相比,肩關節主動活動時疼痛明顯;
  • Neer 撞擊試驗陽性;
  • 肩峰骨贅,肩袖部分撕裂或全層撕裂。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
    • 肩墜落試驗:被動抬高患臂 90°~120°,撤除支援,患臂不能自主支撐而發生臂墜落和疼痛,即為陽性。
    • Neer撞擊徵:患者取坐位,檢查者一手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使患者上肢前屈,這時,肱骨大結節進入肩峰下間隙,若出現疼痛,則為陽性。
    • Hawkins 撞擊徵:患者取坐位,使患肩前屈 90 度後再內旋,這時,肱骨大結節進入喙肩韌帶下方,若出現疼痛則為陽性。說明存在肩峰撞擊綜合徵。
    • Neer 撞擊試驗:在檢查完 Neer 撞擊徵後,如果結果為陽性,可向肩峰下間隙注射 10 毫升 1% 利多卡因,此時再前屈肩關節,若疼痛消失或減輕,說明疼痛源於肩峰下間隙。
    • 痛弧徵:讓患者外展上舉肩關節,疼痛通常於外展 60~120 度時出現,在超過 120 度後減輕或消失。
  • X 線:常規拍攝肩關節正位及岡上肌出口位 X 線片。典型改變包括肩峰下表面硬化和骨贅形成、大結節硬化及囊性變。通過岡上肌出口位可以評價肩峰的形狀和厚度。
  • MRI:主要對肩袖、二頭肌腱、盂脣、滑膜、軟骨和肩峰下滑囊等結構進行檢查。
  • B超:主要對肩袖、二頭肌腱和肩峰下滑囊等進行檢查

必要時醫生需要行 CT、肌電圖等檢查明確骨贅形成、複雜骨折以及區域性神經肌肉病變等疾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是什麼職業?
  • 有沒有長期從事肩關節活動的工作或運動?
  • 是否有肢體的麻木、放射痛?
  • 有沒有肩部外傷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的?能治好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應該怎麼治?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是否會加重,後續發展會到什麼程度,會有哪些症狀?
  • 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改善生活方式,工作中注意勞逸結合,加強肩部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協調性訓練,可以有效地防治肩峰下撞擊綜合徵。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的易患人群和患者在生活工作中應注意:

  • 注意肩部保暖。
  • 從事肩部活動較多的工作或運動,防止過度勞累,如有肩部酸脹等不適時,及時休息。
  • 適當功能鍛鍊,包括肩關節囊的牽拉訓練和肩袖肌肉、三角肌、肩胛帶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協調性訓練。
  • 中老年人可適當補充維生素、鈣劑等,防止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

絕大多數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獲得滿意療效,包括休息、制動、功能鍛鍊、區域性封閉及增強肌力的訓練。在病變早期應用非手術治療是非常有效的。經過6周以上的保守治療後,如果症狀不緩解、肩關節功能恢復沒有進展,醫生會考慮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應用藥物及物理治療消除肩峰下間隙的炎症;通過主動運動保持關節正常的活動範圍;通過力量練習保持肩部肌肉力量的正常。

  • 藥物治療:口服非甾體抗炎藥,能夠減輕肩關節的水腫及炎症反應,緩解疼痛,但症狀易反覆發作。
  • 封閉治療:肩峰下間隙封閉治療,封閉治療不宜超過三次,有研究表明,激素會干擾細胞代謝,導致肩袖肌腱及周圍軟組織的萎縮。
  • 康復性鍛鍊:通過對肩袖肌群和肩胛肌群進行功能訓練,可提高肩關節和肩周其他關節的穩定性,從而明顯改善臨床症狀。
  • 肩關節休息:對於急性期患者,可以使用頸腕吊帶或三角巾制動 1 至 2 周,期間應每天全範圍活動肩關節,避免出現關節粘連。

手術治療

如果經過嚴格的保守治療,症狀不緩解,可採用手術治療。手術採用肩峰下間隙減壓術,包括前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肩鎖關節骨贅切除。如果肩鎖關節退變嚴重,可行鎖骨遠端切除。

  • 肩峰下間隙減壓術:對於年輕、有明顯外傷病史的患者,術中行滑膜清掃,肩袖清創,保留喙肩韌帶和肩峰完整性。可有效消除炎性介質的表達,從而控制炎症及疼痛的發展。
  • 肩峰成形術:切除骨刺,將II型和III型肩峰變為 I 型肩峰。降低肩峰下間隙壓力。
  • 肩袖修補手術:如合併肩袖撕裂,需進行肩袖修補手術。
  • 關節內鏡手術:包括肩峰下間隙減壓術、肩峰成形術和肩袖修補手術。與傳統的切開手術比較,鏡下手術軟組織損傷小,避免了三角肌的剝離,術後疼痛較輕,可以更早地進行功能鍛鍊,可以同時對盂肱關節腔病變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並治療關節內的並存損傷。

疾病發展和轉歸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凡能得到及時診斷,明確病因病理變化狀況,得到正確的治療,一般均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肩峰前外側形態異常,骨贅形成,肱骨大結節骨贅形成,肩鎖關節增生,以及其他可能導致肩峰-肱骨頭間距減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結構的擠壓與碰撞,進而引起肩峰撞擊綜合徵。

肩峰撞擊綜合徵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原發性撞擊:肩峰撞擊綜合徵在肩部前屈、外展或內旋時,肱骨大結節與喙肩弓反覆撞擊,導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組織退變,甚至撕裂,以及二頭肌腱長頭的病變,引起肩部疼痛、活動障礙。肱骨頭並非與整個肩峰發生撞擊,而是與肩峰前外緣發生撞擊。
  • 繼發性撞擊:隨著年齡的增加,與三角肌相比,肩袖肌力的下降更為明顯。肩部外展時,肩袖對肱骨頭的壓抑力量下降,肱骨頭上移,肩峰下間隙變窄,肱骨頭反覆與肩峰前緣撞擊。
  • 肩關節不穩:一些學者認為盂肱關節不穩會導致肩峰下撞擊,他們認為,關節過度鬆弛會導致肱骨頭上移,與肩峰發生撞擊。尤其常見於從事肩部訓練的運動員,如游泳、棒壘球的投手等。
  • 外傷

哪些人容易患肩峰下撞擊綜合徵?

  • 肩部運動較多的運動員(羽毛球、游泳、舉重等)和健身愛好者(舉啞鈴較多);
  • 肩部勞務工作者(裝修工人,環衛工作者等);
  • 中老年患者(肩部骨質增生、骨贅形成);
  • 發生過肩部外傷、骨折的患者(創傷性關節炎)。

肩峰撞擊綜合徵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 肩峰形態異常;
  • 肩峰位置、角度異常;
  • 肩峰下骨刺;
  • 喙肩韌帶增厚、鈣化;
  • 肩鎖關節炎;
  • 肱骨大結節骨刺。

肩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狀。在病變初期,疼痛通常在肩部運動時出現,尤其是前屈、外展等動作,休息時無疼痛。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靜息痛(不活動也痛)和夜間痛。壓痛常見的部位是肩前方。一些患者由於疼痛,主動活動受限,而被動活動往往是正常的。由於疼痛,部分患者會力量下降。被動活動肩關節時可以感受到關節摩擦。

肩峰撞擊綜合徵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疼痛:肩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狀,歷時長。疼痛通常位於肩峰前外側,有時可放射至三角肌止點區域。疼痛通常在肩部運動時出現,尤其是前屈、外展等動作,休息時無疼痛。夜間痛是典型表現,患者通常不能患側臥位。嚴重時,常用的消炎止痛藥物不能明顯緩解疼痛。
  • 壓痛:常見部位是肩前方,比如結節間溝和大結節前部。
  • 關節活動範圍受限:一些患者由於肩部長時間疼痛,患肩關節會出現繼發性肩周炎,表現為肩關節內收、外旋、主動內旋和被動活動範圍減少;但隨著時間的延長,疼痛緩解,肩關節被動活動範圍會逐步改善,多數被動活動往往是正常的,但主動活動受限。
  • 肌力降低:肩袖全層撕裂者,會出現損傷肌肉支配方向活動的力量下降。部分撕裂者,由於疼痛導致的肩袖功能失常,也會出現肌力下降。
  • 肩關節摩擦感:肩峰下及三角肌下滑囊言行增生和粘連,被動活動肩關節可以感受到關節活動摩擦感。
  • 肩關節不穩定:常常見於巨大的肩袖撕裂患者。表現為肱骨頭向上方半脫位。

肩峰撞擊綜合徵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根據受累組織的不同,可表現為肩峰下滑囊炎、岡上肌炎、岡上肌鈣化、肩袖損傷和肱二頭肌肌腱炎等。

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由於肱骨頭外側和肩峰反覆撞擊、肩關節蛻變引起的,因此減少肩部的撞擊和延緩肩關節退變,是預防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的根本原則。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對受累的關節應加以保護,降低關節負荷,注意休息。
  • 避免長時間肩部活動,尤其是上舉外展造成肱骨頭和肩峰下撞擊的活動。
  • 平時對受累關節注意保暖,可以用熱水袋、熱毛巾等熱敷,大伏天儘可能避免空調、電扇直接對關節吹風。
  • 適當鍛鍊,通過對肩袖肌群和肩胛肌群進行功能訓練, 可提高肩關節和肩周其他關節的穩定性,從而防治肩峰下撞擊綜合徵的發生。
  • 如果肩部症狀持續存在,及時就醫,避免病情加重。
  • 有肩部外傷患者,用骨科或康復科就診系統進行肩部功能康復訓練。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