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肩痛(Shoulder pain)可能是由於肩關節及其附屬的韌帶、肌腱或肌肉發生損傷、感染、炎症而引起,也可能是體內其他部位器官發生病變形成的牽涉痛。

  • 肩痛的主要病因包括關節相關組織病變和機械性損傷。
    • 肩關節相關組織病變,例如肩周炎、骨關節炎等,可造成病變關節長期疼痛,病情反覆發作,並會隨著手臂或肩膀的動作而日益加重。
    • 肩關節機械性損傷,例如肌肉拉傷、骨折、關節脫位、韌帶撕裂,往往會形成肩部的急性劇烈疼痛,需要緊急處置。
  • 肩部的牽涉痛與肩關節本身無關,而是體內器官病變所呈現的一種外在表現,例如心臟或膽囊疾病發作時都可能引發肩部疼痛。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血樣化驗、影像學檢查等,可以判斷導致肩痛的具體病因,並採取相應治療。
  • 肩關節急性創傷患者短期內採取制動措施,避免肩部活動。肩關節慢性病變患者可根據自身病情,適度鍛鍊肩部,例如肢體伸展運動、太極等,以病變關節無明顯疼痛或不適為宜,以促使康復。

何時就醫?

  • 如果肩關節出現紅、腫、熱、痛,都要及時就醫以查明原因,利於醫生及時干預、治療。
  • 對於因創傷造成的肩關節變形、無法行動或劇烈疼痛,都要立刻去醫院急診處置。
  • 若肩痛伴顯著的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應立刻撥打急救電話。

就診科室

  • 骨科
  • 消化內科
  • 胸痛中心

關節發生區域性病變或創傷的患者首診應前往骨科;右肩痛伴腹部疼痛的患者首診應前往消化內科;伴有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者應立即進入胸痛中心急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肩痛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向醫生詳細描述疼痛部位、何時開始、持續多久、發作頻率、疼痛的性質和程度等。
  • 在肩痛的同時是否還出現其他全身性症狀,例如晨僵、發燒、寒顫、胸痛、腹痛等。
  • 以前是否曾經由於肩痛接受過診治(包括使用過哪些藥物或接受過怎樣的手術)。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各類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查明肩痛的具體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治療史、具體症狀、日常飲食習慣以及正在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將通過仔細檢查,尋找可能的病因。
    • 伴胸痛、呼吸困難的患者首先要評估生命體徵是否穩定,假如病情嚴重需立刻急救。
    •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仔細觀察病變關節是否存在疼痛、壓痛、腫脹、變形,評估病變關節的活動範圍。
    • 伴全身其他部位症狀的患者,還需檢查腹腔、各處肢體和關節,評估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的跡象。
  • 血樣化驗:
    • 測定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水平,評估是否發生炎症和感染。
    • 測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斷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腎功能異常。
    • 測定紅細胞沉降率(血沉):血沉加快可提示體記憶體在活動性炎症。
    • 測定各類自身免疫性抗體的水平,判斷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病。
    • 測定肌鈣蛋白、肌紅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評估是否存在心臟病變。
  • 心電圖:胸痛患者需觀察心律是否正常,整個心跳過程是否出現變化
  • 肌電圖:醫生會採用儀器記錄肌肉在靜息和運動時的電流強度及其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並測定運動神經傳導速度,以此診斷頸部、肩部、手臂發生麻木、疼痛的病因。
  • 影像學檢查:
    • 醫生可以藉助X光片、CT、MRI(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手段,判斷肩關節的病變情況,例如關節軟骨、骨、肌腱、韌帶、肌肉、神經的具體損傷部位和嚴重程度,並據此制定後續的治療方案。
    • 如果患者還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併發症,則需要進行更大範圍的影像學檢查,例如頸椎、腹腔、心臟等處,以便於明確病情。

肩痛的情況較為複雜,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因來實施個體化的干預措施。

詳情請參見相關疾病的治療:

  • 骨關節炎
  • 肩周炎
  • 神經根型頸椎病
  • 肩關節滑囊炎
  • 化膿性關節炎
  • 肌腱炎
  • 缺血性骨壞死
  • 臂叢神經損傷
  • 鎖骨骨折
  • 手臂骨折
  • 肩關節脫位
  • 心絞痛
  • 心肌梗死
  • 膽囊炎

常見原因

引起肩痛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關節相關組織病變和機械性損傷,也可能是體內其他部位器官病變形成的牽涉痛。

  • 關節相關組織病變的病因可包括:
    • 肩周炎;
    • 骨關節炎;
    • 肩關節滑囊炎;
    • 肌腱炎;
    • 化膿性關節炎;
    • 缺血性骨壞死;
    • 神經根型頸椎病;
    • 類風溼關節炎;
    • 風溼性多肌痛。
  • 關節部位機械性損傷,包括:
    • 臂叢神經損傷;
    • 手臂或鎖骨骨折;
    • 韌帶或肌腱斷裂;
    • 肩關節脫位;
    • 軟組織拉傷或扭傷。
  • 體內其他部位器官病變形成的牽涉痛,包括:
    • 心臟病:心絞痛、心肌梗死;
    • 膽囊炎。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肩痛:

  • 中老年人群。
  • 長期伏案工作者。
  •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
  • 長期缺乏運動。
  • 經常參加激烈的對抗性運動。
  • 長期抽菸、酗酒、暴飲暴食。
  • 長期營養不良。
  • 伴有骨質疏鬆症。
  • 肩關節曾經受到感染或接受過手術治療。
  • 伴有慢性心血管疾病。
  • 伴有慢性膽囊炎。

症狀表現

肩痛最常見於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的組織結構發生不可逆的退變,逐漸失去必要的緩衝和潤滑,引發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活動受限。

  • 大部分肩關節相關組織病變,例如肩周炎、骨關節炎等,可造成關節長期疼痛,病情反覆發作,難以治癒,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和生活質量。此類疾病的症狀會隨著患側手臂或肩膀的動作而日益加重,同時還可伴有肌肉僵硬或萎縮。
  • 肩關節機械性損傷往往表現為急性劇烈疼痛,需要緊急處置。較為嚴重的創傷若未及時治療、修復,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 肩部的牽涉痛與肩關節本身無關,而是體內器官病變所呈現的一種外在表現,例如心臟或膽囊疾病發作時都可能引發肩部疼痛。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肩痛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肩痛,且病變關節在長時間靜止不動後,難以立刻活動,將維持一定時間的僵硬狀態(即所謂“晨僵”):可見於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等。
  • 長期肩痛伴肩部怕冷(冬天不能吹風、夏天不能吹空調)、活動範圍受限、按壓後疼痛加劇:可見於肩周炎。
  • 肩痛伴頸椎痛、肩頸肌肉疼痛、頸部活動受限:常見於神經根型頸椎病。
  • 肩痛伴紅腫、疼痛,全身發燒、寒顫:常見於化膿性關節炎、關節膿腫。
  • 左肩痛伴胸悶、胸痛、心跳異常、全身無力,呼吸困難,並可能渾身冷汗:常見於心臟病發作。
  • 右肩痛伴腹部疼痛或絞痛、噁心、嘔吐:常見於膽囊炎。
  • 急性創傷導致肩痛伴肩關節變形:常見於骨折、關節脫位。
  • 急性創傷導致肩痛伴肌肉無法用力、活動範圍受限、手臂無法伸直或彎曲:常見於關節扭傷、韌帶或肌腱損傷。

日常護理

  • 患者可根據實際效果自行選擇肩關節區域性冰敷或熱敷:
    • 冰敷:用冰袋覆蓋於病變關節,每天數次,每次15~20分鐘。
    • 熱敷:用加熱墊覆蓋於病變關節,或在泡澡時將關節部位侵入熱水中,每次15~20分鐘。
  • 若患者感覺疼痛較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症狀。
  • 肩關節急性創傷患者短期內採取制動措施,避免肩部活動;待病情好轉後,按照醫生指導積極參加康復訓練,及早恢復肩部功能。
  • 肩關節慢性病變患者可根據自身病情,適度鍛鍊肩部,例如肢體伸展運動、太極等,以病變關節無明顯疼痛或不適為宜。
  • 坐下時可以在下腰部加一個靠墊,在患側手臂處也加一個靠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