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減壓病是由於體外環境壓力值減小的幅度和速度過大,導致體內氣泡形成所造成的一種疾病,常見於潛水作業、高空飛行、隧道開挖等。

  • 潛水作業、沉箱作業、特殊的高空飛行等,當減壓過快或減壓程式不合規時,使得體內組織中形成氮氣泡積聚,壓迫或導致血管栓塞,引起減壓病。
  • 減壓病分為減壓病一型、減壓病二型及慢性減壓病。
  • 主要表現為面板瘙癢、肢體疼痛、運動失調等。
  • 治療包括再加壓治療、常壓吸氧及藥物治療等。
  • 如果不及時治療,氮氣氣泡聚集在呼吸、血液、神經等系統,會造成身體機能的嚴重障礙,甚至引發休克與死亡。
  • 疾病需要早期、及時就診。該病一般治療效果好佳,在經過有效治療後康復速度快、康復率高。

當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失去意識、癱瘓等症狀,提示患者休克可能,病情嚴重隨時可能危及生命,應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或立即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皮膚髮癢、刺痛。
  • 面板紅疹。
  • 關節肌肉疼痛。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呼吸困難。
  • 意識障礙。
  • 癱瘓。

建議就診科室

  • 高壓氧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減壓病?

醫生通過蒐集患者是否有潛水作業,沉箱作業,特殊的高空飛行的病史,以及詢問患者是否在迴歸正常壓力環境時遵守相關的減壓規定,可以初步確定,隨後可能會對患者進行如下檢查:

  • 體格檢查:醫生會觀察患者的面板,測量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頻率、體溫等。並對患者身體採用觸診的方式進行全身的檢查,醫生還可能檢查患者的外耳道和耳膜,觀察是否有流血和鼓膜破裂,檢測聽力是否有損傷。
  • 多普勒(Doppler)氣泡檢測儀:懷疑患者可能發生減壓病,該檢查能在減壓病發生之前、早期發現氮氣氣泡。
  • X 線片:對懷疑有減壓性骨壞死的患者,需要常規接受該檢查。
  • 磁共振(MRI):對於 X 線、CT 檢查尚不能明確診斷減壓病時,均應完善磁共振檢查排除,磁共振檢查能夠更加清晰地觀察人體解剖結構,目前已經被推薦納入減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有潛水作業、高空飛行病史?
  • 有面板瘙癢、骨關節疼痛的症狀嗎?
  • 接受做過何種治療和處理?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減壓病會造成死亡嗎?有什麼後遺症嗎?
  • 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 我需要做什麼檢查?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飲食

  • 若患者有低鉀、低鈉或缺乏某種維生素時,可通過進食水果補充。
  • 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時需要注意低鹽、低脂飲食或糖尿病飲食。
  • 患者可諮詢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

運動

輕微病變時適量的運動可促進減壓病的恢復,但病情嚴重時,運動可能加重骨肌肉的損傷,實際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建議。

減壓病的治療主要包括再加壓治療、常壓吸氧治療、藥物治療和其他療法。

運送至醫院途中的準備

  • 保持患者平躺,這樣可以降低腦水腫的發生風險。
  • 解開束縛(如潛水衣),腳墊高約 20~30 釐米,可以避免因氮氣氣泡堵塞血管。
  • 患病者切忌自行開車去醫院,以免因肌肉關節突發性病痛,發生危險。
  • 保持在正常氣壓環境下運送至醫院,切忌坐飛機高空運送,以免因氣壓變化過於劇烈,使患病病情惡化。

再加壓治療

  • 這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治療措施,並且需要儘早執行。
  • 再加壓治療指的是將減壓病患者置於密閉加壓艙中,輸入壓縮氣體,升高其體外環境壓力,達到治療目的。
  • 此項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升高周圍壓力和安全減壓,促進氮氣溶解入血液中,使氮氣能隨著患者的正常呼吸釋放至體外。

常壓吸氧

  • 是減壓病的急救過程中的關鍵救治步驟,常壓純氧吸入非常重要,即刻吸入 100% 濃度氧氣,可以緩解患者症狀。
  • 常壓吸氧可使用鼻導管、氧氣面罩等,優點是簡便、易操作,能儘早對減壓病進行干預。

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抗炎藥:法國潛水協會將阿司匹林作為疑似減壓病的治療,發揮緩解微迴圈阻塞的作用。但國際上並不推薦該療法。

其他

靜脈輸液(輸注生理鹽水,避免使用葡萄糖溶液、低滲性液體):可改善患者的脫水狀態,降低氣泡的形成,避免病情惡化。

氮氣泡形成是引起減壓病的根本原因,當人體所處環境由高氣壓環境逐漸轉向正常氣壓時(如潛水作業、沉箱作業、特殊的高空飛行等回到正常環境中時),減壓速度過快時,人體內壓力超過外界總氣壓,氮氣在人體血液中出現過飽和狀態,過多的氮氣在幾秒至幾分鐘時間內形成氣泡,聚積於組織和血液中,壓迫血管或導致血管栓塞症狀,導致減壓病。

減壓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從高壓環境到低壓環境中,減壓過程不規範,體內組織器官內氮氣泡形成、積聚。
  • 高危作業人員安全觀念和專業訓練的不足。
  • 專業裝置與作業工具的保養缺乏重視。

哪些人容易患減壓病?

如下人群容易發生減壓病:

  • 潛水作業人員:上潛時,不符合規範進行減壓操作,出水過快。
  • 從加壓艙或高壓氧艙內減壓過快的患者或工作人員。
  • 飛行員:自地面迅速飛向高空(低壓環境)時,若座艙密閉不嚴,也能發生減壓病。
  • 漁民或非專業潛水人員潛水:由於缺乏醫學專業知識,在進修行減壓操作時不規範,會出現減壓病。
  • 肥胖:胖型體質的人脂肪組織較多,氮的蓄積量較高亦也易罹患。
  • 年齡:老年人。
  • 心血管疾患患者:40 歲以上,心血管功能障礙者易致病。在潛水人員臨床統計研究中發現,先天卵圓孔未閉患者更容易發生減壓病。

如下因素容易導致減壓病的發生:

  • 潛水上浮期間呼吸不充分,利用水肺潛水期間屏住呼吸,嗆水或肺部有疾病使空氣困在肺組織中。
  • 過度疲勞、飲酒、情緒緊張、感冒、脫水。
  • 潛水後飛行,潛水後快速上浮,深潛或反覆潛水。

減壓病可累及面板黏膜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神經系統、迴圈呼吸系統等不同系統,按氣體氣泡再溢位所充塞的部位不同,患者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包括面板瘙癢、四肢疼痛、運動受限等。

減壓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減壓病往往引起多系統和器官的症狀,一般在潛水後或從異常壓力環境回到正常壓力環境後 1 小時出現,也可能在 6~48 小時內發生。長期在異常氣壓下工作的人員,容易發生慢性減壓病。

  • 面板:瘙癢、紅疹最多見。
  • 骨骼肌肉疼痛:在大部分患者中,也很常見。輕者有勞累後痠痛,重者可感覺到肌肉骨骼有搏動、針刺或撕裂樣難以忍受的劇痛。這是由於惰性氣體(氮氣)形成氣泡後堵塞於皮下組織、關節或肌肉之間引起的。
  • 活動受限:職業潛水人員或長期處於高壓室內作業者,四肢長骨(尤其是股骨、肱骨)可能會發生慢性異壓性骨壞死,患者往往首先感到區域性骨關節的疼痛不適,隨著病程的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活動受限,行走困難。
  • 神經系統和腦:患者可能會有四肢感覺的異常(麻木、針刺感、蟻爬感等),或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走路不穩、運動受限、運動協調困難),嚴重的患者還會發生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甚至截癱等。影響到大腦,患者會出現頭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或喪失,言語不清、癲癇發作、意識模糊、昏迷等。
  • 眼: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 迴圈、呼吸系統:脈搏增快、黏膜口脣發紫等,嚴重者併發休克、肺水腫,患者可表現為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嚴重者會發生死亡。
  • 其他:可有腹痛、噁心、嘔吐或腹瀉等,患者也可有發熱。

減壓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動脈氣體栓塞。
  • 減壓性骨壞死。
  • 脊髓損傷。

減壓病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需要做好如下措施:

  • 進入高壓環境之前,做好預防工作和減壓計劃:對潛水員或異常氣壓工程參與人員進行正規訓練,使其熟練掌握正確減壓的操作步驟,瞭解距離最近的高壓氧措施的位置。
  • 潛水前需要進行適當的訓練,最好不要單獨潛水,保證求救措施(如手機)的正常執行。
  • 長期在異常氣壓環境中工作人群,需要定期(至少每年 1 次)進行健康檢查。
  • 預防性治療:潛水前進行一定量的運動,或者給予外源性一氧化碳(NO),能有效減少減壓時氮氣氣泡的產生,降低發病。
  • 如果需要潛水,在 2 天內,潛水總時間不超過 2 小時;潛水後 12~48 小時不要乘坐飛機。
  • 預吸氧:目前有多篇文獻證實預吸氧可明顯降低減壓病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在高壓或常壓下呼吸純氧(即 100% 濃度氧氣),增加體內的氧含量,可達到此目的,但預吸氧時間應控制在 20 分鐘內,以免發現氧中毒。
  • 運動:Wisloff 等報道在潛水前 20 小時劇烈運動,可顯著降低減壓病的發生率。運動的保護作用在 48 小時後消失,但在潛水前短時間運動是無效的。
  • 潛水習服:1948~1950 年隧道挖掘工人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習服可降低 50% 的減壓病的發生率,習服是指人體在特殊環境中停留一段時間後出現的機體代償現象,潛水習服類似於航空人員高熱環境、失重的訓練,但需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反覆訓練。

感謝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陳保安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