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踝關節骨折(ankle fracture),是由發生在踝關節的外傷引起,不僅可引起骨結構的破壞,也常造成韌帶和軟組織等結構的損傷。

  • 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後發生,約佔全身骨折的 3.92%。
  • 踝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十分重要,當發生骨折、脫位、韌帶損傷時,如果治療不符合該關節功能解剖特點,會對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
  • 踝關節骨折可單純按解剖部位分類,如內踝骨折、外踝骨折、雙踝骨折或三踝骨折。也可按損傷機制與骨折型別結合分類,如 Lauge-Hansen 分類法。
  • 區域性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是踝關節骨折的主要臨床表現。
  • 治療時恢復踝關節的正常解剖關係即可獲得最佳結果,為此,可採取閉合手法復位或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對於大多數踝關節骨折,後者最有可能恢復踝關節的正常解剖及確保骨折癒合。
  • 對於獲得可靠、穩定固定的患者,可在術後第 3、4 開始早期運動以恢復早期的功能和力量,有益於內固定術後的康復。
  • 骨質疏鬆、超重或肥胖也是引起踝關節骨折的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預防。

踝關節骨折多由外傷後引起,急性起病,臨床體徵與踝關節扭傷類似,必須結合 X 線片方可明確診斷,必要時需進一步行踝關節 CT 檢查。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踝部損傷是臨床上常見損傷,包括踝關節骨折和周圍韌帶損傷等。踝部損傷後,不論骨折與否,均可出現區域性腫脹、疼痛甚至功能障礙,通常不易鑑別。如出現腫脹明顯、不能負重站立行走、踝關節活動受限、踝關節畸形等症狀,應儘快前往急診骨科就醫,防止出現骨折移位或進一步加重損傷。

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踝關節骨折?

  • 體格檢查。區域性可見區域性腫脹,皮下可出現瘀癍、青紫,踝關節畸形,觸診時內踝或外踝有明顯壓痛,踝關節伸屈活動障礙,並可及骨擦感。
  • X 線檢查。建議查三個方位的踝關節攝片:踝關節前後位片、側位片以及踝關節內旋 20° 前後位片(踝穴位片)。
  • CT 檢查。如 X 線檢查示骨折累及脛骨遠端關節面,建議進一步行 CT 檢查明確關節內骨折情況。
  • MRI 檢查。踝關節骨折多合併韌帶損傷,必要時可行踝關節 MRI 檢查明確周圍韌帶損傷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怎麼受傷?什麼時候受傷?受傷後經過什麼處理?
  • 有沒有合併其他部位的損傷?
  • 患肢平時是否可正常活動,能否正常步行?
  • 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系統慢性病等病史?
  • 在服用哪些藥物?
  • 有沒有懷孕?能否接受放射性檢查?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我這個骨折嚴重嗎?有沒有移位?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治療後我什麼時候可以下地走路?需要住柺杖嗎?
  • 這個骨折有沒有後遺症?如果有,會有哪些症狀?

踝關節骨折後,對於獲得可靠、穩定固定的患者,應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及功能鍛鍊,有益於骨折後患肢功能的康復。

保守治療:小腿石膏固定後

  • 1 期(0~4 周)。可以主動活動足趾,患肢免負重拄拐行走。股四頭肌收縮、膝關節伸屈練習。
  • 2 期(4~6 周)。可使用溫水泡腳,根據病情,可取下石膏,進行輕柔的練習踝關節內、外翻和旋轉活動。其他時間仍需石膏固定。仍需患肢免負重拄拐行走。
  • 3 期(6~12 周)。拆除石膏後,逐步進行踝關節負重。可予抗助力踝關節活動練習,根據恢復情況,逐步進行踝關節和下肢肌力練習,如半蹲練習、提踵練習、上下臺階練習,保護下完全下蹲,充分恢復踝關節背伸活動度和跟腱柔韌度。
  • 4 期(12 周)。行走練習。由慢到快。可逐漸參加各種活動。

手術治療後

  • 1 期(0~2 周)。術後 1~3 天,開始主動和被動屈伸活動足趾以及股四頭肌收縮練習。術後 1 周,開始膝關節伸、屈活動。抗阻力伸屈膝練習。
  • 2 期(2~4 周)。主動練習踝關節活動。被動練習踝關節活動。
  • 3 期(4~8 周)。踝關節負重。抗阻力踝關節活動。踏板練習。
  • 4 期(8~12 周)。踝關節和下肢肌力練習。保護下完全下蹲。
  • 5 期(12 周)。行走練習,由慢到快。可逐漸參加各種活動。

踝關節骨折復位後的 X 線片應滿足下列要求:

  • 必須恢復踝穴的正常解剖關係;
  • 踝關節負重面必須與小腿縱軸線垂直;
  • 踝關節面的輪廓必須復位滿意。

治療的目的即在於恢復踝關節正常解剖關係以獲得最佳結果,並儘可能早的開始功能活動,恢復踝關節功能。

保守治療(非手術治療)

對於無移位的或經閉合復位滿意的骨折可採取保守治療。例如,無移位的內踝骨折,單獨的外踝骨折等。

  • 石膏固定。用小腿石膏固定踝關節背伸 90 °中立位, 1~2 周待腫脹消退、石膏鬆動後,可更換一次,石膏固定時間一般為 6~8 周。
  • 活血消腫藥。口服一些活血消腫的藥物,有利於軟組織腫脹的消退。
  • 止痛藥。醫生一般會建議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阿片類藥物緩解骨折急性期疼痛。
  • 鈣劑及維生素 D。尤其針對骨質疏鬆患者,可促進骨折癒合。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徵應考慮一下幾點:

  • 不穩定的踝關節骨折。
  • 閉合復位失敗,即復位後位置不能接受的骨折。
  • 垂直壓縮的骨折,關節面不平整,閉合復位又達不到滿意的位置。
  • 骨折端有軟組織嵌入。

手術原則:

  • 踝穴要求解剖對位。
  • 內固定必須堅強,以便早期功能鍛鍊。
  • 須徹底清除關節內骨與軟骨碎片。
  • 手術應儘早施行。

 手術方式:

  • 內踝骨折。復位後,用 2 枚 4.0 mm 空心螺釘垂直於骨折線方向固定即可,如骨塊太小無法使用螺釘固定者,可用 2 枚克氏針與鋼絲行“ 8 ”字張力帶加壓固定。
  • 外踝骨折。復位後,可選擇 2 枚克氏針與張力帶鋼絲固定或螺絲釘固定,如腓骨骨折面高於下脛腓聯合以及骨折面呈斜行者,可用鋼板或加壓鋼板固定。
  • 雙踝骨折。需雙側切開解剖復位內固定,內固定選擇同內外踝。儘量在傷後 6~8 小時內進行急診手術,否則,需延遲至 1~2 周後手術,兩者在療效上並無差別,
  • 三踝骨折。除了內外踝,還累及脛骨遠端後脣(後踝)的骨折。術中將外踝解剖復位後,通過外側切口直接復位後踝骨折,並予螺絲釘內固定。

疾病發展和轉歸

踝關節骨折時,如治療不符合踝關節的功能解剖特點,會對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而通過正規的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使踝關節恢復正常解剖關係,則可改善結局,恢復功能。

踝關節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踝部扭傷後發生。根據暴力方向、大小及受傷時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種不同型別的骨折。

踝關節骨折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間接暴力:外傷後,由於踝關節承受過度的外翻、內翻、外旋等各方向力量傳導導致骨折。
  • 疲勞性骨折:長期反覆的負重活動、長距離行軍或長跑運動後,引起踝關節過度受力導致骨折。
  • 骨質疏鬆:常見於老年患者或絕經後婦女,體內鈣質流失導致骨質疏鬆,致使踝關節不能承受多的重量而導致骨折。

哪些人容易出現踝關節骨折?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容易出現踝關節骨折。

  • 老年人或絕經後婦女。此類患者體內鈣質容易流失而出現骨質疏鬆,骨質疏鬆是骨折的常見原因。
  • 超重或肥胖。體質指數【BMI,體重(千克數)/身高(米)的平方】在 18.5~23.9 之間為正常體重;在我國,成人的 BMI 超過 24 被界定為“超重”,超過 28 為“肥胖”。此外,腹部脂肪蓄積常用腰圍來體現,界限值為男性腰圍 ≤85 釐米、女性腰圍 ≤80 釐米。兒童和青少年也應注意控制體重。踝關節是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超重或肥胖會導致踝關節負荷過大,易致骨折。

踝關節骨折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踝關節外傷後引起區域性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是踝關節骨折的主要臨床表現。

  • 區域性疼痛,可放射至足背、足跟部。
  • 踝關節腫脹,可伴有足背腫脹。
  • 皮下可出現瘀癍、青紫。
  • 功能障礙,不敢活動踝關節,不能行走負重。
  • 體格檢查可見踝關節畸形,內踝或外踝有明顯壓痛,並可有骨擦感。

踝關節骨折併發症有哪些?

  • 骨折不癒合:常見於內踝骨折,原因有復位不良、斷端分離以及骨折斷端間軟組織嵌入。外踝骨折少見。
  • 骨折畸形癒合:踝關節畸形癒合多由復位不良引起,也見於兒童踝關節骨骺損傷以後導致的生長髮育障礙。
  • 創傷性關節炎:與關節軟骨的損傷、骨折的嚴重程度、距骨復位不良以及骨折對位不良等因素有關。

踝關節骨折多由外傷引起,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體力勞動、運動時,應注意保護踝關節,避免外傷。除了外傷因素之外,骨質疏鬆及超重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例如,老年患者及絕經後婦女,應注意補充鈣劑及維生素 D3,減緩骨質疏鬆的發生;超重患者,應健康飲食、適當減重、規律鍛鍊,以控制體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