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疼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腳踝疼痛(Ankle pain)在臨床極其常見。這是因為腳踝涉及骨骼、神經、韌帶、肌腱和肌肉等眾多組織,構造了一個極其精密、複雜的承重和運動系統。因此,腳踝也很容易在行走或奔跑的過程中,受到創傷或損害,從而引發疼痛。

  • 腳踝幾乎承受了整個人體的重量,其關節、骨骼、肌腱、韌帶等相關構件需要協同配合,才能穩定支撐人體。一旦站立不穩,最有可能受到傷害的就是踝關節。
  • 在日常生活中,腳踝疼痛最主要的病因就是腳踝扭傷,可導致踝關節韌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發生韌帶撕裂。
  • 另一方面,在長期站立、行走、負重的過程中,腳踝各部位也會逐步磨損,累積形成慢性炎症和組織退變。此類病情往往遷延難愈,一旦腳踝過度勞累就會反覆發作。
  • 此外,多種風溼性疾病也可能波及踝關節,作為其全身性症狀的一部分,引發腳踝部位的炎症、腫脹和疼痛。
  • 醫生通過體檢、血樣化驗、影像學檢查,可以得出初步診斷結果。腳踝疼痛症狀較輕者,以居家保守治療和理療為主。創傷或病情嚴重者,可能需接受手術治療。
  • 病情較為嚴重者應臥床休息,避免行走、站立,防止病情加重。平躺時可以在小腿部位墊上枕頭或坐墊,將腳踝抬高,有利於減輕疼痛和腫脹。

何時就醫?

  • 如果腳踝出現明顯的紅、腫、熱、痛,都應該就醫以查明原因。尤其是伴有明顯的發燒、寒顫或全身性關節、器官損害的患者,更要及時接受診治。
  • 因創傷造成腳踝部位骨骼斷裂、關節變形、無法行動、劇烈疼痛或大量出血,都要立刻去醫院急診處置。

就診科室

  • 手足外科
  • 風溼免疫科

腳踝區域性病變或創傷引起疼痛者首診應前往手足外科;腳踝疼痛伴有其他全身性器官或關節損害者首診應去風溼免疫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腳踝疼痛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向醫生詳細描述疼痛具體部位、何時開始、持續多久、發作頻率、疼痛的性質和程度等。
  • 腳踝疼痛的同時是否還出現其他全身性症狀,例如晨僵、發燒、肢體麻木、感覺異常等。
  • 以前是否曾經由於腿部或腳部的疾病接受過診治(包括使用過哪些藥物或接受過怎樣的手術)。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各類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查明腳踝疼痛的具體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治療史、具體症狀、日常工作情況以及正在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將通過仔細檢查,尋找可能的病因。
    • 首先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腳踝是否存在疼痛、壓痛、腫脹、變形,評估踝關節的受損程度和活動範圍。
    • 伴全身性症狀者,還需檢查各處關節、面板,評估是否存在皮疹或關節炎症。
  • 血樣化驗:
    • 測定紅細胞、血紅蛋白和白細胞水平,評估是否發生貧血和炎症、感染。
    • 測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斷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腎功能異常。
    • 測定紅細胞沉降率(血沉):血沉加快可提示體記憶體在活動性炎症。
    • 檢測自身抗體水平,判斷是否發生自身免疫病。
  • 影像學檢查:醫生可以藉助X光片、CT、MRI(核磁共振成像)等,判斷腳踝部位的具體病變情況,以及病變對周圍組織的影響,並據此制定後續的治療方案。

腳踝疼痛症狀較輕者,以居家保守治療和理療為主。創傷或病情嚴重者,需接受手術治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因來實施個體化的干預措施。

詳情請參見相關疾病的治療:

  • 腳踝扭傷
  • 跟腱炎
  • 滑囊炎
  • 跟腱斷裂
  • 骨關節炎
  • 踝骨骨折
  • 足底筋膜炎
  • 化膿性關節炎
  • 剝脫性骨軟骨炎
  • 應力性骨折
  • 腳踝撕脫性骨折
  • 踝管綜合症
  • 類風溼關節炎
  • 痛風性關節炎
  • 反應性關節炎
  • 系統性紅斑狼瘡
  • 銀屑病關節炎

常見原因

引起腳踝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腳踝扭傷。此外,踝關節長期過度勞損,發生慢性退變,也會造成腳踝疼痛。還有部分則是由全身性疾病累及腳踝而引起。

  • 腳踝區域性的常見創傷和病變可包括:
    • 腳踝扭傷;
    • 跟腱炎;
    • 跟腱斷裂;
    • 滑囊炎;
    • 骨關節炎;
    • 化膿性關節炎;
    • 足底筋膜炎;
    • 踝骨骨折;
    • 剝脫性骨軟骨炎(長期區域性炎症導致軟骨與骨組織分離);
    • 踝管綜合症(踝管內的神經受到卡壓);
    • 腳踝撕脫性骨折(踝關節的骨骼在肌肉收縮時被附著的肌腱撕裂);
    • 應力性骨折(區域性骨骼長期受力而導致的骨折)。
  • 全身性疾病累及腳踝,常見疾病包括:
    • 系統性紅斑狼瘡;
    • 類風溼關節炎;
    • 痛風性關節炎;
    • 銀屑病關節炎;
    • 反應性關節炎。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腳踝疼痛:

  • 在行走時喜歡看書、聽歌、看手機,不注意路面情況。
  • 工作中需要長時間站立或行走。
  • 鍛鍊過程中的姿勢不正確或腿部用力不當。
  • 經常參加激烈的對抗性運動。
  • 伴有風溼性疾病或風溼性疾病家族史。
  • 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
  • 長期抽菸、酗酒,嗜好高脂高糖飲食。
  • 嗜好高嘌呤類食物,例如動物內臟。
  • 肥胖/超重。
  • 腳踝部位曾經受到感染或接受過手術治療。
  • 伴有扁平足或高足弓。

症狀表現

腳踝疼痛的主要表現是腳踝部位的軟骨、肌腱、韌帶遭到損傷或破壞,引發不同程度的疼痛、腫脹,踝關節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正常的行走功能。

  • 若腳踝部位的骨骼和軟組織在高強度運動或意外事故中遭受機械性損傷,往往表現為急性劇烈疼痛,需要緊急處置。較為嚴重的創傷若未及時治療、修復,可能會留下終生性的後遺症。
  • 當踝關節的軟骨、韌帶、肌腱發生慢性勞損和退變,可造成腳踝部位長期疼痛,病情往往遷延難愈。一旦過於勞累,長時間站立、行走,病情就會出現反覆。而且,隨著踝關節的功能退變,其穩定性不斷減弱,更容易發生扭傷或骨折。
  • 腳踝疼痛的具體部位因人而異,可能僅是腳踝內側或外側的神經、肌腱發生疼痛,也可能是整個踝關節都感到疼痛。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腳踝疼痛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腳踝疼痛、腫脹,病變關節在長時間靜止不動後,難以立刻活動,將維持一定時間的僵硬狀態(即所謂“晨僵”):可見於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等。
  • 腳踝疼痛伴區域性紅腫、發熱,並可能出現全身性的發燒、寒顫:可見於化膿性關節炎等。
  • 腳踝疼痛伴區域性紅腫、發熱,並可能在耳廓或關節部位形成結節:可見於痛風性關節炎。
  • 腳踝疼痛伴皮疹、發燒,全身性骨骼肌肉疼痛或器官功能受損:常見於各類自身免疫病,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關節炎等。
  • 腳踝疼痛並延伸至腳跟和小腿,腳底發麻,感覺異常或消失:可見於踝管綜合症等。
  • 急性創傷導致腳踝疼痛伴骨骼或關節發生變形:常見於骨折、關節脫位。
  • 急性創傷導致腳踝疼痛伴肌肉無法用力、活動範圍受限:常見於關節扭傷、韌帶或肌腱撕裂。

日常護理

  • 病情較為嚴重者應臥床休息,避免行走、站立,防止病情加重。
  • 平躺時可以在小腿部位墊上枕頭或坐墊,將腳踝抬高,有利於減輕疼痛和腫脹。
  • 患者可根據效果選擇在腳踝區域性冰敷或熱敷:
    • 冰敷:每天數次,每次15~20分鐘。
    • 熱敷:用加熱墊覆蓋在腳踝部位,或將雙腳侵入熱水中,每次15~20分鐘。
  • 選擇鬆緊適度的護踝,為病變的踝關節提供支撐,並有利於控制腳踝部位的腫脹程度。
  • 根據自身病情,適度參與康復鍛鍊,例如肢體伸展運動等,以腳踝無疼痛或不適為宜。
  • 若感覺疼痛較明顯,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症狀。
  • 假如腳踝的慢性病變需要接受長期治療,患者應按照治療計劃定期複查,以便於醫生評估療效,及時處置不良反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