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憩室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結腸憩室是結腸黏膜通過腸壁薄弱部位向外突出形成的袋狀結構。憩室引流不暢可併發憩室炎,炎症發生後很容易穿孔。本病在歐美比較常見,我國少見。結腸憩室有先天性和後天性之分,後天性較為常見,多見於左側結腸。憩室可為單發,也可為多發。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可見白細胞計數升高。

2.X線片

若有遊離穿孔時,可見膈下游離氣體。

3.腹部B型超聲

可見腸壁增厚和有/無周圍膿腫形成。

4. CT檢查

CT掃描可顯示結腸周圍脂肪的炎性表現,瘻管及膿腫幾乎在所有的病例中可以看到,對診斷極有幫助。

5.鋇劑灌腸

可見憩室存在或多發性憩室存在。憩室炎時見腸壁不整齊,腸管輕度漸進性狹窄。憩室炎嚴重時一般不宜做檢查,以免誘發腸穿孔。

6.纖維結腸鏡

可見多發憩室存在並可排除其他疾患,但纖維結腸鏡檢查有誘發穿孔的可能,故憩室炎嚴重時一般不宜做纖維結腸鏡檢查。

診斷

1.證實有憩室存在。

2.臨床有炎症反應的依據。

3.根據憩室的部位、體徵、臨床特點等,證明此炎症反應與憩室相關,或排除憩室之外的其他疾病與炎症相關。

4.白細胞計數升高。

5.X線、鋇劑灌腸、CT檢查等可有助於診斷。

1.非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保持大便通暢,多食用高纖維素食物。出現瘻管、梗阻時應持續胃腸減壓,輸液治療,臥床休息。急性期有疼痛發作者應積極進行內科治療。

(2)藥物治療 廣譜抗生素配合對厭氧菌有效的藥物,並給予靜脈補液及營養支援。輕型病例可在門診口服抗生素,並使腸管休息。

2.手術治療

膿腫引流不暢、瀰漫性腹膜炎、持續性腸梗阻或瘻管形成、大出血等經保守治療無效或短期內反覆發生大出血者可行手術治療。

1.腸壁薄弱點可發生憩室。

2.低纖維素飲食引起便祕,使腸內壓力增高所致。

3.當通道被阻塞時,憩室內容物不能流入腸腔而引起。

臨床表現

1.本病多發生於50~70歲的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

2.憩室在未發生炎症以前,大部分患者多無症狀,有時可有輕微的症狀,如便祕、腹痛、腹脹及隱性疼痛不適。有些患者腹痛為發作性,疼痛持續一段時間後可消失也可加重。

3.急性憩室炎時,症狀大多明顯。左側或左下腹疼痛明顯,有時伴有噁心、嘔吐,體溫和白細胞計數升高。

4.病灶鄰近膀胱可產生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

5.經反覆發作可呈慢性表現,如頑固性便祕,部分患者可有便血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