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進食障礙是一種十分嚴重的、以進食行為異常為特徵的疾病。進食障礙有不同的類別,症狀也有所不同。常見的進食障礙類別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障礙,其他類別包括反芻障礙、異食症、夜食症和迴避性/限制性攝食障礙。

  • 可能會出現的症狀包括:暴飲暴食、飯後嘔吐、使用瀉藥、過度鍛鍊、反芻食物(反覆出現食物反流,及再次咀嚼部分已消化的食物)、營養不良等。
  • 進食障礙可能由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和情感障礙、家庭壓力等引起。青少年和青年是進食障礙的高發人群,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
  • 如果出現了進食障礙的一系列症狀,應該及時就醫。醫生會通過身體檢查、心理評估、心理測試等方法診斷進食障礙。
  • 進食障礙的治療通常採用團隊治療。這個團隊的成員通常包括全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和營養師,而且所有成員都具有治療進食障礙方面的經驗。
  • 治療方法取決於進食障礙的具體型別。但總的來說,治療通常包括健康教育、營養治療、軀體治療、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 自我護理的方法包括:堅持治療計劃、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不要強迫自己經常稱體重或照鏡子等。
  • 進食障礙一旦形成,要進行糾正就相當困難。因此,在其形成前就應該採取干預措施。

如果出現了進食障礙的一系列症狀,應該及時就醫。醫生會通過身體檢查、心理評估、心理測試等方法進行進食障礙的診斷。

何時應該就醫?

如果正在經歷下列任何一類情況,請及時就醫:

  • 認為自己可能有進食障礙;
  • 很難控制或克服進食障礙;
  • 進食障礙幾乎佔據了您的正常生活。

就診科室

  • 精神科

醫生如何診斷進食障礙?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和飲食習慣來診斷進食障礙,還可能會讓你做一系列檢查評估和測試。評估及測試一般包括:

  • 身體檢查:體格檢查和某些實驗室檢查,有助於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 心理評估: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可能會詢問患者的想法、感受和飲食習慣,還可能需要做一些心理自評問卷。
  • 心理測試:患者可能還需要做一些更專業、也更復雜的心理測試,以確定是否存在與進食障礙有關的任何併發症。精神衛生專業人員也可以使用由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5 版)中的診斷標準[1]。對於少年兒童,可以採用兒童版進食障礙問卷(EDI-C)[3]

醫生可能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您最近有暴飲暴食的情況嗎?
  • 您最近會吃完飯催吐嗎?
  • 您的家族裡有人患過進食障礙嗎?
  • 您最近在刻意節食或減肥嗎?

患者可能問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我會有進食障礙?
  • 怎樣治療進食障礙?
  • 進食障礙可以預防嗎?
  • 治療後還會復發嗎?

堅持一些自我護理方法,有利於早日恢復正常的飲食和健康狀態,包括:堅持治療計劃、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不要強迫自己經常稱體重或照鏡子等。

應該怎樣護理進食障礙患者?

為了成功克服進食障礙的機會,您可以試著把以下步驟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

  • 堅持治療計劃——不要偏離飲食計劃,而要遵循醫生的建議,堅持你們一起設定的治療計劃,並進行適當的身體活動和鍛鍊。
  • 適當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一般建議從食物中獲取大部分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如果醫生判斷你的某些營養元素攝入不足,可能會建議你適當使用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
  • 不要強迫自己經常稱體重或照鏡子:這可能導致您繼續保持不健康習慣。

進食障礙的治療通常採用團隊治療。這個團隊的成員通常包括全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和營養師,而且所有成員都具有治療進食障礙方面的經驗。

如何治療進食障礙?

  • 健康計劃:不管體重是多少,團隊成員都可以和患者一起,設計一個健康計劃,來幫助患者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會,如何用健康的習慣代替不健康的習慣。主要包括:
    • 認知行為療法:常用於進食障礙的治療,尤其是貪食症和暴食症。患者需要學習如何監控和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和情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健康的方法來應對壓力。
    • 家庭治療:主要針對兒童和青少年,家庭其他成員也要參與進來,並確保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遵循健康的飲食模式。
  • 藥物:藥物不能治癒進食障礙。然而,某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控制暴飲暴食、排便的衝動,或者控制對食物和飲食的過度關注。抗抑鬱藥物和抗焦慮藥物等可能有助於緩解抑鬱或焦慮的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飲食失調有關。
  • 住院治療:如果患者有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厭食症導致的嚴重營養不良或精神情緒問題,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住院治療。

進食障礙由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引起,包括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和情感障礙、家庭壓力等。研究發現,青少年和青年是進食障礙的高發人群,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

進食障礙的病因有哪些?

目前,進食障礙的確切原因還不清楚。與其他精神疾病一樣,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例如:

  • 遺傳學:某些基因可能會增加患上飲食失調的風險。雙生子研究發現,神經性厭食症的遺傳率在 33%~84% 之間,而神經性貪食症在 28%~83% 之間[2]。親屬中有進食障礙者,則患此病的機率比正常人群多 8 倍[3]
  • 生物學:生物因素可能在進食障礙中發揮一定的作用,例如,大腦內化學物質的變化。
  • 心理和情感障礙: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可能會有心理和情感上的問題,患者可能具有完美主義,更加衝動和複雜的人際關係。
  • 家庭壓力:家庭在進食障礙的影響因素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家庭的負向影響是引發和維持進食障礙的主要原因。進食障礙患者的家庭具有一些共性:
    • 厭食症患者的家庭觀念強調完美、避免傷害、情感剋制、行為適當和對異議的容忍;
    • 貪食症患者的家庭易表現出可變性、激動情緒、矛盾和負性情感。

進食障礙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 年齡:進食障礙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但是十幾歲和二十出頭的人群中,發生率較高[1]。對於反芻障礙來說,這種疾病在嬰兒期或有智力障礙的人群中更為常見。
  • 性別:對於青少年來說,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患上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一些因素可能會增加患上進食障礙的風險,包括:

  • 家族史:如果在家族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經有過進食障礙,那麼其家族成員患病的風險會更高。
  • 其他精神障礙:有進食障礙的人通常都存在焦慮症、抑鬱症或強迫症的病史。
  • 節食和飢餓:節食是導致進食障礙的一個危險因素。這是因為,飢餓會影響大腦、情緒變化、思維僵化、焦慮和食慾下降。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飲食失調的許多症狀實際上是飢餓的症狀。飢餓和減肥可能會改變大腦工作方式,使進食障礙長期存在,患者很難恢復到正常的飲食習慣。
  • 壓力:無論是去上大學、搬家、找到一份新工作,還是家庭或人際關係問題,改變都會給人們帶來壓力,這可能會增加患上進食障礙的風險。

進食障礙有不同的類別,其症狀也有所不同。常見的進食障礙類別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症,其他類別包括反芻性障礙和迴避性限制性攝食障礙等。

進食障礙有哪些症狀?

神經性厭食症:

  • 體重:體重異常低,患者會竭盡全力控制自己的體重和體型。
  • 對體重增加產生強烈恐懼:患者會過度限制熱量攝入或者採用其他方法來減肥,例如,過度運動、使用瀉藥排便或減肥輔助食品、飯後催吐等。
  • 對體重或體型的扭曲認識:即使患者的體重過低,仍然會努力減肥,這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以及威脅到生命。

神經性貪食症:

  • 體重:體重正常或超重。
  • 缺乏對飲食的控制:暴飲暴食、短時間內吃大量的食物、限制白天的飲食。
  • 以不健康的方式減少卡路里:患者可能會由於內疚、羞愧以及對暴飲暴食導致體重增加的強烈恐懼,產生強迫嘔吐、鍛鍊過度、使用瀉藥等方式來減少卡路里。

暴食症:

  • 體重:正常體重,超重或肥胖。

  • 缺乏對飲食的控制:經常暴飲暴食,即使不餓,患者也可能會吃得很快或者比預想吃得多;即使已經吃得很飽,患者也可能會繼續吃下去。

  • 週期:必須在3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發生一次暴飲暴食。
  • 沒有彌補暴食的行為:患者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和所吃的食物數量感到內疚、噁心、羞愧。但是,他們並不會試圖通過過度運動或排便,來彌補這種行為。

反芻障礙:

  • 反芻食物:患者可能會在進食後不斷地反芻食物,一般沒有噁心或嘔吐的現象。有時,反芻的食物會被重新咀嚼、翻個面或吐出來。
  • 營養不良:如果食物被吐出來,或者為了防止這種行為而吃得少,這種紊亂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

迴避性限制性攝食障礙

  • 對食物喪失興趣:患者對吃沒有興趣,可能不吃具有某些特徵的食物,比如具有某種顏色、質地、氣味或味道的食物。患者也可能會擔心吃東西的後果,例如,擔心窒息。
  • 營養不良:這種疾病會導致患者的營養不足、體重顯著下降,從而造成健康問題。

進食障礙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進食障礙可能會引起各種各樣的併發症,其中一些甚至會危及生命。進食障礙越嚴重、持續時間越長,患者就越有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例如:

  • 嚴重的健康問題
  • 抑鬱和焦慮
  • 自殺想法或行為
  • 身體發育問題
  • 社會關係問題
  • 物質使用障礙
  • 工作和學校問題
  • 死亡

進食障礙一旦形成,要進行糾正就相當困難了。因此,在這一障礙形成前,就應該採取干預措施。對於進食障礙的預防,可以採用三級預防模型。這一干預模式主要是針對正常人群、亞臨床個體和進食障礙個體。

如何預防進食障礙?

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進行預防[4]

  • 三級預防:是對已發生進食障礙的個體進行治療, 心理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目前,針對進食障礙的主要心理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治療、心理教育、自助技術和家庭治療。
  • 二級預防:主要是在門診或社群機構內進行。家長可以尋求兒科醫生或兒童保健科醫師的幫助,瞭解合適的營養和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 ,防止過分關注自身的體重和節食。
  • 一級預防:干預應該在疾病發生以前就開始進行,直接關注於疾病的危險因素。家庭方面,家長可以利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給他們傳播正確的觀念和知識,例如,糾正孩子的誤解,告訴孩子選擇不健康飲食會有很大的風險,讓孩子知道節食的壞處,並鼓勵均衡飲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