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漬足: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浸漬足是由於下肢長期靜止暴露在潮溼、寒冷的環境中,導致區域性血液迴圈障礙引起的一種非凍結性組織損傷。
  • 多發生在冰點以上至 10 攝氏度的寒冷潮溼環境中,常見人群是長期在壕溝裡的士兵,以及船員、漁民、水田勞作和施工人員,暫無發病率資料。
  • 主要原因是低溫潮溼環境、下肢長期靜止站立或浸泡。長時間在低溫潮溼環境中作業的人群,禦寒防潮措施準備不足等是該病的危險因素。
  • 可分為充血前期、充血期、充血後期等三期。
  • 主要症狀是肢體麻木腫脹、瀰漫性灼痛、水皰、血皰、潰瘍、壞疽等。
  • 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護理和藥物治療的關鍵做好抗血栓、抗感染和止痛。手術治療視患者情況而定,治療關鍵是清除壞死組織,防止感染。嚴重患者可伴隨多種併發症,治療難度較大。
  • 可影響患者肢體功能,一段時間內無法作業;嚴重者可出現感染、壞疽、神經和肌肉萎縮等最終導致殘疾。
  • 愈後可能出現後遺症,肢體區域性溫度降低,並對低溫十分敏感,常見雷諾現象。重度患者可遺留永久性殘疾。應儘量避免長時間在溼冷環境中作業,並要做好防潮防寒措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足部皮膚髮白;
  • 下肢冰冷、麻木;
  • 低熱,畏冷。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患肢水腫、疼痛;
  • 面板水皰、血皰、皮下出血或者潰瘍;
  • 壞疽、甲板脫落。

建議就診科室

  • 外科
  • 感染科

醫生如何診斷浸漬足?

當醫生懷疑是浸漬足時,將通常進行體格檢查,還需要結合血液檢查、下肢 CT 或 MRI 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直接觀察病人患處的面板顏色性狀,觸碰患肢詢問患者感覺,初步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
  • 血液檢查:通過各項指標檢測患者是否出現感染,以及肝腎功能是否正常,以指導用藥。
  • 下肢 CT 或 MRI:檢查患處是否出現血栓和深層損傷,以及血栓出現的位置。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都有哪些症狀?這些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
  • 什麼職業以及工作環境怎樣?
  • 有沒有既往病史,藥物過敏情況?
  • 是否接受過相關治療?主要用過什麼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嗎?
  • 需不需要截肢?有沒有生命危險?
  • 需要做哪些檢查?做檢查時要注意什麼?
  • 有哪些治療方法?接受治療期間要注意什麼?
  • 哪些治療費用在醫保範圍內?
  • 治療週期長嗎?
  • 治療效果怎麼樣?能否根治?
  •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主要是做好護理和抗感染。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保持敷料乾燥清潔,並定時更換,防止發生感染;常用溫水擦洗身體保持乾爽清潔,防止發生褥瘡。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 嚴格遵醫囑服用藥物,不可隨意停服;仔細閱讀藥物副作用,當出現頭痛、噁心、眩暈等不適時建議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 遵醫囑定期到醫院複查,主要複查血常規、肝功能、下肢 CT 或 MRI 等專案。
  • 飲食:
    • 術後要等全麻的患者從麻醉狀態完全清醒六小時以後再進食,術後 1~3 天要少量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如:米湯、稀粥等,之後可進食半流質食物直至恢復正常飲食。
    • 日常飲食要營養全面均衡,多吃肉蛋奶和蘋果、胡蘿蔔、西紅柿等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蔬菜,忌食辣椒、咖啡、濃茶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 運動:患者在恢復知覺且無明顯不適的情況下,進行康復鍛鍊,如:腿部伸展蜷曲活動、慢步行走等。每天鍛鍊時間可根據自身情況調節,不宜勞累並要十分注意安全,患肢不可出現機械損傷。
  • 護理:在溫暖、乾燥的環境臥床靜養,抬高患肢使其與心臟高度相同,避免壓迫,減少水腫。不可熱敷或摩擦按摩患處,以免加重組織損傷。

浸漬足根據病情程度主要治療方法有護理、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止痛藥:緩解輕中度疼痛可一般使用布洛芬、羅非昔布、曲馬多等藥物,療效確切,沒有成癮性;劇烈疼痛時可考慮使用嗎啡、杜冷丁等藥物,止痛效果強,但長期使用易成癮。
  • 抗血凝劑:常用阿司匹林,防止區域性血栓形成,同時具有鎮痛作用。
  • 血管解痙劑:常用阿托品、山莨菪鹼、顛茄片等,能夠接觸血管痙攣,改善微血管迴圈。常見副作用是口乾、眩暈、心跳加快。特別注意,青光眼患者嚴禁使用。
  • 抗感染藥物:可預防或治療細菌與病毒感染。常用抗病毒藥物有阿昔洛韋、更昔洛韋等,副作用有皮疹、頭痛、噁心等;常用抗菌藥物有氟康唑等,副作用有噁心、胃部不適、腹痛等。抗生素中較常使用青黴素。

手術治療

  • 交感神經切斷術:短期內改善患部血液迴圈,減輕冷敏感同時達到止痛作用。
  • 清創手術:清除患肢異物、血凝塊及壞死的組織,防感染加速創面癒合。

其他治療

高壓氧治療:對於重症患者,可以減少組織壞死範圍,降低截肢風險。

疾病發展和轉歸

  • 浸漬足的最佳治療時間是進入充血期之前,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嚴重者會造成神經和肌肉萎縮。
  • 經過正規治療後,微度患者可在 1~2 周後痊癒;輕度患者 3~4 個月基本恢復作業能力;中度患者多數會遺留多汗、冷敏感後遺症,部分會永久性殘疾;重度患者多數遺留永久性殘疾,無法繼續作業。部分患者在治癒後易復發,有的還會引發閉塞性血管病。

造成浸漬足的因素主要是寒冷潮溼的外部環境,此外腿部血液迴圈不暢、免疫力下降等也是重要因素。

浸漬足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環境潮溼寒冷:肢體在水液長期浸漬下可出現發白、水腫症狀。寒冷使下肢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尤其是冰點以上至 10 攝氏度的低溫,引發非凍結性的冷傷造成疼痛、紅腫。
  • 下肢長期受壓:長時間站立、蹲守或者負重使下肢長期處於下垂受壓狀態,使靜脈充血造成足部血液迴圈不暢,又因寒冷狀態下血管收縮,加重了迴圈障礙,使下肢尤其是足部組織缺氧甚至壞死。
  • 飢餓、疲勞:身體無法提供足夠熱量,抵抗力下降也間接促使了本病的發生。
  • 足部汗腺發達:除了外部環境潮溼,足部排汗量大,鞋襪透氣性差也會使足部長期處於汗液的浸漬下,如果遇到低溫環境,亦可引發本病。

哪些人容易患浸漬足?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長時間在低溫潮溼環境中作業的人群:水的浸漬是本病主要誘因之一。常見群體有進行戰爭、訓練、抗洪救災的士兵;長期在小船和竹排上工作的漁民、船工;遭遇海難的船員等。
  • 禦寒防潮措施準備不足:使肢體長期暴露在寒冷潮溼的環境中,增加患病風險。
  • 患有基礎疾病:如雷諾病、閉塞性血管病等,這類人群在溼冷環境中更容易罹患此病。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足部汗腺發達的人群:增加肢體被浸漬的可能。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症狀。最早出現的有患肢皮膚髮白、水腫、麻木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又會出現疼痛、潰瘍、壞疽等症狀。

浸漬足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浸漬足的常見症狀包括:

  • 充血前期:受累肢體最開始感覺寒冷不適,之後出現感覺遲鈍、麻木或缺失;面板變白、輕度腫脹;周圍脈搏減弱甚至消失。上述症狀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
  • 充血期:受累肢體復溫後可變紅、發熱,發生明顯的水腫;肢體周圍脈搏跳動明顯;出現不斷加劇的瀰漫性灼燒樣疼痛,之後發展成刺痛;伴有低熱、心跳過速等症狀。嚴重患者可出現水皰、血皰、皮下出血等症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最終會出現壞疽,表現為組織潰瘍、壞死發黑,出現壞疽,甲板或毛髮脫落等症狀。上述症狀可持續 6~10 周。
  • 充血後期:受累肢體區域性溫度降低,對寒冷異常敏感,常有患肢遇冷後出現動脈痙攣、皮膚髮白或潮紅等雷諾現象;部分患者出現關節僵硬,水腫反覆發作的現象。上述症狀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浸漬足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病毒、細菌感染;
  • 血栓;
  • 組織壞死;
  • 蜂窩組織炎;
  • 淋巴結炎;
  • 足弓下降;
  • 神經萎縮;
  • 面板或肌肉萎縮。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針對可變的因素:

  • 避免長時間在寒冷潮溼的環境下工作,當肢體出現發冷、發白的早期症狀時要及時採取保暖措施。
  •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靜止,適當活動或按摩揉搓暴露出來的部位,緩解受冷症狀,防止低溫損傷。
  • 做好防潮防寒措施,衣物要透氣、保暖、乾爽。
  • 進行耐寒訓練,例如:冬季穿較單薄的衣服進行室外跑步,熱身鍛鍊後嘗試冷水洗浴,適應後可進一步考慮參加冬泳,加強微迴圈,訓練時注意多進食高熱量食物。

針對不可變因素:

  • 足部汗腺發達的人,要注意保持足部的乾燥,出現潮溼時應及時更換鞋襪或烘乾。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