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異位和脫位: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在正常情況下,晶體由晶體懸韌帶懸掛於睫狀體上,其軸與視軸幾乎一致。由於先天性、外傷或病變等原因使晶體懸韌帶缺損或破裂,可導致晶體異位或半脫位;如果懸韌帶發生完全斷裂,可產生晶體完全脫位。

檢查

1.體格檢查

散瞳後以裂隙燈檢查晶狀體,特別注意晶狀體位置。

2.輔助檢查

必須進行眼部超聲檢查。

診斷

根據病史、症狀和裂隙燈下檢查結果,可以作出較明確的診斷。

晶體脫位的治療取決於晶體的位置、晶體的硬度、患眼的視力和對側眼的視力、年齡、有無先天異常、有無出現併發症及手術的條件等。晶體脫位造成視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屈光間質混濁、繼發性青光眼、先天性眼底異常等,因此晶體摘除術後並不一定能改善視力。

對於沒有併發症的晶體不全脫位,治療的辦法可用眼鏡或接觸鏡矯正屈光不正,恢復適當的視力。

對於晶體混濁和全脫位,需手術摘除晶體,多同時進行玻璃體切除,如眼底情況好,可同時進行人工晶體縫合。

1.睫狀體平坦部晶體切除術

對晶體半脫位的眼,可通過睫狀體平坦部切口,用玻璃體切割器切除晶體。對較硬的晶體,可做晶體超聲乳化術。

對位於玻璃體腔內的脫位晶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玻璃體切割器經睫狀體平坦部,在導光纖維的協同下將晶體切除。

2.應用過氟化碳摘出玻璃體腔內脫位晶體

過氟化碳液體比水重,黏度低,在玻璃體切割後將其注入視網膜前,可將晶體浮起推至瞳孔區,用玻璃體切割器摘出。

3.晶體圈匙取出前房或玻璃體腔內晶體

當無冷凍摘出器或玻璃體切割器等裝置時,可先縮瞳將脫入前房的晶體固定在前房內,從角膜緣切口伸入晶體圈匙到晶體後面,將其取出。對脫入玻璃體腔內晶體,經角膜緣切口,向玻璃體腔內輕輕注入BSS,指向睫狀體,用水流使晶體由對面浮起,伸入晶體匙,托起並取出晶體。

晶體位置異常可由先天性發育異常引起,若出生後晶體不在正常位置,可稱為晶體異位;若出生後因先天性因素、外傷或病變使晶體位置改變,可統稱為晶體脫位或半脫位。但在先天性晶體位置異常的情況下,有時很難分清何時發生晶體位置改變,因此晶體脫位或異位並無嚴格的分界,常通用。

臨床表現

根據晶體脫位的程度和形態,可分為晶體不全脫位和完全脫位。

1.晶體不全脫位

移位的晶體仍在瞳孔區、虹膜後平面的玻璃體腔內,晶體不全脫位產生的症狀取決於晶體移位的程度。如果晶體的軸仍在視軸上,則僅出現由於懸韌帶鬆弛、晶體彎曲度增加引起的晶體性近視。如果晶體軸發生水平性、垂直性或斜性傾斜,可導致用眼鏡或接觸鏡難以矯正的嚴重散光。更常見的不全脫位是晶體縱向移位,可出現單眼複視。眼部裂隙燈檢查可見前房變深,虹膜震顫,晶體呈灰色,可見赤道部甚至斷裂的懸韌帶,玻璃體疝可脫入前房;眼底鏡下可見新月形的眼底反光和雙眼底像。

2.晶體全脫位

移位的晶體完全離開了瞳孔區,晶體可移位或產生:

(1)瞳孔嵌頓。

(2)晶體脫入前房。

(3)晶體脫入玻璃體腔,浮在玻璃體上或沉入玻璃體內。

(4)晶體通過視網膜裂孔脫入視網膜下的空間和鞏膜下的空間。

(5)晶體通過角膜潰瘍穿孔、鞏膜破裂孔脫入結膜下或眼球筋膜下。

晶體全脫位比晶體不全脫位更嚴重。晶體可脫入瞳孔區產生瞳孔嵌頓,常發生在外傷後晶體軸旋轉90°,晶體的赤道位於瞳孔區甚至晶體180°轉位,晶體前表面對向玻璃體。

晶體完全離開瞳孔區後,視力為無晶體眼視力,前房變深、虹膜震膜,脫位的晶體在早期隨著體位的改變常可移動。如果晶體脫入前房,則沉於變深的前房下方,晶體直徑比處在正常位置時小,但凸度增加。晶體在從玻璃體腔通過瞳孔脫入前房過程中有部分可發生瞳孔阻滯,引起急性青光眼。假如瞳孔區清亮,可保持良好視力,患者能較好耐受。有時過熟期的白內障可因晶體脫入前房而改善視力,前房內的晶體可漸被吸收。然而更常出現晶體反覆與角膜接觸引起嚴重的虹膜睫狀體炎、角膜內皮損傷和急性青光眼。晶體脫入玻璃體腔比脫入前房常見,而且患者能較好耐受,但易造成視網膜損傷。

脫位晶體的轉歸因人而異。很多脫位晶體可保持透明多年。但脫位的晶體總是向變性方向發展;上皮細胞逐漸分解、皮質水裂形成、皮質混濁後液化、晶體囊膜皺縮和核下沉形成硬核液化白內障(Morgagnian白內障),晶體部分和全部吸收較少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