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源性頭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源性頭痛是指,頸部任何結構(包括骨、肌肉和其他軟組織)的非創傷性疾患導致的頭痛,通常但不總伴有頸痛。頸源性頭痛是一種非遺傳性、單側性或雙側性頭痛,部分患者可有頸椎外傷史。 疼痛可分佈於患側頸、枕、頂、顳和額部,呈間歇性或連續性發作,有的還可涉及肩和上臂痛,是一種以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為主的疼痛綜合徵。

  • 頸源性頭痛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大約為 2.5%;頭痛患者中 14% 為頸源性頭痛。其患病人群的年齡分佈以 30~50 歲的中年人為主,平均年齡為 42.9 歲,男女比例為 1∶4。
  • 發生原因仍不完全清楚,現在公認的原因是炎症理論和會聚理論。
  • 頸源性頭痛多為偏於一側或雙側交替發作的單側頭痛(若頸部兩側結構同時受累,頭痛偶可為雙側),極少為全頭痛;頭痛起於頸枕部,可沿頸枕放散到頂顳部。疾病初期,頭痛多呈陣發性,以後變為慢性波動性頭痛;疼痛多為跳、刺、脹、燒灼痛,亦可為刀割或放射性、牽扯樣痛,平時為慢性隱痛或麻木痠痛。
  • 綜合療法可改善頸椎力學平衡,改善頸椎各肌肉的彈性,從根本上解除對枕神經的直接壓迫。綜合康復療法能顯著提高頸源性頭痛患者的疼痛閾值及臨床療效。
  • 頸源性頭痛與緊張性頭痛以及偏頭痛的最大區別在於單側、對機械刺激敏感、彌散至手臂的不適,頸部活動受限是其區別於其他型別頭痛以及肌筋膜炎的特徵性標誌。

頭痛的型別很多,因此診斷通常較困難。醫生一般會進行檢查並詢問病史以確診。若未及時治療,隨著病情加重,患者的肩頸部骨骼和神經功能將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出現上述類似症狀時,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隨時間推移,頭痛逐漸加劇;
  • 同時有發熱或皮疹;
  • 頭部受傷。

以上症狀也是其他需要注意的健康問題的跡象。

如果頭痛突然發作且非常嚴重,或者患者感到頭暈,請立即就診或撥打 120 急救。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脊柱科
  • 骨關節科
  • 疼痛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源性頭痛?

醫生可能讓患者以某種方式移動頭部和頸部,以觀察是何種頭痛。醫生還可能按壓患者頸部的某些部位,觀察是否導致頭痛。

頸源性頭痛國際研究組診斷標準

A. 頸部症狀和體徵:

  • 以下情況,頭痛症狀加重:
    • 頸部活動和(或)頭部維持於異常體位時;
    • 按壓頭痛側上頸部或枕部時。
  • 頸部活動範圍受限。
  • 同側頸、肩或上肢非根性痛(定位不明確),或偶有上肢根性痛。

B. 診斷性麻醉阻滯可明確診斷。

C. 單側頭痛,不向對側轉移。

根據對診斷的重要程度,將上述診斷標準按順序從 A 項到 C 項排列,診斷頸源性頭疼時一定要有其中一項或多項。符合 A 項即可確診,僅符合 B 項或 C 項則不足以診斷,同時符合 B 項和 C 項可明確診斷,若 3 項同時符合則診斷確定無疑。

常用輔助檢查

為了解有關頭痛的更多相關資訊,醫生可能建議進行以下一項或多項檢查:

  • X 射線檢查:使用低劑量射線拍攝頸部和脊柱骨骼。
  • 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從不同角度拍攝數張 X 射線照片,並組合以顯示比單張 X 射線照片更多的資訊。
  •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強大的磁體和無線電波可顯示患者頭部、頸部和脊柱的詳細影象。
  • 血液檢查:患者也可能接受血液檢查,以確保頭痛不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多久了?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家族史?
  • 平時是否壓力過大?
  • 家中是否有其他人患有類似疾病?
  • 是否過敏?
  • 做過哪些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疾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治療期間應注意哪些事項?

治療期間可行頸椎保健操康復護理。行頸椎保健操的主要作用是加強頸椎椎體活動度,提升區域性代謝速率,對疏通血脈有重要意義。頸椎保健操的研究原理是按照人體頸椎部穴位制定的,各個動作均能很好按摩頸椎部穴位,所以行頸椎保健操等於同時按摩多個肩頸穴位,具有操作便捷、無副作用的優點。

頸椎保健操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 左右旋轉頭部:保持站立位,放鬆身心,雙手下垂,向左右輪流旋轉頭部,每次旋轉儘量達到最大幅度,最大限度的拉伸頭頸部肌肉和韌帶,切忌用力過猛,以免造成組織損傷,重複 10 次後停止。
  • 前後傾斜頭部:旋轉活動結束後休息片刻可進行傾斜頭部活動,將頭部儘量前傾或後伸,儘量達到最大幅度,重複 10 次後停止。
  • 回頭訓練:回頭鍛鍊時患者維持半蹲位,手扶枕部後左右旋轉頸部回頭,儘量達到最大旋轉幅度。

病程短,疼痛輕的患者,可採取休息、理療或口服非甾體消炎鎮痛藥治療。綜合療法能達到改善頸椎力學平衡,改善頸椎各個肌肉彈性的目的,從根本上解除對枕神經的直接壓迫。綜合康復療法能顯著提高頸源性頭痛患者的疼痛閾值及臨床療效。

藥物治療

對於頸源性頭痛患者,可以通過以下數種方法減輕甚至完全擺脫疼痛:

  • 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或布洛芬)、肌肉鬆弛劑和其他止痛藥都可以緩解疼痛。
  • 神經阻滯:區域性注射治療頸源性頭痛,通常選取頸椎第二橫突關節或是枕大、枕小神經進行神經阻滯療法來治療頸源性頭痛,可以暫時緩解疼痛,有助於患者更好地接受物理治療。

手術治療

如果頸源性頭痛症狀嚴重,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手術以防止神經受壓迫,但此種情況很少見。

其他治療方法

  • 物理治療:伸展運動會有所幫助。患者可與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合作,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運動。
  • 脊柱推拿術:這是物理療法、按摩和關節運動的組合。應由物理治療師、脊椎按摩師或整骨專家(接受神經、骨骼和肌肉協同工作特殊訓練的醫生)來完成。
  • 射頻治療:脈衝射頻(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是利用間斷髮出的脈衝式電流在組織周圍形成高電壓,並轉化為熱能,是一種簡單有效地徹底阻滯神經組織的方法。
  • 非手術治療:緩解疼痛的方法還包括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瑜伽)以及鍼灸。
  • 心理干預:該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同時也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中需要進行康復理療,而康復理療時間較長,患者容易出現消極情緒,故開展對應心理干預十分必要。
    • 通過良好的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親切交談和溝通,及時解決患者心中的困惑,有助於幫助其建立恢復健康的信心,並消除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 心理干預還可以增強護理人員和患者的親密關係,患者對護理人員更加信賴,良好的醫患關係可以進一步促進患者更加積極配合護理,並加快病情康復。
    • 心理干預還能緩解頸椎病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其日常活動能力,進一步提高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頸源性頭痛在以往被稱為“神經性頭痛”“神經血管性頭痛”“枕大神經痛”“耳神經痛”等,常認為此種疼痛是頭部神經血管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產生的。隨著對其研究的深入,不同研究者對其提出了不同致病說。

頸源性頭痛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許多因素都可能導致頸源性頭痛,有時無法明確其病因。

  • 可能與頸部(椎骨)骨骼、關節或頸部肌肉問題有關:頸部肌肉的異常和機械性損傷,可以造成肌肉對穿行於其間的神經造成卡壓,從而形成頸源性頭痛,其頭痛的特點首先表現為枕部、耳後部、耳下部不適感,以後轉為悶脹或痠痛感,逐漸出現疼痛。例如,某些特定職業者(髮型師、木匠和卡車司機)由於工作方式的原因,更容易罹患頸源性頭痛。
  • 頸椎後關節退變致痛:患者頸椎上下關節突的增生、移後,使關節突突向橫突孔縱向通道,位於橫突孔內椎動脈及其周圍的椎神經叢受到激惹,導致血管痙攣。
  • 頸部的神經及其分支與某些支配頭面部的神經節或神經核發生聯絡或會聚:頸源性頭痛的發生是由於高位頸神經所經過的結構發生病損,從而引起高位頸神經傷害性感受資訊的傳入,通過高位頸神經之間及高位頸神經與三叉神經等腦神經傳入纖維在中樞會聚,使傷害性感受資訊輸入產生紊亂而形成神經支配區域的牽涉痛。
  • 頭部前傾:有時,頭部前傾者易出現頸源性頭痛。頭部前傾被稱為“頭部向前運動”,這會給患者的頸部和上背部增加額外負擔。
  • 頸源性頭痛也可能歸因於跌倒、運動損傷、揮鞭傷或關節炎,或頸部神經受到壓迫(擠壓)。
  • 脊柱上段或頸部的腫瘤或骨折(小撕裂)也會引起頸源性頭痛。

哪些人容易患頸源性頭痛?

某些特定職業者,如下:

  • 髮型師;
  • 木匠;
  • 卡車司機;
  • 伏案工作著。

頸源性頭痛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頸源性頭痛的症狀之一是頸部突然移動引起疼痛。此外,若患者頸部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於同一位置,也會頭痛。頸源性頭痛指由頸部病變導致的頭部或面部的慢性疼痛,頸部疾患解除時頭痛應有所緩解,而頸部活動、姿勢變換、扳機點刺激可誘發疼痛。

其他症狀可能包括:

  • 一側頭部或面部疼痛:頸源性頭痛多為偏於一側,或雙側交替發作的單側頭痛(若頸部兩側結構同時受累,頭痛偶可為雙側),疼痛持續存在於某一部位,例如頭部或眼部的一側、前側或後側,極少為全頭痛。
  • 頸部運動會加重頭痛:頭痛起於頸枕部,可沿頸枕放散到頂顳部,少數發生在前額或眶上,以頸枕部疼痛最劇烈,頸部運動、咳嗽、勞損會加重頭痛。
  • 頸部活動受限:頸部僵硬,無法正常移動。
  • 症狀發作或加重時間可從數小時到數週:初期,頭痛多呈陣發性,以後則變為慢性波動性頭痛;疼痛穩定,無搏動性疼痛,多為跳、刺、脹、燒灼痛,亦可為刀割或放射性、牽扯樣痛,平時為慢性隱痛或麻木痠痛。
  • 咳嗽、打噴嚏或深呼吸時頭痛,疼痛發作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

頸源性頭痛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頸源性頭痛的進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包括:

  • 頭痛,常伴耳鳴、眩暈、聽力障礙;
  • 噁心、嘔吐;
  • 畏光、怕聲;
  • 少數有眼部脹痛或眼球內陷感;
  • 瞳孔不等大;
  • 流淚、結膜充血。

該疾病目前無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應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以幫助患者確立科學和理性的防治觀念與目標,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保持良好心態,面對壓力學會轉移目標,不讓自己陷入不良情緒中。
  • 平時注意身體鍛鍊,多參加戶外活動。
  • 可發展業餘愛好,如唱歌、跳舞、畫畫及學習樂器等,這些均可預防頸源性頭痛。

感謝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醫學心理科 石瑩瑩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