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肌肉粘連: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椎肌肉粘連是頸椎肌肉慢性無菌性炎症,可引起區域性肌肉的疼痛,伴頸部活動功能障礙。

  • 頸椎肌肉粘連是一種少見疾病,並無流行病學統計,但隨著人們生活的不規律,低頭族及頸部外傷的增多,此疾病有上升趨勢。
  • 頸椎後路手術、頸部肌肉外傷、頸部慢性勞損等可以引起該病。
  • 該病會引起頸部疼痛,活動時加重,嚴重時伴頸部活動受限。
  • 該病主要採取口服非甾體類止痛藥物、按摩、理療、鍼灸等治療方法。
  • 頸椎肌肉粘連可造成頸部長期活動受限,嚴重時造成頸椎變形,頸椎病加重。
  • 頸椎病術後需要合理康復功能鍛鍊,術後 24 小時內在術區給予冷敷,以減輕術區區域性充血、出血,使神經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72 小時後行頸背部及上肢熱敷、按摩,通過溫熱刺激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改善血液迴圈,減輕炎性水腫及組織缺氧,預防頸後方組織粘連。
  • 按摩具有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避免術後頸後肌群萎縮及瘢痕組織過度增生,頸部外傷後及時對症處理。頸部功能訓練,對於促進頸椎運動功能的康復、預防術後頸椎肌肉粘連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頸椎肌肉粘連一般經過康復功能鍛鍊可自愈。但如果出現長時間肌肉僵硬、頸椎活動受限、頭暈、頭疼等症狀需要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頸部肌肉腿疼明顯加重,無法緩解。
  • 頸部出現畸形,頸部肌肉出現萎縮等症狀。
  • 頭暈,頭疼等症狀。
  • 頸部活動受限逐漸加重。

建議就診科室

  • 運動醫學科
  • 康復理療醫學科
  • 中醫科
  • 骨病科
  • 脊柱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肌肉粘連?

醫生診斷頸椎肌肉粘連主要根據詢問病史,是否有頸部外傷史及頸部手術史,以及患者工作性質。身體檢查主要看患者頸部有無畸形、頸部肌肉是否對稱/是否紅腫,有無壓痛,有無腫塊,頸部活動範圍等。輔助頸椎 X 線及頸部核磁共振(MRI)/超生檢查等。

具體介紹相關輔助檢查:

  • 抽血化驗炎性指標:包括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百分比等,以及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紅細胞沉降率(ESR)。這些指標可以反映全身炎症反應,並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鑑別是否為感染性疾病並確定致病原。必要時需要反覆抽血,多次複查血化驗指標,以掌握炎性反應的實時變化。
  • 頸椎 X 線片:X 線可判斷頸椎生理曲度形變,及頸椎有無側偏畸形。
  • 頸部 MRI:MRI 可判斷肌肉等軟組織病變程度、性質及範圍,粘連肌肉是否合併肌肉萎縮等。也可鑑別診斷排除其他肌肉疾病。
  • 頸部肌肉超聲:可鑑別診斷肌肉其他病變。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外傷史、手術史?
  • 工作性質如何?平時工作壓力大嗎?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
  • 在服用哪些藥?
  • 做過哪些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頸椎肌肉粘連?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患者康復訓練具有重要意義,指導患者進行頸背部肌力及關節功能鍛鍊,如頸部雙手對抗後伸,擴胸運動,提肩及旋轉肩部,鍛鍊應循序漸進地進行,不可用力過大過猛,頸部伸曲、側曲應輕柔,防止頸部過度活動再損傷。同時告知患者儘量避免長時間低頭等動作。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消除致病因素,糾正不正確的工作習慣及體位等。
  • 休息,避免過度頸部勞作,特別是不要加重頸部損傷,以免頸部水腫或血腫的發生,加重粘連。
  • 頸背肌鍛鍊,增加肌肉強度。
  • 給予頸部熱敷、理療、按摩等康復治療。
  1. 滾法按摩:患者臥位,暴露頸項及背部,四肢手伸,整體放鬆,用啤酒瓶、滾動按摩器、擀麵杖等器械在項背部、腰背部的痛點處,進行反覆滾動,可持續3~4分鐘。
  2. 分筋彈法:仔細尋找觸控壓痛點、筋結和筋束,用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垂直的方向上,來回分筋彈撥,反覆3~5次;或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的指端部分,對稱地拿住疼痛處的筋肉進行拿程,或提起後迅速放手,可反覆彈筋3~4次。
  3. 推理舒筋:從頭部開始,沿斜方肌、背肌、骶肌的纖維方向,分別向外側溝及背部推理舒筋,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反覆10餘次。
  4. 拍打即擊法:用雙手掌或雙手拳,在項脊及兩肩腳部進行拍打,反覆十餘次,動作要輕柔,使患者感到輕鬆舒適。
  5. 熱敷理療:條件允許,每週可進行1~2次桑拿或汗蒸;也可自行在家中熱浴、熱毛巾熱敷患處,烤燈、紅外線照射患處等。

頸椎肌肉粘連的治療方法選擇,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而不是影像學徵象。僅有區域性症狀,或輕度頸部活動受限症狀,通常選擇非手術治療。對確定有嚴重肌肉粘連影響日常生活者可選擇手術肌肉鬆解治療。

藥物治療

  • 口服非甾體類藥物緩解疼痛。
  • 頸部外用膏藥,緩解區域性疼痛。
  • 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類藥物。

手術治療

一般不採取手術治療。如頸部術後造成嚴重粘連,嚴重影響生活,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採用原手術切口,進行肌肉黏連鬆解。

其他治療方法

  • 按摩、理療,是主要治療方法。確診後每天輕柔按摩、熱敷,採用手法被動牽拉頸部向各個方向活動,每天數次,每次 20 下。
  • 鍼灸、小針刀等治療。
  • 頸椎牽引:通過牽引力與反牽引力的相互作用,通過對相鄰頸椎的反方向牽拉從而達到治療頸椎病的目的。頸椎牽引可以對頸部肌肉、骨骼和神經起到治療作用。
    • 解除頸部肌肉痙攣,緩解疼痛症狀,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有利於已外突的髓核及纖維環組織復位;
    • 恢復頸椎生理曲線,鬆解粘連的關節囊,改善和恢復鉤椎關節,調整小關節錯位;
    • 緩解和解除神經根受壓與刺激,促進神經根水腫吸收,促進血液迴圈,有利於區域性瘀血腫脹及增生的消退。

疾病發展和轉歸

頸椎肌肉粘連是一種可自愈性疾病,通過理療、按摩等治療可達到完全治癒。保守治療症狀仍加重的患者,影響到了日常生活,出現了併發症的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存在加重頸部肌肉粘連的風險,因此慎用。

頸椎肌肉粘連是由於頸部肌肉外傷後,造成的頸部肌肉之間的慢性炎症反應,使肌肉間出現炎性纖維粘連,逐漸使肌肉之間出現粘連。普遍認為與肌肉韌帶的損傷,頸後肌肉萎縮及瘢痕粘連有關。

頸椎肌肉粘連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頸椎後路手術:手術操作及異物植入等會造成手術部位肌肉的炎性反應,進而出現炎性纖維粘連,造成肌肉之間出現瘢痕樣粘連。
  • 頸部肌肉手術:頸部肌肉病變或腫物佔位,切除病損後,損傷了原有肌肉解剖結構,肌肉之間形成纖維結構機率大。病損切除較大時,手術部位肌肉與周圍正常肌肉相互縫合,增加肌肉粘連的風險。
  • 頸部肌肉外傷:頸部肌肉拉傷,如出現肌間血腫,血腫機化後可能出現肌肉等粘連。
  • 長期頸部制動或頸部長期缺乏活動。

哪些人容易患頸椎肌肉粘連?

  • 頸椎後路手術及頸椎周圍肌肉手術術後患者。
  • 頸椎損傷後保守治療頸部固定。
  • 長期從事電腦行業,低頭族。

頸椎肌肉粘連早期表現為頸部區域性肌肉酸脹、疼痛不適。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部位增大,疼痛程度加重,活動時疼痛明顯加重,長期發展可出現頸部活動受限,頭部前區吃力,後仰無力,頭部旋轉受限。頸部按摩、理療、鍼灸等可緩解症狀。

頸椎肌肉粘連常見症狀有哪些?

  • 頸部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
  • 頸部活動受限。
  • 嚴重時可出現肩背部疼痛,頭暈,頭疼等症狀。

頸椎肌肉粘連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頸椎病。
  • 頸部肌肉萎縮。
  • 眼肌異常。

頸椎外傷應及時就醫,避免出現肌肉粘連,對於手術患者,術後 24 小時內術區給予冷敷,以減輕術區區域性充血、出血,使神經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72 小時後行頸背部及上肢熱敷、按摩,通過溫熱刺激降低痛覺神經的興奮性,改善血液迴圈,減輕炎性水腫及組織缺氧,預防頸後方組織粘連;按摩具有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避免術後頸後肌群萎縮及瘢痕組織過度增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增加頸背肌肉鍛鍊,增加肌肉強度。
  •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
  • 頸部外傷及時就診,避免病情發展。
  • 合理膳食,傷後、術後禁忌辛辣、油膩等食物。一般以高蛋白、維生素含量高、含鈣高的食物為主,如牛肉、雞肉、牛奶、菠菜、胡蘿蔔、西紅柿、豆製品、新鮮水果等食物。
  • 頸部手術後合理、及時的頸部康復功能鍛鍊。術後可常做工作空間頸部操,參加體育活動,這對長期從事埋頭伏案工作者是極為重要的。學校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寫字姿勢的宣傳和教育,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對預防本病的發生是有益的。

最後介紹頸肩肌肉鍛鍊方法如下:

  1. 身體仰臥位,平躺在床上,頭頸部伸出床邊,背部不離床面。頸部放鬆儘量下垂。全身放鬆,然後用頸部力量使頭部抬起向上,至下頦緊貼前胸,保持3秒鐘,速度放慢,再慢慢後倒至頸部肌肉完全放鬆,注意調整氣息。重複10次,5~10組。每日逐漸增加停頓時間及動作次數。
  2. 頭部對抗法:雙手交叉放在頭枕部,雙手向前使勁,頭枕部向後使勁,相互對抗,頭頸不動。鍛鍊時,頸項部的肌肉持續緊張3~5秒,放鬆休息3~5秒為1個週期。然後依舊是雙手交叉放置前額部,頭部向前用力,雙手對抗向後,保持頸部及頭部不動,頸項部的肌肉持續緊張3~5秒,放鬆休息3~5秒為1個週期。每天鍛鍊100~200次,分5~10組完成。
  3. 仰臥抬肩法:平臥床上,去枕,頭枕部用力向後頂床,抬起肩背部,持續3~5秒,然後肌肉放鬆,放下肩背部休息3~5秒為1個週期,以達到鍛鍊項背部肌肉的目的。每天鍛鍊100~200次,分5~10組完成。
  4. 俯臥挺胸跟仰臥抬肩反過來,也可與其交叉做。俯臥床上,去枕,用力挺胸抬頭,使頭頸胸離開床面(俗稱“燕飛”或“小燕飛”,持續3~5秒,然後肌肉放鬆,放下頭頸胸部休息3~5秒為1個週期,每天鍛鍊50~100次,分3~5組完成。這種方法最費力,所以一次少做一點。
  5. 擺頭動作:頭部交替緩慢左右擺動,不要聳肩,左右算一次,做10次,以頸部為中心,慢速旋轉頭部。順時針10圈,逆時針10圈。
  6. 頸部肌群靜力動作:距離牆面一定距離站立,並且面向或者背向牆面,雙手自然放於體側,頭部依靠在牆上,同時保持頸、腰、髖、膝、踝伸直狀態,使身體形成一條直線。這個練習動作可以通過改變依靠牆面的高度,來調節難易程度:站離牆面越近、倚靠牆的高度越高,動作相對越容易完成;而站離牆面越遠、倚靠牆的高度越低,動作難度越大。

頸肩肌鍛鍊的注意事項:1)鍛鍊的方法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勉強。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最好先從方法1或2開始鍛鍊,熟練以後再自行增加練習方法;2)鍛鍊的次數和強度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每天可練習十餘次至百餘次,分3~5組完成,間斷練習。如鍛鍊後次日感到頸部痠痛、不適,應適當減輕鍛鍊量,或暫停鍛鍊;3)鍛鍊時不要猛然用力,以防扭傷;4)如果是疾病急性發作期,則不適合進行此項鍛鍊。

感謝中日友好醫院骨科博士研究生 龔龍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