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間孔狹窄: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椎間孔又稱骨性神經管,是神經根離開頸椎時的骨性通道,位於關節突關節和鉤椎關節之間。椎間孔內含神經根、脂肪組織和血管。當椎間孔較小時,則可發生狹窄[1][3]。頸椎活動時,椎間孔也會產生一定的改變,對頸神經根產生位移影響。這種影響若超出生理範圍,也會刺激神經根出現臨床症狀[2]

  • 椎間孔狹窄是頸椎病(尤其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 好發於 40~60 歲(約佔總患病人數的 77.1%)。隨著人們玩手機以及伏案學習工作的時間延長,患病年齡有逐漸年輕的趨勢。
  • 椎間盤退變、頸椎關節突退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後縱韌帶骨化、頸椎曲度改變等是常見的病因。
  • 主要症狀是肩頸部、上肢的痠痛、麻木。
  • 如果壓迫不解除,持續壓迫神經根,影響脊髓,甚至有可能導致脊髓損傷,導致下肢的感覺障礙、功能障礙,甚至是截癱。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肩頸部痠痛、麻木無法忍受,上肢活動乏力,有頭暈、耳鳴等症狀。
  • 症狀影響到正常生活。

建議就診科室

  • 脊柱外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間孔狹窄?

就診時,醫生會詢問症狀、生活習慣等相關問題,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得到臨床診斷。

影像學檢查

  • X 線:可以簡單明確地瞭解椎間孔狹窄的一般病因(觀察是否有小關節的骨質增生、關節錯位、椎間隙狹窄等),通過擺不同的體位進行拍片,能更清晰地觀察頸椎的情況。
  • CT:可以直接觀察神經結構的壓縮情況,輻射較少,無明顯不良反應。CT 還具有高解析度,尤其有助於觀察椎間孔區域。可以幫助醫生區分,神經根是由軟組織壓迫引起的,還是骨性結構壓迫引起的,有利於外科醫生安排手術計劃。
  • MRI(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直接而無創的檢測神經組織,是頸椎成像檢查明顯病變的最常用方法,可評估是否有脊髓壓迫及病變,也能較好地反映神經根的受壓情況[5]
  • 螺旋 CT:為頸椎的檢查提供了新的手段,能從多個平面和角度上,更細緻地分析椎間孔的關係和病變範圍,減少 CT 醫生的閱片時間;並且為臨床醫生提供了直觀、清晰的影象,也為採取何種治療方法提供有力的證據。對於患者來說,該技術簡化了掃描程式,縮短了檢查時間,是顯示椎間孔退行性狹窄較好的檢查方法。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什麼症狀?症狀是何時出現的?
  • 什麼情況下症狀會加重或者緩解?
  • 是否長期伏案工作或玩兒手機、電腦?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為什麼會患頸椎間孔狹窄?
  • 要做哪些檢查來確診?
  • 是否可以保守治療?
  • 如果需要手術,選擇什麼手術方法比較合適?
  • 術後效果如何?會有後遺症嗎?
  • 治療過程中,我應該注意什麼?
  • 初期可能症狀不明顯,但當察覺有症狀時,需及時到醫院進行規範診斷治療。
  • 切勿自作主張,使用未經過專業訓練的頸椎按摩方法進行治療,否則可能加重神經根及脊髓的損傷,嚴重的甚至會有截癱的危險。
  • 儘量避免過伸位時的側屈(即脖子後仰時向左側或右側屈曲)和旋轉動作。

大部分患者採取保守治療,效果都比較好。對於保守治療無效且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者,醫生會建議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 體位:儘量避免脖子後仰時,向左側或右側屈曲和旋轉動作。
  • 牽引療法:通過頸椎牽引拉伸頸椎,增大椎間孔之間的距離,來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從而減輕刺激症狀。
  • 手法治療:治療者用手推壓棘突、橫突,加上牽拉旋轉等手法,改善椎間關節的活動功能,擴大椎間孔。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禁止嘗試,以免造成意外!
  • 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營養神經類藥物等可減輕神經根炎症和水腫,改善血供,緩解狹窄的椎間孔對神經根的壓迫(請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物理治療:常用電療,可擴張血管、解除肌肉痙攣,緩解椎間孔狹窄。

手術治療

一旦出現以下情況,則考慮手術治療:

  • 保守治療 6 個月以上,無效或反覆發作;
  • 臨床症狀體徵與影像學檢查定位一致且疼痛劇烈,有進行性肌肉萎縮;
  • 有強烈的神經刺激症狀,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者。

根據壓迫型別選擇手術方式:

  • 單純椎間盤壓迫:切除椎間盤至鉤椎關節,適當擴大椎間孔,以便取出髓核,探查椎間孔是否壓迫後完成減壓。
  • 單純骨性壓迫和混合(椎間盤和骨性壓)壓迫:切除椎間盤至鉤椎關節,磨鑽磨除增生的骨贅等結構直至椎間孔通暢,再完成減壓。

完成減壓後,均行椎間隙置入自體髂骨或椎間融合器植骨,並行前路鈦板固定[6]

椎間孔的大小取決於椎間盤的高度和頸椎的曲度。頸椎關節的退變(就是通俗意義上的老化)以及椎間盤退變(包括變薄、突出和鈣化失去彈性)均可以導致椎間孔狹窄。頸椎的運動也會改變椎間孔的大小:屈曲(低頭)時增大,伸展(仰頭)時縮小。

頸椎間孔狹窄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頸椎間盤退變:椎間盤高度隨著年齡增加,出現先增高再降低的趨勢。到了一定的年齡,椎間盤內部的軟組織退化,水分流失,椎間盤高度出現明顯降低的趨勢。頸椎間盤退變對椎間孔面積改變的影響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致病因素[4]
  • 關節突關節退變及移位:椎間盤退變,關節突關節承受負荷增加,進一步導致椎間孔狹窄。
  • 鉤椎關節(頸椎的小關節)骨質增生。
  • 後縱韌帶骨化。
  • 頸椎曲度改變。

哪些人容易患頸椎間孔狹窄?

  • 長期伏案工作的人。
  • 學生。
  • 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
  • 老年人。

此病的臨床症狀不典型,建議您不要根據文中的症狀對號入座。如有類似症狀發生,還是要到正規醫院,進行系統性的檢查,才能確診和治療。

頸椎間孔狹窄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肩頸部及四肢的痠痛、麻木。
  • 會有進行性的四肢活動乏力、感覺障礙,還可能伴有頭暈、耳鳴等。

頸椎間孔狹窄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下肢的感覺障礙、功能障礙。
  • 截癱。
  • 睡覺時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枕頭,在不影響睡眠習慣的情況下,儘量將枕頭放低,並將頸部墊起,“高枕”並不一定“無憂”。
  • 氣溫降低時,應要注意防止頸部著涼,並儘量防止頸部外傷,充分做好頸椎病的預防工作,消除頸椎病的誘因。
  • 經常做頸椎操,矯正不良姿勢,以預防為主。鍛鍊最好在晨起和長期低頭工作後進行。

感謝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脊柱外科一區主任  連正男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