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結核: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椎結核是結核分枝桿菌(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結核桿菌全身感染在頸椎的區域性表現。由於其解剖位置的特點,頸椎結核可壓迫脊髓,引起高位截癱甚至猝死。

  • 骨關節結核中脊柱結核約佔 50%,其中頸椎結核較少見,佔脊柱結核的 2%~21%。頸椎結核常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人群包括: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攜帶者;5 歲以下細菌性肺炎及肺結核病例密切接觸兒童;5 歲及以上肺結核病例密切接觸人群;接受器官移植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者。
  • 結核桿菌多數經呼吸道在肺內形成原發感染灶,後經小動脈進入椎體,少數通過靜脈系統和淋巴管系統逆流進入椎體。
  • 最常見的症狀為頸部疼痛以及頸部活動受限。晚期可出現骨質塌陷和癱瘓。第四頸椎以上病變的膿腫多位於咽喉後方,可形成咽後膿腫;第 5 頸椎以下病變膿腫多位於食管後方,可形成食管後膿腫。病理特點是抗酸染色陽性,有或無膿的乾酪性肉芽腫。
  • 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抗結核治療,輔以對症治療以及手術治療。
  • 提高對頸椎結核的認識,實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頸椎結核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早期症狀多不典型,易被忽略,患者多因區域性症狀加重後就醫,其早期診斷不易。為了實現頸椎結核的早期診斷,患者需要更加細緻地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況及新發的症狀,提高認識,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存在上述危險因素者,若出現發熱、頸部疼痛、活動受限、上肢麻木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結核病專科醫院(既往確診結核的患者出現發熱時建議就診)
  • 感染科(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 骨科(以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
  • 神經內科(以上肢麻木為主)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結核?

醫生對於結核的診斷有賴於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測。典型的頸椎結核診斷不難,但仍需與多種疾病鑑別。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

  • 實驗室檢查:多為慢性病表現,如貧血、低蛋白血癥。紅細胞沉降率、C 反應蛋白為非特異性指標,多表現為輕度升高,對診斷有一定意義。
  • 血清學檢測:血清學檢測結核特異性抗體可對結核的診斷起到補充作用,但目前血清學診斷方法的差異性較大,敏感性較低,不能獨立用於診斷。
  • T-SPOT 實驗:該實驗對診斷結核桿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異度均較高,但需要結合臨床判斷是否為活動性結核病。
  • 結核菌素試驗(PPD 實驗):對診斷有參考價值,結合臨床有助於判斷是否為活動性結核病。
  • 結核分支桿菌培養:是結核診斷的金標準,同時還可進行藥敏分析。
  • 分子生物學檢測:聚合酶鏈反應(PCR)能早期診斷結核菌血症,同時可檢測部分耐藥基因。其中全自動封閉造作的半巢式實時 PCR 技術(Xpert MTB/RIF)可用於疑似肺外結核病人的首選初始檢測方法。
  • 組織活檢:發現符合脊柱結核的組織學改變可明確診斷。
  • X 線、CT、磁共振成像(MRI):對發現早期病灶的敏感性逐漸增高,但僅憑影像學不能確診,仍需與以下疾病鑑別:化膿性感染、真菌感染、轉移性腫瘤、原發性骨腫瘤(如骨肉瘤、軟骨肉瘤、骨髓瘤、嗜酸性細胞肉芽腫、動脈瘤樣骨囊腫)、類肉瘤病、骨鉅細胞瘤、骨畸形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職業,是否有基礎疾病,是否長期接受某些藥物治療、放化療或透析?
  • 既往是否有過結核病史?
  • 近期是否接觸過結核患者?
  • 主要症狀都有哪些?出現多久了?嚴重程度如何?
  • 症狀逐漸加重還是趨於穩定?
  • 此前接受過何種治療?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如何治療?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需要複查嗎,多久複查?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有傳染性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日常生活應該如何預防?

日常應注意以下事項:

  • 頸椎結核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合理加強營養。
  • 對於已經形成頸椎結核的患者,應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以縮短療程,減少病殘和預防畸形。
  • 病變治癒後還應注意營養,避免過勞,防止機體抵抗力下降,以降低複發率。

治療原則是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抗結核治療,輔以對症治療以及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一線抗結核藥物為: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乙胺丁醇、鏈黴素,此為初治、復治結核病治療方案的主要組成藥物。
  • 單耐藥和多耐藥結核病治療總療程為 9~18 個月,耐多藥結核病和廣泛耐藥結核病需 24 個月或以上。
  • 具體治療方案應在期望獲益、受損風險和患者依從性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用藥期間需定期監測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指標,若出現藥物相關損害應及時調整用藥方案。

手術治療

近年來各種病灶清除術、植骨術、固定術和微創手術的應用有效解除了上頸椎結核病灶的壓迫,帶來了區域性穩定性,為植骨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以上術式均有其各自適應症及優缺點,術者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熟知手術適應症,嚴格遵守手術原則,選擇合適的病灶清除方法、植骨方法和固定方法。

頸椎結核多繼發於先前的結核感染,其原發感染以肺結核多見。

常見原因有哪些?

  • 結核桿菌從原發病灶進入血流後,由於細菌毒力較強,在人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易發生早期播散,形成肺外結核。
  • 頸椎結核絕大多數發生於椎體,因椎體以鬆骨質為主,它的滋養動脈為終末動脈,結核桿菌易停留於此。結核桿菌多數經小動脈進入椎體,少數通過靜脈系統和淋巴管系統逆流進入椎體。

哪些人容易患頸椎結核?

頸椎結核常感染免疫低下人群,兒童或成人均有可能發生,男女比例無明顯差異。危險因素包括:

高危因素

  • HIV 感染者。
  • 密切接觸結核病人者。
  • 接受器官移植者。
  • 終末期腎病並接受透析治療者。
  • 接受 TNF(腫瘤壞死因子)-α 拮抗劑治療者。
  • 矽肺患者。

中危因素

  • X 線胸片提示纖維結節條縮影者。
  • 結核高流行區的居民。
  • 醫護工作者。
  • 監獄犯人,吸毒者,無家可歸者。

低危因素

  • 糖尿病患者。
  • 吸菸者。
  • 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者。
  • 低體重人群。

發病早期以全身症狀為主,表現多不典型,隨著疾病進展,出現區域性症狀並逐漸加重,包括疼痛及斜頸畸形,神經受累症狀等。

頸椎結核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全身症狀:全身中毒症狀包括午後低熱、夜間盜汗、食慾減退、倦怠、身體消瘦等,但這些症狀多不典型,易與其他疾病臨床表現相混淆。
  • 疼痛:區域性疼痛可沿脊神經放射,上頸椎病變放射至後枕部,下頸椎病變放射到肩或上臂。
  • 斜頸畸形:由於疼痛引起的反射性、保護性肌肉痙攣所致。
  • 神經受累症狀:上肢麻木等神經根刺激表現,吞嚥困難及聲音嘶啞,自主排尿出現排尿等待、尿急或尿瀦留。神經症狀通常發生於晚期,可時輕時重。
  • 喉返神經麻痺性哮喘: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和喘鳴,為頸前膿腫壓迫導致喉返神經麻痺所致。
  • 顱頸交界處結核(寰樞椎結核):多表現為枕頸部疼痛和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患者間斷用手託下巴以減輕疼痛,穩定頸椎。
  • 下頸椎及頸胸段結核可引起頸椎後凸畸形、椎旁寒性膿腫及竇道。當椎旁膿腫累及交感神經節時,可以出現 Horner 徵(患側瞳孔縮小、眼球內陷、上瞼下垂及患側面部無汗)。
  • 結核侵蝕大血管可引起突發性死亡。

頸椎結核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頸椎結核由於其解剖部位特殊,併發症的發生率較高。常見併發症包括:

  • 脊髓受壓,嚴重可致截癱。
  • 脊柱後突畸形。
  • 脊柱半脫位。
  • 神經功能障礙。

可以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 徹底治療原發病:預防結核桿菌由原發灶擴散到頸椎部位,或使已擴散到頸椎部位的結核桿菌迅速被消滅,不再發展成為病灶。
  • 健全防治機構:應加強宣傳和教育,普及結核病的防治知識,建立和健全各級結核病防治機構,並實行標準化、規範化治療。
  • 加強鍛鍊保護易感者: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積極提高機體抵抗力。尤其是老人、兒童以及各種免疫損害患者。
  • 杜絕感染源:應早期發現和徹底治療開放性肺、腸、骨關節、腎或淋巴腺結核患者,使病變治癒,患者不再排菌。
  • 阻斷感染途徑:應加強消毒隔離,阻斷感染途徑。徹底消毒處理結核患者的排洩物。做好結核患者的隔離工作,儘量減少健康人與患者接觸。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