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韌帶鈣化: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因頸部韌帶鈣化或骨化,引起頸部疼痛、活動受限或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產生肢體的感覺和運動障礙以及內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一種疾病。

  • 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60歲以上患者中,發病率可高達20%。男性多於女性,多見於東亞各國黃種人。鈣化階段多見於頸2-頸5。
  • 頸椎韌帶鈣化的病因尚不明確。多數認為與頸椎的活動、負重導致的組織退變有關係。內分泌疾病如低磷酸鹽性佝僂病和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會增加頸椎韌帶鈣化的風險。創傷因素與該病發病有著密切關係。頸椎韌帶鈣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質增生和韌帶鈣化的區域性表現。
  • 頸椎韌帶鈣化依據鈣化部位可分為前縱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鈣化和黃韌帶、後縱韌帶鈣化。頸椎韌帶鈣化依據鈣化的形態和範圍可分為:連續型、間斷型、局灶型和混合型。
  • 前縱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鈣化常無症狀或僅表現為頸部不適、僵硬、疼痛,巨大的前縱韌帶鈣化可出現吞嚥困難、咽喉部異物感。黃韌帶、後縱韌帶出現鈣化時,可使頸椎管明顯狹窄,當脊髓或神經根受壓時,會出現四肢及軀幹的疼痛麻木等感覺障礙以及後期出現運動障礙等臨床表現。
  • 無明顯症狀可保守治療,定期觀察,包括頸部制動、藥物治療、功能鍛鍊和康復性鍛鍊等。如果出現明顯的吞嚥困難、椎管狹窄嚴重、脊髓和神經壓迫症狀、症狀進行性加重、創傷後急性頸脊髓損傷時,需採取手術治療。
  • 前縱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鈣化表現為區域性疼痛或活動受限症狀。黃韌帶、後縱韌帶鈣化導致頸椎管狹窄,引起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甚至截癱肯等嚴重併發症。
  • 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避免長期低頭伏案工作,避免頸部過於勞累。如已有頸椎韌帶鈣化,但無嚴重臨床症狀患者,日常生活中因避免頸椎運動幅度突然改變的活動。

絕大多數患者起病時無明顯誘因,緩慢發病,頸椎韌帶鈣化的臨床表現與頸椎病的臨床表現相似,常人難以區分。因此高危患者一旦感覺頸部疼痛、僵硬,應儘早至門診就醫。若患者逐漸出現四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等不適,應緊急就醫。部分患者因輕微外傷或頭頸部大幅度活動造成畸形頸脊髓損傷,或使原有症狀加劇甚至造成四肢癱,應緊急呼叫120急救。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中年老年男性,有頸椎韌帶鈣化高危因素,無明顯誘因出現頸部疼痛、僵硬,應及時就診排除頸椎韌帶鈣化。
  • 頸部不適伴雙上肢酸、麻、脹、沉、無力, 手的靈活性減退, 握力減弱, 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 痛覺減退。
  • 下肢可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痙攣、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顫抖不穩, 有踩棉花感。
  • 步態改變,內收肌明顯痙攣者呈剪式步態,肢體活動障礙,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
  • 頸部不適伴有咽喉部異物感,吞嚥困難者。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120:

  • 既往有頸椎韌帶鈣化病史,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症狀加重,肢體癱瘓。
  • 平時有頸部疼痛僵硬等不適,輕微外傷或頸部大幅度運動後,肢體癱瘓。

建議就診科室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韌帶鈣化?

醫生根據病史、典型的四肢症狀和X線、CT及MRI檢查診斷頸椎韌帶鈣化。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如下:

病史

是否是頸椎韌帶鈣化的高危人群,是否有相應的臨床症狀。

頸部體徵

頸部壓痛,頸椎活動度下降等。

神經系統體徵

肢體感覺減退、肌力下降、肌肉萎縮、腱反射改變,視受累脊髓和神經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現該神經支配區異常。

X線檢查

X線檢查可以初步篩查頸椎韌帶鈣化,X線片主要特徵為頸椎體附近的高密度條狀陰影,可以評估鈣化灶的形態和範圍。但是X線片因不同的觀察者的可靠性差。不能從三維空間上評估鈣化灶的大小、位置以及鈣化灶對脊髓神經的壓迫情況。

CT檢查

CT掃描是診斷後縱韌帶骨化症的首選方法。在橫斷面上觀察和測量鈣化物的形態分佈及其與脊髓的關係。可以明確鈣化物向椎管的突出形式,椎管狹窄程度,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移位情況等。矢狀面重建影象可以明確骨化物在椎管縱向、橫向的發展情況。從而對後縱韌帶骨化的範圍有更加全面的瞭解。

MRI

MRI診斷後頸椎韌帶鈣化不及CT掃描和X線斷層片,但其能在直接勾畫出鈣化灶範圍程度的同時,反映出脊髓受壓後的訊號變化,對判斷手術預後具有一定意義,並能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脊髓壓迫症。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頸部疼痛不適症狀?已經出現了多久?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
  • 有沒有四肢麻木或活動障礙等?已經出現了多久?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糖尿病病史?
  • 有沒有甲狀旁腺功能減低或家族性低磷酸鹽性佝僂病?
  • 有沒有全身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病史?
  • 有沒有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等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頸椎韌帶鈣化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是否會加重,後續發展會到什麼程度,會有哪些症狀?
  • 我的這個病目前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頸椎韌帶鈣化與頸椎退行性改變有關,長期的頸椎積累損傷又會加重椎頸椎韌帶鈣化。減少積累傷的發生時防止頸椎韌帶鈣化的基礎。同時有相關內分泌疾病一定要積極治療控制。已經診斷頸椎韌帶鈣化的病人一定要糾正日生活習慣,定期複診,採取有效治療。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平時習慣

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不臥床看書報、看電視,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

注意用枕

用枕不應過高。枕頭高度成年人以18—25CM為宜,小兒以10—15CM為好。 有側臥睡姿者睡前將枕頭塑形成中凹狀,枕頭分成三等分,兩邊可高出10CM,以適應側臥時頸椎的正常生理曲線。 枕芯材料以蘆花或質地稍硬的葦蕊、綠豆殼為好,不提倡使用過軟的海綿枕或夏季常用的過硬的竹枕等。

多活動

長期伏案工作者,每小時應有5—10分鐘的休息時間,並作頸椎自我保健操。 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鍊,在工間或工餘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 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健康的體育活動,如羽毛球、游泳等,以改善頸椎供血,防止和延緩頸椎退行性變的發生年齡。

及時就醫

如經常出現“落枕”或頸肩臂痛,轉頭性眩暈,應及時到骨科醫生處就醫確診,切忌盲目推拿而留下後患。已有頸椎韌帶鈣化的病人避免頭頸部活動幅度大的運動。

對影像學診斷頸椎韌帶鈣化而無明顯症狀的患者定期觀察即刻。如有輕微的頸部症狀或肢體感覺運動異常,影像學檢查椎管輕度狹窄,無明顯脊髓、神經受壓的患者可保守治療,包括頸部制動、頸託固定、藥物治療、功能鍛鍊和康復性鍛鍊等。如果出現明顯的吞嚥困難、椎管狹窄嚴重、脊髓和神經壓迫症狀、症狀進行性加重、創傷後急性頸脊髓損傷時,需採取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對於症狀輕微,或症狀明顯但經休息後能得到緩解者,以及年齡較大有器質性疾病者,均可採用非手術療法。

絕對臥床休息

臥床休息可以減少頸部承受的壓力,緩解鈣化灶對脊髓和神經根侷限性的壓迫,達到臨床症狀減輕或消除。

頸託固定

頸託固定,減少頸部活動,可以消除鈣化灶對脊髓產生的摩擦刺激。

藥物治療

止痛藥物、脫水劑、激素、神經營養藥物等。

制動

避免頸椎運動幅度突然改變的活動。

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包括前路減壓融合術、後路減壓術以及前後路聯合減壓術。

前路減壓融合術

手術指徵為節段型,小於2個椎體;侷限型;合併椎間盤突出。

後路減壓術

手術指徵為鈣化>3個椎體;連續型或者混合型;合併發育性頸椎管狹窄。

前後路聯合減壓術

手術指徵為椎管狹窄合併較大的鈣化灶;廣泛鈣化伴有節段不穩或較大頸椎間盤突出;有後路減壓指徵,存在後凸畸形,脊髓後移受限,有前路矯形可能。

疾病發展和轉歸

頸椎韌帶鈣化是個緩慢發展的過程,一旦診斷有頸椎韌帶鈣化,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及早干預治療,都可以改善其結局。如果韌帶鈣化導致嚴重椎管狹窄伴有神經壓迫症狀,因及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頸椎韌帶鈣化的病因尚不明確。多數認為與頸椎的活動、負重導致的頸部韌帶等組織退變有關係。遺傳、激素和環境等因素也與其發病相關。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習慣加重頸部負擔和退變容易誘發該疾病。

頸椎韌帶鈣化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韌帶退變

韌帶可能因為頸椎病發生退行性改變,前期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和硬化,後期則出現鈣化或骨化。這種現象從某一種程度上說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作用,因為韌帶的硬化和鈣化後可增加頸椎的穩定性,可直接對區域性起制動作用,這樣可減緩頸椎病的惡化程度。

長期低頭等不良生活習慣

低頭、久坐、使用過高枕頭時,頸部向前屈,這樣會導致頸椎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處於緊張狀態。長期這樣導致軟組織勞損,加快韌帶及周圍軟組織的蛻變程序,引起韌帶鈣化。

內分泌疾病

韌帶骨化症患者常同時伴有甲狀旁腺功能減低或家族性低磷酸鹽性佝僂病,提示鈣磷代謝異常可以導致韌帶骨化。雖然血液化學測定常為正常,但鈣攝入量試驗顯示頸椎韌帶鈣化症患者的腸腔鈣吸收有降低的趨勢。頸椎韌帶鈣化患者有隱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見葡萄糖代謝與韌帶骨化傾向之間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創傷因素

創傷可以導致頸部韌帶損傷,引起退行性改變和韌帶鈣化。同時患有頸椎韌帶鈣化的病人如伴有椎管下載,創傷可導致頸脊髓的畸形損傷而使症狀加重或出現四肢癱瘓。

全身性骨質增生

頸椎韌帶鈣化的患者還有全身性增生的傾向,常合併脊柱骨質增生、關節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等。因此有人認為,頸椎韌帶鈣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質增生和韌帶鈣化的區域性表現。

哪些人容易患頸椎韌帶鈣化?

年齡、性別、人種

頸椎韌帶鈣化多在40歲以上男性發病,60歲以上患者中發病率可高達20%。多見於東亞各國黃種人,在西方國家發病率較低。

內分泌失調

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可能會增加鈣化性肌腱炎的風險。

骨質增生嚴重患者

頸椎韌帶鈣化常伴有全身性骨質增生和韌帶鈣化。

頸部外傷病史

有頸部外傷病史的人群多有頸部韌帶的損傷,易發生頸椎韌帶鈣化。

長期伏案工作者

如作家、學生、行政人員、公務員、編輯、流水線工人等,頸椎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加速了頸椎韌帶勞損和退行性病變。

老師

無論是長時間仰頭在黑板寫字還是伏案批改作業,導致脖子僵硬,肌肉勞損,影響脖子靈活性,易產生頸椎韌帶鈣化。

司機

無論是以車代步的時尚人士,還是以方向盤為生的司機師傅,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頸肩肌肉勞損,導致頸椎韌帶疲勞。

頸椎韌帶鈣化發展程序比較緩慢,早期一般無明顯症狀,一般多在中年以上出現臨床症狀。患者可有頸部疼痛不適、僵硬,以及區域性疼痛感等。頸椎前韌帶巨大鈣化者在頸段可引起吞嚥障礙及咽喉部的異物感。黃韌帶、後縱韌帶出現鈣化時,可使頸椎管明顯狹窄,當脊髓或神經根受壓時,會出現四肢及軀幹的疼痛麻木等感覺障礙以及後期出現運動障礙等臨床表現。

頸椎韌帶鈣化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頸部疼痛

頸背部肌肉和韌帶受牽拉出現勞損,出現頸部肌肉痠痛。

頸部僵硬

頸椎韌帶鈣化引起椎體間連線骨化,活動度下降,出現頸部僵硬。部分患者可有輕至中度頸椎伸、屈功能受限。

吞嚥困難

吞嚥時有梗阻感、食管內有異物感,少數人有噁心、嘔吐、聲音嘶啞、乾咳、胸悶等症狀。這是由於頸椎前韌帶鈣化病灶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鈣化病灶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感覺障礙

後縱韌帶或黃韌帶骨化對頸脊髓直接壓迫以及壓迫血管,導致脊髓供血不足,四肢及軀幹的疼痛麻木。其嚴重程度及範圍與病變的程度及病程成正比。

運動障礙

多在感覺障礙出現後逐漸出現四肢的運動功能障礙,以下肢肌張力增高、易跌倒、無力及持物易落等為早發,嚴重者則發生癱瘓。

截癱

部分患者因不同程度的外傷、行走時跌倒或乘車時頭頸突然後仰等突發起病,或使原有症狀加劇,甚至造成四肢癱瘓。

頸椎韌帶鈣化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吞嚥困難

頸椎前韌帶鈣化病灶直接壓迫食管後壁而引起食管狹窄,也可能是因鈣化病灶使食管周圍軟組織發生刺激反應所引起。

肢體放射痛

鈣化灶壓迫神經根,引起支配區域的感覺異常,長期壓迫可出現區域性肌肉肌力肌張力異常、肌肉萎縮、活動受限等功能障礙。

脊髓中央管損傷綜合徵

骨化物突入椎管恰好對脊髓前動脈造成壓迫時,可引起中央溝動脈的血供障礙,使脊髓中央部損害,也表現為脊髓中央管損傷綜合徵。

頸脊髓損傷

患有頸椎韌帶鈣化後期出現的頸椎管狹窄的患者,在經歷一次很小的創傷後,很可能造成急性頸脊髓損傷,導致原有症狀加重或四肢癱瘓。

猝倒

常在站立或走路時因突然扭頭出現身體失去支援力而猝倒,倒地後能很快清醒,不伴有意識障礙,亦無後遺症。此類病人可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這是由於頸椎韌帶鈣化壓迫椎動脈引起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一時性腦供血不足所致。

頸椎韌帶鈣化很大程度,是由於生活工作習慣不良導致頸椎負擔加重引起的,因此,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不但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還有助於預防發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不臥床看報紙,掌握正確的坐姿。
  • 低枕睡眠。
  • 避免長期低頭,伏案工作。
  • 夏天空調間避免頸部受涼,冬天注意頸部保暖。
  • 加強頸部肌肉鍛鍊。
  • 避免頸部活動幅度大的動作。
  • 積極治療相關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