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退行性疾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椎退行性病變(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逐漸出現椎間盤脫水退變、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增生、黃韌帶肥厚、後縱韌帶鈣化、頸椎不穩等情況;產生增生物壓迫脊髓和神經根,進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狀。
- 頸椎位於頭、胸之間,由椎骨和椎間盤通過椎間盤、韌帶連線構成,由於頸椎的解剖特點,頸椎的靈活性和活動範圍要比胸椎和腰椎大得多,活動頻率也最高。
- 高度靈活性和活動範圍大是引起頸椎退行性病變的主要原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頸椎長期受到各種負荷、勞損,逐漸出現退行性病變。
- 隨著工作和生活方式轉變,長期伏案工作學習,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電腦,都會加速頸椎退行性病變,誘發症狀,發病呈現低齡化趨勢。
- 影像學表現:椎體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變,椎間盤突出,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和小關節增生,韌帶肥厚、骨化等。
- 當上述退變壓迫脊髓、神經根和血管時,會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導致頸椎退變性疾病的發生。
- 臨床表現包括頸後和肩背部疼痛,放射至上肢的疼痛,上肢或胸部以下麻木無力,下肢行走不穩、易絆倒,雙足踩棉花感,後期甚至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症狀。
-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需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採取針對性的治療。
- 早期少數有症狀的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若保守治療無效,症狀加重,應採取手術治療。
-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發病,例如糾正不良的姿勢,控制每天伏案工作時間,加強頸肩部肌肉鍛鍊等。
頸椎退行性病變是一種緩慢發展的疾病,當退變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引起上述臨床症狀,此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進行相應的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多數頸椎退行性變不會引起相應的臨床症狀,因此具備上述危險因素者需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平日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出現頸肩背痛、上肢疼痛、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尤其是雙手精細動作笨拙,下肢行走不穩,雙足踩棉花感等症狀時,應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專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退行性病變?
通過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和體徵,結合影像學檢查多不難診斷。
常用體檢方法
- 感覺障礙分佈區檢查。
- 肌力測定。
- 肌張力檢查。
- 反射檢查,包括 Hoffmann 病理反射陽性,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亢進等。
- 壓頭試驗。
- 頸神經根牽拉試驗。
常用輔助檢查方法
- X 線平片:可以觀察頸椎序列、椎間隙高度、椎間孔形態改變,骨贅形成等退行性改變。
- CT:能更好的顯示頸椎骨質改變及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或骨化,椎管形態的改變。
- MRI:可以清楚地觀察椎間盤突出的形態,和脊髓、神經根受壓情況。
- 其他:肌電圖,用於懷疑周圍神經病的鑑別。CTM(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脊髓造影),用於不能使用 MRI 檢查的患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什麼症狀?嚴重程度如何?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持續了多長時間?
- 發病後症狀是否有變化?
- 發病後經過了哪些治療?療效如何?
-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疾病史?
- 從事什麼職業?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病嚴重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以幫助確診?
- 目前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及預後?
- 睡眠時,枕頭應放在頸部下方,不要只把枕頭放在頭下,造成頸椎懸空增加頸椎負擔;避免趴著睡覺。仰臥時,枕頭的高度應與本人的拳頭等高;側臥時,枕頭的高度應為一側肩膀的寬度。
- 辦公室白領,伏案工作者和學校學生,不要久坐不動,一般坐著工作學習 45 分鐘到 1 小時就應該站起來走動幾分鐘,活動頸部和腰背部,做一些舒緩的頸椎屈伸、旋轉運動。
- 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電腦。正常情況下,頭部的姿勢應該是略後仰,下頜稍抬高,頸椎所承受的重量就是頭部的重量,而當我們低頭看手機時,低頭角度大約在 40 度左右,甚至更大,在這種情況下頸椎需要承受額外的重量,約 20 多公斤,相當於兩袋米的重量掛在脖子上,增加了頸椎負擔,同樣會加快頸椎“老化”速度,大大增加各種頸椎疾病的發生風險。
- 乘車時儘量不要睡覺,因為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遇到急剎車或嚴重顛簸容易損傷頸椎。
- 平時要注意頸肩部保暖,夏天時避免空調對著頸部吹。
頸椎退行性病變的治療方案選擇取決於患者的病理型別、病理階段、臨床表現及患者的年齡、身心和工作狀況。主要治療方法有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大類。
非手術治療
對於神經根壓迫症狀為主的患者,應先採用非手術治療,多數患者有良好的療效。
其主要療法有:
- 休息、臥床。
- 改善不良工作體位和睡眠姿勢,枕頭高度調整的原則:仰臥時患者個人握拳的高度,側臥時與肩同寬。
- 必要時用頸託保護頸部,但不宜長期使用。
- 頸部理療、推拿、按摩,可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緩解肌肉痙攣。
- 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物,如塞來考昔(西樂葆)、洛索洛芬(樂鬆)等。
- 肌肉鬆弛藥,如乙哌立鬆。
- 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胺等。
- 頸椎牽引。
- 區域性封閉注射治療。
- 急性期減輕神經根水腫的藥物,如甘露醇、激素等。
手術治療
若非手術治療無效,疼痛加重,症狀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等症狀,應及時行頸椎手術治療,解除神經的壓迫。
對於診斷明確的頸椎後縱韌帶鈣化和頸椎管狹窄的患者,除少數症狀較輕者可採取非手術治療外,一旦確診均應儘早手術治療,病程越久,手術後效果越差,因為這類患者脊髓受到長時間的壓迫,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即使解除了壓迫,脊髓也已經變性,較難恢復其神經功能。
其主要手術方法有:
- 頸椎前路減壓加植骨融合內固定術。
- 頸椎後路減壓術,包括椎板切除術,椎板成形術等。
- 頸椎後路減壓加融合內固定術。
疾病發展和轉歸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逐漸衰老,頸椎結構發生退變,人體的頸椎產生骨贅、韌帶增厚來輔助維持頸椎結構的穩定,從這個角度講對頸椎起保護作用,有積極的意義,也是自然規律。只有當骨贅、增生的韌帶或退變突出的椎間盤等結構,壓迫脊髓和神經才需要處理。
無論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無法徹底去除所有骨贅,並且徹底去除骨贅也無必要,手術僅去除導致壓迫脊髓神經的增生物,沒有壓迫的增生物可以不予處理。現有治療方法目的,是延緩退變和改善頸椎退變性疾病的症狀,而不能阻止人體結構老化。
頸椎退行性病變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退行性變是一切生物生、長、衰、亡的客觀規律,人體的每一個器官、組織、細胞都不可抗拒地要經歷退行性變這個過程。在日常生活、工作及運動中,由於頸椎靈活性高,活動頻繁,需要承受各種負荷、勞損,隨著年齡增長,頸椎逐漸出現退行性病變,包括椎體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小關節增生,韌帶肥厚、骨化等;另一方面,頸椎不像胸椎有胸廓的環繞和保護,受到外力作用時,頸椎容易受傷,加速退變。此外,有的人往往存在長期頸部用力不當、姿勢體位不正確等,這些情況也會加重退變的程度。
哪些人容易患頸椎退行性病變?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頸椎退行性病變。
- 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逐漸出現退變老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正確的姿勢會加重退變。
- 長期坐姿不良,睡眠時頭部姿勢、體位不良:例如坐位時駝著背,頭向前伸;睡軟床,枕高枕頭,趴著睡。
- 長期低頭人群:每天長時間辦公室伏案工作和學習;長期低頭面對電腦工作;長時間低頭看手機。
- 頸部損傷:有過頸椎受傷史的人群;汽車上睡覺打盹時,急剎車容易損傷頸椎。
- 缺乏體育鍛煉:不經常運動的人,頸部肌肉力量下降,對頸椎的保護作用減弱。
- 受寒受溼:寒冷和潮溼可引起肌肉痙攣,加重疼痛。
頸椎退行性病變有哪些症狀?
退變早期時,一般不會出現症狀。退變進一步發展,導致脊髓、神經根等受壓時,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頸後和肩背部疼痛。
- 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感。
- 上肢無力,握力減退。
- 雙手精細動作笨拙,不能用筷子進餐,寫字顫抖,手夾持東西易掉落。
- 下肢痙攣無力,行走不穩易絆倒,腳踩棉花感,足尖不能離地。
- 脊髓嚴重受壓時,可出現四肢癱瘓,排尿、排便困難等大小便功能障礙。
頸椎退行性疾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還有助於預防發病。
- 糾正不良的姿勢和生活習慣。不要長時間低頭;要控制每天伏案工作時間,定時活動、休息;坐位時,不要弓腰、頭向前伸。應保持頸部、腰部直立,避免脖子前伸、頭前傾;平時經常使用的電腦螢幕和電視機應該位於一個略高於人眼視力水平的合適高度,這樣在看螢幕時,可以讓我們的頭部稍後仰,使頸部姿勢符合頸椎的生理前凸弧度,減少頸椎的負擔。
- 頸部肌肉鍛鍊。用手扶著頭部不同部位做對抗動作,以加強頸部周圍肌肉力量和適當地拉伸頸部,頸椎健身操對延緩頸椎退變很有幫助。發達的肌肉可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減緩脊柱的退變。
- 避免受涼、潮溼。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