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距骨骨折(Talus fracture),即距骨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

  • 距骨是距下關節、跗橫關節及踝關節複合體的關鍵連線,參與足踝部多種複合運動。在距骨骨折脫位時,進入距骨的血管易受損傷,未斷裂的血管因區域性軟組織挫傷、腫脹,及骨折脫位的擠壓導致血供受阻,發生距骨缺血性壞死。
  • 距骨骨折約佔全身骨折的 0.14%~0.9%,佔足部骨折的 3%~6%。
  • 距骨骨折按部位分距骨頭、距骨頸和距骨體骨折。距骨頸骨折目前多用 Hawkin 分型,距骨體骨折常用 Sneppen 分型。
  • 主要症狀是傷後踝關節下部腫脹、疼痛、不能站立和負重行走。
  • 醫生會建議做 X 線檢查和 CT 檢查,以觀察骨折部位、骨折塊粉碎程度及周圍骨關節受累情況。
  • 無移位的骨折可行非手術治療,移位嚴重者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或關節融合術。需要早期治療、良好復位、可靠固定、儘量保護血供,以降低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和骨折不癒合發生率。
  • 距骨骨折預後與分型密切相關,併發症包括面板壞死、感染、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骨折畸形癒合、骨折不癒合。
  • 早期康復訓練是功能恢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距骨骨折常發生在外傷後。儘早就診、早期治療,對於預防嚴重併發症是有益的。首次就診時,醫生會進行影像學等檢查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在外傷後踝關節下部疼痛、皮下淤斑、區域性腫脹、不能站立行走,要懷疑距骨骨折,並前往骨科門診就醫。開放性骨折、全身多發傷、出現面板血液迴圈障礙者,尤其要儘快就診、儘早處理。

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距骨骨折?

  • X 線檢查:應攝足踝部正位、側位和斜位片,仔細觀察距骨和周圍關節面的對應關係以防漏診,還要評估其他合併損傷情況。Canale 位(足內旋 15 度,球管與水平夾角 75 度)能使距骨在正位像上較長,較好地觀察距骨頸骨折的情況。
  • CT 檢查:比 X 線檢查更精確地觀察骨折部位、骨折塊粉碎程度及周圍骨關節受累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受過外傷?什麼時候受的傷?受傷時的情景怎麼樣?
  • 疼痛的部位在哪裡?現在感覺怎樣?能否行走?
  • 有沒有吸菸、酗酒、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閉塞性脈管炎、皮質激素使用史?
  • 在服用哪些藥?以前有過手術或外傷史嗎?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距骨是哪塊骨頭?骨折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手術醫保能報銷嗎?
  • 需要做手術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需要制動多久?康復訓練怎麼進行?
  • 這個病有什麼併發症?發生了併發症怎麼治療?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距骨骨折後的康復是功能恢復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生活中距骨骨折患者應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 營養支援。除了保證每日熱量攝入,可適當增加優質蛋白質攝入比例。
  • 前期制動。一般外固定 6~12 周,具體需依據分型、採取的治療方案、複查結果決定。前 6~8 周行短腿石膏前後託外固定,之後可換為行走靴 4~6 周;或者直接穿戴行走靴,但前 6~8 周不允許脫下。缺血性壞死發生率較大者可適當延長不負重期。
  • 功能鍛鍊。前 6~8 周石膏制動時不進行踝關節鍛鍊,但可訓練膝關節、髖關節及足趾相關肌肉的力量,整個下肢的力量訓練可以通過蹬腿、直腿抬高、俯臥屈膝和活動足趾來加強,這樣可以保持全身的適應狀態,為下地負重儲備足夠的肌力。去除石膏改換行走靴後開始踝關節、距下關節等功能鍛鍊。待 X 線顯示骨折癒合後允許負重行走。功能鍛鍊和負重行走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無痛的範圍內進行,在隨訪過程中依據醫生的建議做出調整。

醫生會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評估骨折的部位、嚴重程度、移位等,再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

非手術治療

沒有移位或移位很小的距骨體、距骨頭及距骨後結節骨折;距骨頸骨折無移位或移位小於 5 毫米及內翻未超過 5 度,均可採用閉合性復位,石膏固定 6~12 周。當 X 線檢查骨折癒合, 去除石膏不負重關節功能鍛鍊 1~2 個月後,再開始逐步負重行走。

手術治療

對於移位較大或者不穩定的的距骨骨折,可以採用外科手術。

  • 內固定術。較大的骨軟骨碎片需要內固定,如克氏針和 Herbert 螺釘固定。骨折切開復位後用克氏針、鏍釘等均可有效內固定。在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的前提下,讓骨折處骨質逐漸癒合。
  • 開窗術。較小的骨軟骨碎片無法固定,須徹底清除,用小的克氏針對損傷灶行開窗術可以促進纖維軟骨形成,纖維軟骨可以允許距骨體承受較大的壓力。
  • 自體骨軟骨移植。即從患者自己身上影響較小的部位取骨軟骨填補距骨骨折處。適應證是距骨損傷部位直徑大於 1.0 釐米,並僅限於孤立的內側或外側的距骨體損傷,且無波散性的關節炎。
  • 關節融合術。說的通俗點就是把關節做死,把關節軟骨去除後依靠內固定讓骨質癒合,原來可活動的關節就不復存在了。又分踝關節融合術、距下關節融合術、三關節或脛距跟關節融合術等。對於嚴重粉碎性的距骨骨折,無法採用任何復位、固定者,主張行 Ⅰ 期關節融合術。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如骨不連等)行 Ⅱ 期的關節融合術。距骨缺血性壞死、距骨骨髓炎、陳舊性骨折脫位也是手術適應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儘早治療、良好復位、可靠固定、保護血供,有助於預防嚴重併發症。發生骨壞死的患者預後較差。距骨頭因有充分的血供,其發生壞死的機率不超過 10%。距骨頸骨折分類依據 Hawkin 分型:Ⅰ 型骨折壞死率 0%~13%,Ⅱ 型骨折壞死率 20%~50%,Ⅲ 型壞死率可達 80%~100%,Ⅳ 型幾乎 100%。距骨體骨折缺血性壞死發生率為 25%~50%,創傷性關節炎發生率約為 50%。

距骨骨折多由高處墜落、 交通事故、 重物壓砸及運動所致。

距骨骨折是怎麼引起的?

  • 距骨頭骨折佔全部距骨骨折的 5%,以壓縮骨折最為常見,主要是足背伸時脛骨遠段前緣擠壓距骨頭或踝跖屈位時,軸向壓力造成距骨頭內側壓縮骨折。
  • 距骨頸骨折佔距骨骨折的 50%~80%,是最常見的距骨骨折,多發生於 20~35 歲的男性。其損傷機制大致分為四步:
    • 踝關節過度背伸致距下關節的後關節囊撕裂,距骨頸撞擊脛骨遠端前緣,產生沿距跟骨間韌帶走行的距骨頸無移位骨折;
    • 骨折移位將產生距下關節內翻或外翻的脫位、半脫位;
    • 若背伸暴力繼續,踝關節後關節囊及三角韌帶後束斷裂,距骨體脫位於內踝與跟腱間,距骨體骨折面將旋向外側;
    • 在距骨體自踝穴中完全脫出的基礎上,前足跖屈的反作用力造成距舟關節脫位。
  • 距骨體骨折佔距骨骨折的 13%~23%,致傷原因以高處墜落為主,此時距骨體常受到脛骨與跟骨間的軸向壓力,並根據足踝位置的不同及跟骨內、外翻而形成不同型別的骨折。

距骨骨折有哪些常見症狀?

  • 踝關節下部疼痛,壓痛以內、外踝前方、下方為劇。
  • 不能站立行走,功能障礙十分顯著。
  • 區域性腫脹。
  • 皮下淤斑。
  • 關節脫位者區域性有明顯突起(畸形)。可觸到骨性突起,脫位的距骨壓迫面板,區域性皮色可出現蒼白。

距骨骨折併發症有哪些?

  • 面板壞死、繼發感染:屬於早期併發症。原因為脫位的距骨壓迫面板造成血液迴圈障礙;手術中勉強閉合傷口,但傷口張力太大等。
  • 距骨缺血性壞死:與骨折脫位、酗酒、糖尿病、血脂異常、高尿酸血癥、閉塞性脈管炎、皮質激素使用等有關。其中,嚴重的骨折脫位是常見原因之一。脛前、脛後及腓動脈的分支是距骨血供來源,跗骨竇動脈和跗骨管動脈供應距骨體的中心和外側面。骨折損傷任一血管均易造成距骨發生壞死。
  • 創傷性關節炎:受傷時關節損傷以及復位不良、受力異常是常見原因。
  • 骨折畸形癒合:以內翻成角畸形常見。內翻畸形易發生於 Ⅱ 型距骨頸骨折早期,採取保守治療無效時。此外,用來固定的螺釘壓迫骨質,也會導致此畸形。該畸形會改變足內側縱弓,限制踝關節、距下關節活動。
  • 骨折延遲癒合及不癒合:不常見。

距骨骨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傷暴力的機制和程度,預防的重點在於避免外傷的發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