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是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或類似抗利尿激素的物質持續分泌,使水、鈉代謝發生紊亂,從而導致水瀦留、尿鈉排出增多及稀釋性低血鈉及相關臨床表現。

  • 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是多種臨床疾病和藥物治療的臨床表現,是現代臨床上最常見的低鈉血癥。
  • 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最常見的原因是惡性腫瘤、肺部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藥物治療。
  • 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分型:A 型最常見(大於 40%),特徵是抗利尿激素無規律的分泌過多且與血漿滲透壓之間的線性關係消失;B 型(20~40%),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發生在血漿滲透壓低於正常值的時候;C 型罕見,特徵是不能抑制血漿滲透壓低於滲透閾值時的抗利尿激素分泌;D 型很罕見,其抗利尿激素水平低或不可檢測。
  • 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會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時長。主要表現為水瀦留及低鈉血癥。當血清中鈉離子含量低於 120 毫摩爾/升時會出現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嗜睡、煩躁,甚至精神失常;當低於 110 毫摩爾/升時出現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 當患者出現無力、精神不振、嘔吐、抽搐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就醫。需要進行相關的外周血檢測、B 超、X 線、CT 等。
  • 常用的治療方式有: 病因治療、糾正水負荷過多和低血鈉症、使用拮抗抗利尿激素活性的藥物、苯妥英鈉在少數病人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 症狀較輕的,每天控制飲水量,不要過多飲水;注意多鹽飲食,可服用鹽膠囊以改善症狀。

何時就醫

出現下列情況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 嗜睡。
  • 無力。
  • 精神不振。
  • 嘔吐。
  • 腹痛。
  • 胸痛。
  • 咯血。

一旦發現下列情況,應立即前往急診或撥打 120 急救電話:

  • 抽搐。
  • 驚厥。
  • 昏迷。

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或心胸外科:如出現咯血、胸痛合併無力、嗜睡等情況,建議到呼吸內科或心胸外科就診。
  • 消化內科或普外科:如出現腹痛、腹瀉、嘔吐合併嗜睡、抽搐等情況,建議到消化內科或普外科就診。
  • 血液科:如出現無明顯原因流血且不易止血合併精神不振等情況,建議到血液科就診。
  • 神經外科:頭部受過外傷合併精神不振、無力、嗜睡等情況,建議到神經外科就就診。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準備好既往病史資料及用藥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的判斷病情:

  • 您是否有過腫瘤家族史?
  • 您最近顱腦是否受過外傷?
  • 您最近是否有過無力、精神不振的情況,大概持續了多久?
  • 您最近有沒有食慾不振、腹部憋脹的感覺?
  • 您排便習慣最近有沒有變化?
  • 您頭部上次是什麼時候受傷的?當時有沒有昏迷?期間有過什麼治療嗎?
  • 您最近有在服用什麼藥物嗎?服用多久了?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會採取下列檢查以明確診斷:

  • 血液分析:判斷血液相關疾病。
  • 電解質檢測:評估機體是否發生水電平衡紊亂。
  • 抗利尿激素定量檢測:判斷機體的缺水情況和血液滲透壓。
  • 尿液分析:有助對肝、迴圈、內分泌等疾病的診斷。
  • 頭顱 CT:如果頭顱 CT 發現有異常,提示有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顱腦損傷、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 胸部 X 線、CT:如果發現肺部佔位,可能提示是肺部腫瘤。
  • 腹部 B 超:可能發現胰腺內的腫瘤。
  • 胃鏡、腸鏡:可能發現胃腸道腫瘤。

治療原則/方法

對於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醫生可能採取下列治療方法:

  • 病因治療:及早診治原發病,藥物引起者應立即停藥。
  • 糾正水負荷過多和低血鈉症: 嚴格限制水攝入,每日大約 500ml; 已有嚴重水中毒症狀時,可滴注高滲鹽水,並用速尿或利尿酸,以利於水分的排出。
  • 使用拮抗 ADH 活性的藥物:去甲金黴素可阻斷 ADH 的作用,併產生腎源性多尿;或注射氟氫可的鬆。
  • 苯妥英鈉在少數病人可抑制 ADH 分泌。

家庭治療

輕微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症狀可能無需治療,可以在家採取下列措施進行緩解:

  • 限制喝水:每天喝水量小於 100 毫升,直到症狀好轉,體重下降,尿鈉排出減少。
  • 增加飲食中鈉鹽的攝入:每次吃飯多放點鈉鹽,多喝鹽水。

常見原因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各種器官腫瘤(如肺燕麥細胞癌、胰腺癌、十二指腸癌和淋巴瘤等)。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創傷性顱腦損傷、蛛網膜下腔出血、垂體切除術後、原發腦腫瘤術後等)。
  • 服用各類抗抑鬱藥。
  • 服用搖頭丸等毒品(非法娛樂性藥物)。
  • 此外,在一些罕見情況下,體內促進水重吸收功能物質突變也可能導致該症狀。

發生機制

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抗利尿激素的來源增加:肺癌、胰腺癌、淋巴瘤、前列腺癌、胸腺癌等惡性腫瘤的癌細胞可自發生成抗利尿激素。
  • 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機制發生障礙:肺炎、結核、二尖瓣分離術後、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以及正壓呼吸等情況可以損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抑制機制。
  • 增加本身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膜炎、腦膿腫、腦腫瘤、腦外傷等及藥物治療如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氯磺丙脲、噻嗪類、環磷醯胺等會增加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
  • 其他疾病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如艾滋、燒傷時,抗利尿激素功能過強導致腎臟對水的吸收增加,使排尿減少,血容量增加,因而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增加心鈉素分泌,尿排鈉增多,而發生低血鈉症。

危險因素/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綜合徵症狀:

  • 有腫瘤家族史。
  • 顱腦受過外傷或做過手術。
  • 長期服用抗抑鬱藥。
  • 高齡。
  • 長期吸菸。

臨床表現

  • 原發病的症狀:如肺癌表現為咯血、胸痛等表現;胰腺癌表現為進行性黃疸、腹痛、腹部包塊等。
  • 水瀦留:一般不超過 3~4L,患者體內水的含量增加,但分佈正常,可無水腫,僅表現為體重增加。
  • 低血鈉症:緩慢發生的低血鈉症可無明顯症狀;但當血清鈉含量快速下降至 120 毫摩爾/升以下時,則可能會發生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嗜睡、煩躁,甚至精神失常;當低於 110 毫摩爾/升時出現驚厥、昏迷甚至死亡。低血鈉症的死亡率為 10%~15%,尤其當血鈉小於 110 毫摩爾/升時死亡率更高。
  • 低血漿滲透壓
  • 限制水分攝入。
  • 適當增加鹽的攝入。
  • 不宜長期使用地美環素(去甲金黴素),可誘發氮質血癥及影響生長髮育,使用期間應定期複查腎功能。
  • 定期複查電解質水平。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