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恐懼是我們的本能情緒之一。恐懼症指患者對於外界物體、某些處境或在與人交往時,異乎尋常的恐懼和緊張不安。患者會出現臉紅、氣急、出汗、心慌、無力,甚至昏厥[1]。恐懼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 15 歲,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多[1]

  • 恐懼症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人腦中某些神經組織、家庭環境影響有關。
  • 恐懼症包括廣場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和特定恐懼。廣場恐懼症患者對特定場所或環境感到恐懼,害怕處於被困、窘迫或無助環境。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害怕社交性場景,或可能出現讓人感到尷尬的社交行為和活動。特定恐懼患者對某一種或少數特殊物品、生物、情境或活動感到害怕。
  • 恐懼症治療公認有效的是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其中心理治療更為重要。心理治療方式有暴露療法、行為功能分析、認知療法、社交技能訓練和團體訓練。藥物治療包括使用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勞拉西泮)和抗抑鬱藥(如帕羅西汀)。
  • 恐懼症患者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鍛鍊,遵醫囑用藥,如有不適隨時就診。
  • 目前還不明確恐懼症確切病因,還不能預防此病。

何時應就診?

在童年或成年早期開始出現以下表現,應當去醫院就診。

  • 害怕離家或獨處,害怕處於被困、窘迫或無助的環境。在自認為難以逃離、無法獲得幫助的環境中恐懼不安[1]
  • 在社交場合持續緊張或恐懼,過分擔心他人的負面評價[1]
  • 對特定的物體、場景或活動感到恐懼[1]

就診科室

  • 精神科

醫生是如何診斷恐懼症的?

醫生會詳細詢問患者症狀出現時間、特點、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等,瞭解一般情況後,會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並詳細觀察患者情緒狀態、認知功能、言談、思維等。

醫生可能會問的問題?

  • 有哪些異常的表現?
  • 首次出現這些表現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場合會有這些表現?
  • 這些異常的表現,對自己有什麼影響?
  • 做哪些事情能減輕這些不適? 或者加重這些不適?
  • 自己或家裡人有得過精神疾病嗎?
  • 是否去其他醫院就診過,做了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服用過哪些藥物,效果怎麼樣?

需要諮詢醫生的問題?

  • 這些表現是由什麼引起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病情嚴重嗎,會不會越來越差?
  • 都有什麼治療方法,各有什麼利弊?
  • 您推薦怎麼治療?
  • 這些治療會出現什麼副作用?
  • 治療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項?
  • 如果治療沒有效果,該怎麼辦?

恐懼症患者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

加強鍛鍊

家屬應鼓勵患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儘量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

遵醫囑服藥

不要擅自減量、停藥,以免出現病情反覆。

及時就診

服藥期間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症狀,請立刻就診,明確原因,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法。

目前,恐懼症治療公認有效的是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其中心理治療更為重要。

恐懼症是如何治療的?

心理治療

  • 暴露療法:這是治療恐懼症最重要的方法。暴露療法是採用想象和現場暴露方式,主動讓患者接觸能引發焦慮的刺激,如使廣場恐懼症患者待在某商場中,讓患者不迴避這種刺激,直到患者認識到他們預期的不好結果並沒有發生,逐步減少焦慮。
  • 行為功能分析:醫生會分析誘發焦慮恐懼的具體情境和迴避行為,採取相應指導治療。
  • 認知療法:主要是糾正不合理認知信念,改變患者認知,減輕焦慮。
  • 社交技能訓練和團體治療:主要是針對社交恐懼症患者,包括團體暴露治療、家庭作業等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 苯二氮卓類藥物:這類藥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焦慮,如勞拉西泮。但在其他治療未起作用時,患者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所以不適合單獨使用,也不適合長期使用,務必遵醫囑服用此類藥物。
  • 抗抑鬱藥:如帕羅西汀,這類藥物使用時間較長,應聽從醫生囑咐,不可隨意停藥,避免復發。

恐懼症包括廣場恐懼症、社交焦慮障礙和特定恐懼,病因還未完全明確。

恐懼症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遺傳因素

恐懼症有高度的家族聚集性,31%的患者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也有同樣的問題。

神經生物學

可能與人腦中的某些神經組織有關,如杏仁核。

心理社會因素

  • 社交恐懼症患者明顯受到家庭的影響,例如父母有精神病史、父母婚姻不合、父母過分保護或遺棄、小時候遭受虐待、缺乏和大人的親近相處、經常搬家、學習成績不好等。
  • 廣場恐懼症的患者多是自發的驚恐發作,這種發作有對應的場景,患者會逐步的迴避,時間久了以後,就在越來越多的場合中焦慮。
  • 特定恐懼是潛意識的衝突被壓抑時,患者選擇了其他的防禦方式,把衝突轉向不重要的物體,這些物體會喚起焦慮,患者會選擇迴避這些物體,來達到減輕焦慮的目的。

恐懼症有哪些症狀?

不同型別的恐懼症患者,表現也有所不同。

廣場恐懼症

患者對特定場所或環境感到恐懼,害怕處於被困、窘迫或無助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這些環境中自己難以逃離、無法獲得幫助,併為此恐懼不安。

  • 恐懼環境: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汽車、火車、地鐵、飛機),在人群、劇院、商場、電梯、飯店、車站等公共場所,在廣場、山谷等空曠地方。為了迴避這些環境,甚至完全不能離家,害怕沒有人陪伴離家,甚至害怕獨自在家。
  • 恐懼特點:患者進入以上場所或處於這種狀態時,就感到緊張不安,出現明顯的頭暈、心慌、胸悶、出汗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暈厥。
  • 恐懼表現:患者可能是焦慮不安,或者在沒有特殊的恐懼性處境時,感到一種突如其來的緊張、害怕、恐懼感,甚至出現驚恐(驚恐發作)。

在有一次或多次的痛苦體驗後,患者會有期待性焦慮,也就是每當遇到同類情況,就會感到焦慮緊張,極力迴避或拒絕進入這類場所。如果有人陪伴,恐懼可以減輕或消失。長期患病可以合併抑鬱障礙、酗酒和藥物濫用等問題。

社交焦慮障礙

俗稱“社交恐懼症”,患者非常明顯且持久地害怕社交性場景,或可能出現讓人感到尷尬的社交行為和活動,一旦面臨這種情景就手足無措,不敢與人對視,有嚴重焦慮反應。患者非常清楚這種反應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

  • 恐懼環境:多數患者只對少數社會交往情境、當眾表演或演講感到恐懼。一般情況下表現正常,焦慮症狀只有在擔心遇到害怕社交場合,或進入特定情境時才會出現。
  • 恐懼特點: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不安和恐懼,常同時出現臉紅、出汗和口乾等表現,其中害羞臉紅是最突出表現。嚴重社交恐懼者,極度緊張時會誘發驚恐發作。

社交恐懼患者因為害怕在人前出醜或難堪,會盡力迴避各種社交場合,這嚴重影響了個人正常生活、職業發展和正常人際關係。

特定恐懼

患者對某一種或少數特殊物品、生物、情境或活動感到害怕。

  • 恐懼物件:特定自然環境(如高處、雷鳴、黑暗)、動物(如昆蟲)、被注射、場景(如飛行、電梯、密閉空間)、其他(如害怕窒息、感染某種疾病)等[1]
  • 恐懼特點:患者對可能要面對恐懼刺激有預期焦慮,為了減輕焦慮會有迴避行為。患者通常害怕的不是物體或場景本身,而是隨之可能帶來的後果,如恐懼駕駛是害怕交通事故,恐懼蜘蛛是害怕被咬傷。大多數患者都認識到這種恐懼是過分且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

特定恐懼一般在童年或成年早期就出現,如果不加以治療,可以持續幾十年[1]

目前尚不清楚恐懼症確切病因,還不能預防此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