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口吃 (stuttering),俗稱結巴或磕巴,是一種通常產生於兒童期的言語流暢性障礙。口吃在人群中的流行率約為 1%,兒童口吃的發生率約 5%,幾乎 80%的口吃兒童到 16 歲時自發地恢復了流暢性。

任何人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口吃,但正在學習用詞造句的兒童中最常見。此外,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口吃。一般的口吃常於 18~24 個月齡間開始出現,且傾向於在 5 歲前消失。

如果孩子年齡超過 3 歲並且持續口吃 3~6 個月,便應去正規醫療機構做一次語言評估。言語治療是目前治療口吃的主流方法,成人口吃者最好同時接受心理治療。

何時需要就醫?

如果孩子年齡超過 3 歲並且持續口吃 3~6 個月,便應去正規醫療機構做一次語言評估。

以下情況要引起家長重視:

  • 口吃變得越來越頻繁,且逐漸加重。
  • 口吃伴有肢體或面部動作。
  • 說話特別困難或緊張。
  • 迴避需要說話的場合。
  • 說話時聲音緊張導致音調抬高。
  • 5 歲過後仍持續有口吃。

就診科室:

心理科

醫生如何診斷口吃?

  • 在治療或諮詢前,對於初期的口吃個案,治療師會先判斷兒童是否真有口吃,由此需要進行系列評估。
  • 治療師會評估患兒言語不流暢的程度,和說話中斷的型別。總體上,如果在自由遊戲的情境中,兒童每 100 字中有 5 次說話中斷,就須加以注意。
  • 口吃的發展有階段性和層次性的危險跡象;從有規律的重複、音調上升至逃避行為出現為止,各有明顯特點。找出口吃者對問題的態度是有幫助的(對於兒童,應找出其父母的態度)。
  • 治療師還會評估不流暢兒童的動作、言語發音技能、聽覺技能和語言水平。
  • 在評估診斷中最重要的是與家長面談,瞭解他們如何幫助兒童和兒童對家長的努力有什麼反應等;其次可以觀察親子關係;瞭解兒童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此外,還可從幼兒園或小學老師那裡收集資訊。

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可以採取許多措施,來幫助口吃的孩子擺脫語言障礙:

  • 創造輕鬆、有趣和愉快的交談機會和環境,幫助孩子放慢講話的速度。
  • 尋找時間與孩子進行對話,並鼓勵孩子。例如,可以養成一種讓他每天在晚餐時與家人交談的習慣。
  • 不要評判孩子的言論,不要堅決地要求他說出準確或正確的言論。
  • 當口吃成為問題時,不要迫使孩子與其他人進行口頭上的交流或互動。鼓勵孩子參與那些不涉及大量語言交流的活動。
  • 孩子講話時仔細傾聽,保持正常的眼神交流而不要表現出不耐煩或失望。
  • 孩子口吃時應避免做出消極反應、糾正他的言論或補充他的語句等行為。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即使有口吃,人們也能有效地交流。
  • 不要害怕與孩子談論口吃。如果他提出問題或表示擔憂,請傾聽並給予答覆,幫助他明白髮言的中斷是正常的,不需要羞愧,且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經歷過。

如何治療口吃?

早期干預

對於早期患兒,雖然口吃的自然康復率達到 80%,但父母或治療師的早期干預仍很重要。

  • 要提醒兒童慢慢地說話,建議父母不要批評或呵斥他們的孩子。父母應該慢慢的、放鬆地與孩子談話。允許孩子們用自己的節奏說話。就寢時的閱讀是父母示範慢速、流利言語的好時機,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培養與孩子間的親密感。
  • 應鼓勵口吃兒童與朋友和家庭成員公開討論問題,探討有關口吃的情緒。
  • 對於口吃比較嚴重的兒童,建議父母攜其參加專業的言語矯治。

言語治療

目前治療口吃的主流方法。在言語治療師的指導下,輕柔、緩慢地說話,或運用節拍器、延遲聽覺反饋 (稍微延遲一些時間聽到自己的聲音),以達到減慢說話速度的目的。

呼吸訓練

  • 口吃者的呼吸器官、肺活量一般正常,但口吃者說話時常常呼吸紊亂、呼吸方式不當或呼吸和發音不協調,言語產生的發音和呼吸的動力機制因此出現問題。
  • 採用符合發音規律的呼吸療法,如練習呼吸操、進行呼吸和發音的協調訓練並結合言語訓練和系統脫敏,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心理療法

  • 研究表明,成人口吃者比兒童的社交恐懼水平更高。口吃潛在的消極影響可能會引發焦慮或抑鬱。而行為、認知和情緒的治療將有助改善口吃者的焦慮、抑鬱情緒,緩解口吃者的心理壓力,從而使口吃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
  • 心理治療中會強調承認口吃、允許口吃、敢於開口說話,並進行放鬆訓練,或系統脫敏(按照說話情境的焦慮等級逐漸進行言語訓練)。

其他方法

  • 流利手勢訓練。除了教口吃者怎樣流利說話外,語言治療師也幫助他們使用適當的手勢。主要用來改變發聲、呼吸及發音之間的協調性。
  • 生物反饋治療。通過生物反饋,如呼吸和肌電反饋來進行放鬆訓練,可以提高言語的流暢性。

口吃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病因不明,可能與以下 4 個因素有關:

  • 口吃家族史:雖然目前尚未發現存在與口吃相關的特定基因,但將近 60% 的口吃者的家庭成員中,存在口吃者或曾經口吃。
  • 兒童發育因素:相比正常兒童,存在其他語言和表達障礙的兒童更可能出現口吃。
  • 神經生理因素:某些口吃兒童的大腦中,負責語言處理的區域與正常兒童有所差別。這同時還可能干擾大腦與控制發聲的肌肉之間的資訊傳遞。
  • 家庭環境: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長期處於恐懼、焦慮、緊張情緒之中,也會增加口吃的風險。
  • 言語重複和延長:主要症狀。
  • 口吃伴有肢體或面部動作。
  • 說話特別困難或緊張。
  • 迴避需要說話的場合。
  • 說話時聲音緊張導致音調抬高。

預防口吃,需要在學語階段中注意:

  • 與幼兒對話時,家長和老師要做到速度放慢、句子改短、咬字清晰、音節分明。
  • 教育幼兒多參加文體活動,多接觸人。
  • 對兒童講話,除要用較慢的語言,還要有和藹的目光,使兒童消除緊張心理,為順利語言創造條件。
  • 家庭氛圍和諧,避免過多衝突,不要讓孩子長期處於恐懼、焦慮、緊張情緒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