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狀黏膜白斑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口腔毛狀黏膜白斑病是發生在舌側緣呈毛狀的白色斑塊性疾病,又稱口腔病毒性白斑、口腔扁平溼疣。本病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口腔黏膜病變,多見於吸毒、接受輸血和使用血液製品者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性伴侶等人群。最常見於頰黏膜及舌腹黏膜,病損多呈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塊,多數不突出黏膜表面,可有粗糙感,部分病變可發生糜爛或潰瘍時可有區域性疼痛感,斑塊不能擦除。高發年齡20~50歲。

檢查

1.組織病理檢查

表皮角質層有毛狀突起,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棘細胞層肥厚並有氣球樣變性,細胞體積增大,核固縮,胞質淡染,甚至形成空泡細胞。

2.電子顯微鏡檢查

證實有病毒存在。

診斷

1.舌側面境界不清楚,如縱向、毛狀的白斑,而口腔黏膜其他部位僅為無皺紋的白斑。

2.白斑用壓舌板不能刮除,可與口腔白念珠病區別。

3.無自覺症狀。

4.多見於艾滋病患者,也可見於其他免疫抑制的患者,特別是接受腎移植、骨髓移植的患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

鑑別診斷

1.念珠菌病

以高齡體弱、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接受免疫抑制劑者常見,口內損害均勻分佈,以頰黏膜部位最常見,白色膜狀物易被擦去,抗真菌治療效果好。

2.黏膜白斑病

多發生在中老年患者,以頰黏膜多見,損害早期為乳白色斑點或斑片,邊界清楚,表面較光滑,晚期可變厚而粗糙不平。

1.注意營養,保證足夠睡眠,良好的情緒等有助於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減緩或防止病情的進展。

2.合併念珠菌感染者,可區域性或系統應用抗念珠菌藥物。

3. 0.1%的維A酸溶液區域性應用可暫時消除病變損害,但不能阻止復發。

4.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應按HIV感染/艾滋病治療。

受人乳頭瘤病毒(HPV)或EB病毒或HPV合併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常發生於艾滋病患者。

臨床表現

20%艾滋病患者可伴毛狀白斑,是艾滋病特異性相當高的早期臨床症狀。常見於舌側緣,其次為舌腹、舌背、口底、頰、顎等部位。病損呈片狀,在病損處的一側或兩側呈起皺或毛狀的白色斑塊,微隆起,境界不清,自幾毫米至3.5cm×3cm大小,無自覺症狀,損害也可發展至舌背或腹側,臨床上常可檢出念珠菌,但用抗真菌藥物治療使念珠菌消失後損害仍持續存在,故認為念珠菌的存在是繼發性的。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