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糜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口腔糜爛(Erosion of oral mucosa)是口腔粘膜病變損害型別之一,其基本病理變化是口腔粘膜上皮表層破壞或缺損,未浸及上皮全層者叫糜爛。糜爛面一般呈紅色,表面平滑溼潤,無明顯凹陷,邊緣不清楚,癒合後不留疤痕。

  • 口腔糜爛常見於口腔粘膜病變,例如口腔粘膜潰瘍、感染性口炎等,一些變態反應性疾病(例如藥物過敏性口炎)和全身性疾病(例如維生素B2、C缺乏)也可引起口腔糜爛。
  • 主要表現為口腔粘膜充血發紅、散在的黏膜糜爛區域及散在的或成潰瘍的白色小皰,或融合成大片的黃色假膜。

  • 醫生根據口腔糜爛的症狀和病史,結合體格檢查、血常規、口腔黏膜刮片檢查即可確診。

  • 治療口腔糜爛,除了保護口腔清潔外,可用刺激性較小的消毒藥水擦洗口腔,也可用藥水含漱,一般常用氯己定溶液。

  • 飲食宜清淡,平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及魚腥類食物,忌暴飲暴食。

何時就醫?

1、口腔黏膜出現白色斑塊,不易剝離。若強行剝脫,可出現潮紅、易出血的表淺糜爛面,需警惕口腔真菌感染、鵝口瘡。

2、使用特殊藥物、食物後,口腔黏膜紅腫,有紅斑、水皰及大面積糜爛滲出,可考慮過敏性口炎。

3、長期虛弱、疲倦、口痛、眼癢,口腔、嘴脣糜爛,考慮維生素B缺乏的可能。

4、反覆口腔潰瘍。

以上均須及時就醫諮詢。

就診科室

  • 口腔科

就醫前準備

1、提前預約掛號,並攜帶身份證、醫保卡、就醫卡等。

2、保持口腔的清潔,吃完東西后用清水或淡鹽水漱口,方便醫生觀察口腔情況。

3、出現口腔糜爛,暫時不要吃辛辣食物,防止刺激糜爛面。

4、平穩心態,避免口腔糜爛引起緊張、驚慌的不良情緒。

5、有相關病史的患者,在確定口腔糜爛與其他疾病有關的情況下,針對疾病對症處理。

6、若近期有就診經歷,請攜帶相關病歷、檢查報告、化驗單等。

7、安排家屬或朋友陪同就醫。

8、可以提前準備想要諮詢的問題清單。

常用檢查

醫生會根據口腔糜爛的症狀和病史,結合體格檢查、血常規、口腔黏膜刮片檢查即可確診。

1、體格檢查

瞭解病史、詢問患者出現口腔糜爛前的情況。觀察患者口腔內部出現口腔糜爛的面積、顏色、深度等。

2、實驗室檢查

通過血常規中紅細胞和白細胞的數量初步判斷是否為全身疾病如白血病、貧血引起的口腔糜爛。

3、口腔黏膜刮片

必要時可作口腔黏膜刮片檢查。

治療原則

1、 保護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衛生。

2、 可用刺激性較小的消毒藥水擦洗口腔。

3、 如年齡稍大,也可用藥水含漱。一般常用氯己定溶液,每2小時擦洗或含漱一次,然後塗布藥物,減少繼發感染。

4、 疼痛明顯者,可採用1%普魯卡因漱口,以緩解進食前的疼痛。積極治療原發病。

常見病因

口腔粘膜病是發生在口腔粘膜和軟組織上的疾病。這類疾病種類繁多,口腔糜爛常見於以下疾病:

1、口腔粘膜病變

  • 口腔粘膜潰瘍、複發性口腔潰瘍、創傷性潰瘍。
  • 感染性口炎、皰疹性口炎、雪口病(鵝口瘡)、球菌性口炎。
  • 口腔斑紋、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等。

2、變態反應性疾病

  • 藥物過敏性口炎、口腔粘膜多形紅斑等。

3、全身疾病

  • 維生素B2、C缺乏。
  • 血液病,如貧血、白血病。

發生機制

目前發病機制不明,誘因可能是區域性創傷、精神緊張、食物、藥物、激素水平改變及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

系統性疾病、遺傳、免疫及微生物在該病的發生發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機體有潛在的胃腸疾病、血液病和內分泌等系統性疾病可能與發病有關,但大部分患者身體健康,無系統性疾病的病史。

臨床表現

可表現為口腔粘膜充血發紅、散在的黏膜糜爛區域及散在的或成潰瘍的白色小皰,或融合成大片的黃色假膜。

伴隨症狀

有時可合併全身感染症狀,如發熱、煩躁不安、淋巴結長大、流涎、拒食等。

1、 注意口腔衛生的護理、經常用淡鹽水漱口,避免感染加重病情。

2、 注意生活有規律,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不能熬夜。

3、 飲食宜清淡,平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及魚腥類食物,忌暴飲暴食。

4、保持大便通暢,如有習慣性便祕,宜多吃香蕉、蜂蜜,多飲水。

5、注意休息,房間通風,保持環境乾淨衛生。

6、如果使用藥物治療,應注意是否有過敏等症狀的發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