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發的一種嚴重動物疫病,在豬、牛、羊等家畜中可迅速傳播,致死率極高。口蹄疫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但人類不易感染,可見散發病例,且基本不會發生人際傳播[2]

  • 口蹄疫的傳染源主要是潛伏期和發病期的病畜[1]。人類對口蹄疫的易感性較低,一般需要直接接觸到病畜的病變組織、排洩物或食用了受汙染的奶製品才會感染[2]
  • 口蹄疫感染後約有 1 周的潛伏期。前驅期症狀不明顯,常表現為類似呼吸道感染症狀[2]。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發生高熱、嘔吐、腹瀉,伴有口腔和手、足部出現水皰[2]。發病數日後進入恢復期,通常在 2 周內完全康復,不會留有後遺症[2]
  • 如果在 1~2 周內有過病毒接觸史,隨後出現口蹄疫相關症狀,患者應該儘快前往醫院接受診治[2]
  • 臨床醫生通過觀察患者的症狀,詢問當地口蹄疫疫情和接觸史,並結合病毒學檢查即可作出診斷[2]
  • 口蹄疫目前沒有針對性的特殊療法,主要是對症治療[2]。水皰破潰後,可塗搽抗生素藥膏,避免發生細菌性感染[2]。口腔內出現水皰或潰瘍,可使用殺菌漱口液清潔口腔[2]
  • 患者發病期間以流質飲食為主,補充維生素,休息靜養;分泌物和日用品應消毒處理[2]
  • 預防口蹄疫的關鍵在於注意食品安全,避免接觸病畜[1][2]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凡在 1~2 周內有過病毒接觸史,並出現口蹄疫相關症狀的疑似患者應該儘早接受診治[2]

  • 1~2 周內有病毒接觸史:
    • 餵養、診治、處置過確診為口蹄疫的病畜;
    • 食用過未經消毒的病畜奶製品。
  • 出現發熱、嘔吐、腹瀉,以及面板、黏膜形成水皰。

就診科室

  • 傳染病科
  • 兒科
  • 面板科

醫生如何診斷口蹄疫?

  • 醫生首先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並詢問當地畜類口蹄疫發病情況,以及患者是否在短期內有過病毒接觸史[2]
  • 實驗室檢測[2]:檢出病毒陽性即可確診。
    • 血清學病毒檢測;
    • 病毒基因檢測。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患者所在區域是否暴發口蹄疫?
  • 短期內是否接觸過病畜或食用過病畜的奶製品?
  • 症狀是什麼時候發生的?
  • 目前症狀達到怎樣的嚴重程度?
  • 是否持續加重?還是維持不變?
  • 以前是否患過口蹄疫?
  • 其他家庭成員是否也有類似症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哪些檢測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治療多久後症狀可以緩解?
  • 是否具有傳染性?
  • 今後是否還會再次感染?
  • 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患者發病期間以流質飲食為主,補充維生素,休息靜養;分泌物和日用品應消毒處理[2]

  • 口蹄疫患者發病期間,應以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並補充維生素。
  • 休息靜養,確保睡眠,不要過於勞累。
  • 患者的分泌物和日用品需進行消毒處理。

口蹄疫如何治療?

患者應住院隔離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控制病情[2]

  • 非處方退燒藥:緩解發熱和炎症反應。
  • 必要時接受補液,防止發生脫水。
  • 口腔內出現水皰或潰瘍,可使用殺菌漱口液清潔口腔,減少感染風險。
  • 面板表面水泡破潰後,可塗搽抗生素藥膏,避免感染。
  • 抗生素治療:如果明確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可採用口服抗生素治療。

口蹄疫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所引發的家畜(例如豬、牛、羊)烈性疫情,傳染源主要是潛伏期和發病期的病畜,在水皰皮和水皰液中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強,富於傳染性[1]
  • 自然條件下,含口蹄疫病毒的動物組織,以及受其汙染的草料、皮毛或土壤可保持傳染性達數週至數月之久。但高溫和陽光照射可有效殺滅病毒,此外口蹄疫病毒在酸、鹼環境下也容易滅活[1]
  • 口蹄疫病毒主要經空氣傳播,可以在人類的呼吸道隱藏 24~48 小時,因此通常要求接觸口蹄疫病畜的人員接受隔離 3~5 天[1]
  • 人類不易感染,一般需要直接接觸到病畜的水皰、唾液、糞便、乳液、尿液以及破潰的組織才可能發生感染[2]
  • 人類發生感染後,基本不會發生人際傳播[2]

發生口蹄疫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可能發生口蹄疫的高危人群,主要是與病畜發生直接接觸的從業人員,包括[2]

  • 飼養員、擠奶工、奶製品加工廠員工;
  • 獸醫、肉製品加工廠員工:在處理潛伏期或發病期的病畜過程中,接觸了病變組織;
  • 牧區兒童:食用未經加熱、消毒的病畜奶製品。

口蹄疫有哪些症狀和體徵?

人類感染口蹄疫之後約有 1 周的潛伏期[2]。前驅期症狀不明顯,常表現為:

  • 全身不適;
  • 疲乏;
  • 發熱;
  • 輕微頭痛;
  • 口腔和舌咽區域性充血;
  • 頸部淋巴結腫大。

發病期症狀加重,手、足、口腔可出現水皰:

  • 39℃ 以上高熱 ,伴有噁心、嘔吐、腹瀉;
  • 發生水皰前,面板或黏膜部位會有刺痛感和燒灼感;
  • 初發時水皰內液體澄清,帶有微黃色;口腔內的水皰凸出、飽滿,周圍有充血區;手、足部因面板較厚、出現的水皰較為平坦;原發性水皰消退後 5 天內還會出現繼發性水皰;
  • 高熱數日後進入恢復期,通常可在 2 周內完全康復,不會留有後遺症。

口蹄疫會伴有哪些併發症?

隨著病情進展,嬰幼兒和老年患者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併發症[2]

  • 嚴重的嘔吐、腹瀉導致脫水;
  • 心肌炎;
  • 臟器功能紊亂或衰竭;
  • 繼發性感染。

預防口蹄疫的關鍵在於注意食品安全,避免接觸病畜[1][2]

控制傳染源

  • 一旦發現疫情需及時上報,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開展捕殺、消毒、防疫工作;
  • 接觸口蹄疫病畜的人員需要隔離 3~5 天,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 確診感染患者必須接受隔離治療,直至痊癒。

避免傳播

  • 不要食用未經消毒的奶製品;
  • 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肉、奶製品;
  • 不要前往疫區,不要接觸病畜。

做好易感人群的防護

接觸病畜或其奶製品、肉製品的工作人員,應遵照規範流程做好隔離保護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