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前脫位: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髖關節前脫位指髖關節遭受暴力極度外展外旋時,股骨頭穿破關節囊脫出,並位於 Nelaton 線(坐骨結節至髂前上棘的連線)之前。

  • 髖關節前脫位多見於青壯年。
  • 主要為外傷引起,如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壓砸事故等,巨大外力對髖關節造成的槓桿作用、患者本身關節結構的穩定性差、體質弱是影響發病的因素。
  • 典型表現是患者遭到車禍、工傷等劇烈外傷後,出現區域性疼痛,患肢外展外旋、屈曲畸形並縮短。被動活動時有一種抵抗和彈性阻力的感覺,可引起肌肉痙攣和劇痛,腹股溝(大腿根)腫脹。
  • 在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醫生會盡可能在 6 小時內復位,並根據脫位複雜程度選擇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也可使用尼美舒利、酮洛芬、雙氯芬酸等止痛藥緩解疼痛。
  • 髖關節前脫位在 6 小時內及時復位,股骨頭不容易壞死;若復位時間超過 6 小時,股骨頭不僅容易壞死,還可能導致髖關節功能永久喪失,對患者生命造成極大威脅。
  • 駕車系好安全帶,遵守工地安全規定,預防壓砸事故、避免大力拉扯幼兒肢體有助於預防髖關節前脫位的發生。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若患者有嚴重外傷、意識不清的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外傷後出現區域性疼痛、患肢外展外旋等髖關節前脫位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髖關節前脫位?

當醫生懷疑是髖關節前脫位時,通常先查體,再結合輔助檢查結果確診。

  • X 線:緊急時採取的首要檢查,能夠判斷脫位型別、程度、有無其他損傷等。
  • CT 檢查:顯示脫位方向和程度、髖臼骨折細節,觀察關節腔內碎骨片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程度。主要用於判斷阻礙復位的原因,觀察復位後或術後關節恢復情況。
  • 磁共振檢查(MRI):檢查股骨頭血液供應情況,觀察關節恢復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的受傷?
  • 什麼時候發生的?
  • 具體是怎麼受傷的?
  • 還有其他部位受傷嗎?
  • 受傷後是被如何搬運的?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發生髖關節前脫位?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有哪些治療方法?
  • 可能發生哪些併發症?
  • 如何預防再次脫位?
  • 如何進行功能鍛鍊?

日常需要注意什麼?

復位後注意事項

非手術患者復位後注意皮牽引部位的穩定性,如有移位及時告知醫生。

術後注意事項

  • 保持敷料乾燥整潔、勿打溼、汙損,家屬在協助患者移動時注意引流管勿打折、受壓。
  • 時刻觀察患者足部面板溫度、顏色、是否存在麻木和發冷等異常感覺,有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務人員。

定期複查

2~3 周及 6~8 周進行 X 片、CT、磁共振檢查等,2 年內積極去醫院複查,防治併發症。

飲食

  • 臥床期間飲食中增加纖維素,食用應季蔬菜、水果。主食選擇小米粥、白米粥等易於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如辣椒、生蒜、肥肉等。
  • 胃腸功能良好者恢復正常飲食,注意蛋白質和鈣的補充,適當攝入豬瘦肉、牛肉、魚肉蛋、奶。

運動(手術治療後)

  • 傷肢稍微抬高,這有利於血供,也可穿彈力襪促進血液迴流。
  • 家屬應協助患者每 2 小時翻身、拍背 1 次,每 4 小時被動運動一次。牽引 4~6 周後,扶拐逐漸開始負重活動。

運動(非手術治療後)

  • 練習足踝活動:如無其他外傷,復位後可在病床上練習足踝活動,3 天后練習抬高臀部。皮牽引去除後,用雙柺輔助步行,3 個月後逐漸開始負重鍛鍊。
  • 翻身叩背:家屬可輔助患者翻身叩背,一隻手扶住患者,另一隻手呈空心杯狀,腕部保持直立,肘部用力,由下至上,由周邊向中心叩擊,促進背部迴圈和呼吸運動,預防墜積性肺炎和背部壓瘡的形成。
  • 防止褥瘡:不能主動活動患者,家屬要每日觀察、按摩受壓部位,如耳廓、肩胛、肘部、臀部、足跟等,預防發生褥瘡,有條件者可使用保護性用品,如水膠體敷料、液體敷料等。
  • 大小便管理:預防便祕發生。初期使用便盆排便,家屬可幫助患者按摩腹部,順時針用力,由肚臍周圍逐漸擴大,每天 2~3 次,每次 10 分鐘。
  • 其他:戒除菸酒。

如何治療髖關節前脫位?

在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醫生會盡可能在 6 小時內復位,並根據脫位複雜程度選擇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

手法復位

手法復位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醫生會盡可能在 6 小時內進行手法復位,以減少股骨頭壞宕機會。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於手法復位失敗 2~3 次;復位成功但骨關節不穩定,提示深部神經、血管損傷、合併骨折的患者。

  • 髖關節前脫位切開復位術:目的是清除血腫、固定股骨頭、修復關節囊、恢復關節正常位置。
  • 關節鏡治療:目的是取出小的關節間碎塊、觀察關節損傷情況,但作用有限。

藥物治療

醫生可能會使用尼美舒利、酮洛芬、雙氯芬酸等止痛藥,主要用於緩解脫位造成的疼痛。

髖關節前脫位的發展和轉歸

髖關節前脫位在 6 小時內及時復位,股骨頭不容易壞死;若復位時間超過 6 小時,股骨頭不僅容易壞死,還可能導致髖關節功能永久喪失,對患者生命造成極大威脅。

髖關節前脫位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主要為外傷引起,如車禍、壓傷、砸傷等。

髖關節前脫位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巨大外力對髖關節造成的槓桿作用、患者本身關節結構的穩定性差、體質弱是影響發病的因素。

哪些人容易患髖關節前脫位?

  • 危險工種:工作屬於危險工種性質的人群,如司機、建築工人等。
  • 青壯年男性多見,女性少見

髖關節前脫位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典型表現是患者遭到車禍、工傷等劇烈外傷後,出現區域性疼痛,患肢外展外旋、屈曲畸形並縮短。被動活動時有一種抵抗和彈性阻力的感覺,可引起肌肉痙攣和劇痛,腹股溝(大腿根)腫脹;多數伴有身體其他部位創傷,如面部、上肢、膝蓋等處的骨骼、肌肉傷等。

髖關節前脫位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髖關節前脫位可能導致創傷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坐骨神經損傷等併發症。

如何預防髖關節前脫位?

  • 避免危險因素:進行安全生產活動,如駕車系好安全帶,遵守工地安全規定,預防壓砸事故。男性應尤其注意高風險的防範,如規範駕車、遵守機械操作規範等。
  • 加強幼兒監護,避免大力拉扯肢體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