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脫位: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髖關節是最典型的杵臼關節,髖臼比較深,包容股骨頭的大部分,二者緊密貼合,形成真空。關節周圍有堅強的韌帶以及強大的肌肉瓣保護,因而髖關節十分穩定。只有在強大的間接暴力作用下,才會通過韌帶之間的薄弱區脫位。
  • 好發於青壯年,在勞動中或車禍時,遭受強大暴力的衝擊致傷。
  • 最主要的病因多是車禍傷、高處墜落等高能量創傷。
  • 可以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中心性脫位三種類型。
  • 股骨頭脫出位於坐骨結節至髂前上棘的連線(Nelaton 線)之後者為後脫位;位於其 Nelaton 線之前者為前脫位。扭轉、槓桿或傳導暴力均可引起髖關節脫位。而傳導暴力使股骨頭撞擊髖臼底部,向骨盆內脫出則屬於中心性脫位。
  • 主要症狀是患處劇烈疼痛,患髖活動受限。
  • 早期診斷和急診復位是十分重要的。全身麻醉或腰麻可放鬆髖部強大的肌肉,避免暴力下復位時對股骨頭關節軟骨的進一步損傷。
  • 該類創傷應嚴格按急診處理,否則將誘發創傷性休克,或增加股骨頭缺血壞死等併發症。
  • 髖關節脫位常合併股骨頭、髖臼後壁或股骨頸骨折,以及其他部位骨骼和重要臟器損傷。

什麼情況下需要就醫?

一旦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後出現患肢畸形、髖部疼痛、活動受限等,均需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髖關節脫位?

根據明顯外傷史,患處疼痛、活動受限。(後脫位)查體: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可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結合 X 線檢查、CT 檢查結果可確診。

  • X 線檢查:X 線平片是診斷髖關節脫位、骨折的最基本方法,大部分的髖關節脫位 X 線片都能正確顯示。
  • CT 檢查:CT 檢查對大多數的髖關節脫位均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與 X 線片相比,其優勢在於能清楚的顯示脫位的方向與程度。更重要的是,它能清晰準確地顯示髖關節內是否有碎骨片的存在。CT 的三維重建最大的優點在於立體顯示關節表面,影象逼真,並且可以任意角度旋轉影象而獲得最佳暴露部位。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間受傷的?受傷時的具體經過如何?
  • 外傷後有無任何處理?如有,是何人處理及如何處理的?
  • 外傷後患肢有無行走或其他活動。
  • 除患肢外,有無別處受傷或疼痛不適。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這個病需要手術治療嗎?
  • 手術有什麼危險?大概多少費用?醫保能報銷嗎?需要住院多久?
  • 什麼時候能下床行走?什麼時候能重返工作崗位?
  • 以後會留下什麼後遺症嗎?有哪些運動或動作不能做嗎?

治療後需要臥床靜養,可以適量補鈣。

早期診斷和急診復位是十分重要的。傷後由於疼痛,肌肉痙攣,閉合復位多需要良好的鎮痛。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可放鬆髖部強大的肌肉,復位過程中,注意應緩慢持續牽引用力,避免暴力下復位時對股骨頭關節軟骨的進一步損傷等。試行閉合復位次數應限定在 3 次以內,否則會加重軟組織損傷而影響預後。

單純性脫位治療

對於單純性脫位的治療意見比較一致,應當儘快閉合復位,力爭在 12~24 小時內完成。對於Ⅱ~V型(Thompson-Epstein 分型),則應當根據具體傷情酌情處理。

髖關節後脫位

  • 一般均可手法復位,很少有困難。
  • 復位方法以屈髖屈膝位、順股骨軸線牽引較為穩妥可靠,最常用的改良 Allis(提拉)法為仰臥位牽引,成功率較高;Stimson 重力復位法為俯臥位牽引。
  • 復位時手法應徐緩,持續使用牽引力,嚴禁暴力或突然轉向,遇有阻力時更不可強行扭轉。
  • 如牽引手法無效,可改用旋轉問號式手法(Bigelow 法),其動作軌跡在左髖復位過程中猶如畫了一個“?”號,如果是右髖,則軌跡為映象關係,呈一個反“?”號。
  • 復位後感到彈響,髖部畸形消失。復位後應立即攝 X 線片證實復位,並行 3 周左右的皮牽引,以利於關節囊恢復並避免再脫位的發生。

髖關節前脫位

  • 應用 Allis(提拉)法復位,患者取仰臥位,一個助手將骨盆固定或用布帶固定於床面,另一助手握住患者的小腿近端,維持屈髖,順患肢軸線牽引並逐漸加大力量,術者自前而後推動股骨頭,使其向髖臼方位移動,輕柔內收、內旋下肢使之還納,多可聽到股骨頭還納的彈響聲,畸形消失,提示覆位成功。
  • 復位成功後應即刻攝 X 線片證實,並行 3 周左右的皮牽引。

中心性脫位

宜用骨牽引復位,牽引 4~6 周。如晚期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可考慮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髖關節陳舊性脫位的治療

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區域性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職業,決定做髖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閉合復位失敗後的治療

閉合復位的失敗率大約 2%~15%,干擾復位的原因為骨性或軟組織因素。閉合復位失敗的患者,如果病情允許,醫生可能會給予小於 2 毫米層厚的 CT 掃描,明確原因,並儘早實施手術復位。

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指徵主要包括:

  • 髖臼後壁骨折塊較大等原因引起的髖關節不穩定;
  • CT 等證實復位的關節腔內有碎骨塊殘留;
  • 髖臼或股骨頭骨塊可能阻擋閉合復位者。

疾病發展和轉歸

  • 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早期復位容易,效果也較好。
  • 陳舊性脫位者,多數需要手術復位,而且效果相對不好。

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髖關節功能。

髖關節脫位多因遭受車禍傷、高處墜落等強大暴力的衝擊而致傷。

髖關節脫位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髖關節後脫位:股骨頭多由髂股韌帶與坐股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出而脫位,造成後關節囊及圓韌帶撕裂。
  • 髖關節前脫位:多因髖關節極度外展外旋時,大轉子頂於髖臼緣形成的槓桿作用,使股骨頭至髂股韌帶與恥股韌帶之間的薄弱區,穿破關節而脫出。
  • 中心性脫位:當傳導暴力時股骨頭撞擊髖臼底部,向骨盆脫出則屬於中心性脫位。

哪些人容易患髖關節脫位?

  • 青壯年。

髖關節脫位都有患肢劇烈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髖關節後脫位時患肢呈現屈曲、內收、內旋和短縮畸形。髖關節前脫位時患肢常處於外旋、外展及輕度屈曲位。髖關節中心性脫位時患肢主要表現為短縮畸形。

髖關節脫位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髖關節後脫位

髖關節後脫位佔急性髖關節脫位的絕大多數,且隨著車禍等高能量損傷的增多而變得較以往更為常見。

  • 典型患者有明確創傷史。
  • 患肢呈現屈曲、內收、內旋畸形位彈性固定,肢體短縮。
  • 可觸及大轉子上移和臀後部隆起的股骨頭,髖關節主動活動喪失,被動活動時常出現劇痛。
  • 但當髖關節後脫位合併股骨頭骨折時,如股骨頭嵌頓於髖臼後緣,患肢的畸形可能並不明顯。特別是合併同側股骨幹骨折時,常因症狀不典型而容易漏診。髖關節後脫位中,合併坐骨神經損傷的病例約佔 10%~14%,這時患者會出現坐骨神經痛。

此外,合併股骨頭、股骨幹骨折及膝關節韌帶損傷的患者也不少見,發生時會出現多處骨折的症狀,醫生在急診檢查時通常會先除外合併上述疾病的可能。常見的有 5 種分型(Thompson-Epstein 分型):

  • Ⅰ型:單純後脫位或伴有微小骨片;
  • Ⅱ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髖臼後脣較大的單一骨折塊;
  • Ⅲ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髖臼後脣粉碎性骨折,有或無一個主要骨折塊;
  • Ⅳ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髖臼頂部骨折;
  • V型:髖關節後脫位伴有股骨頭骨折。

髖關節前脫位

髖關節前脫位 遠較後脫位少見,僅約佔急性髖關節脫位的 10%。

  • 患者常有明確外傷史。
  • 患肢劇烈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患肢常處於外旋、外展及伸直或輕度屈曲位,有時較健肢稍長。
  • 由於髖關節的前方主要由韌帶維護,因而前脫位不易合併骨折,有時可能合併股骨頭骨折或髖臼骨折。常見的有 2 種類型:
    • 高位型(恥骨型):脫位的股骨頭上移至恥骨支水平;
    • 低位型(閉孔型):脫位的股骨頭停留於閉孔處。

髖關節中心性脫位

髖關節中心性脫位主要表現為患肢短縮畸形,髖關節活動受限。

髖關節脫位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髖關節脫位,尤其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後出現的併發症大多與手法粗暴,牽引不夠,手術指徵未掌握,未弄清阻礙復位因素和固定不當等原因所致。多數可以避免。

常見併發症有:

  • 再脫位:常因阻礙復位因素未消除。X 線出現假象,換石膏時不小心,前傾角過大或髖臼發育不良,因而即使復位後,還是較易再脫位。
  •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這類併發症主要是由於手法粗暴或手術創傷過大,損傷了股骨頭的血供;固定時強力極度外展;復位前牽引不夠或內收肌、髂腰肌未鬆解,復位後股骨頭受壓過度等。
  • 髖關節骨性關節病:是晚期的併發症,一般在年齡較大患兒手術後,待到成年後往往較難避免有類似併發症出現。
  • 其他:股骨頭骨骺分離、股骨上段骨折、坐骨神經損傷等,這些均為牽引不足,復位時使用暴力或麻醉太淺等原因引起,一般均可避免。

本病為外傷所致,很難預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