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骨質疏鬆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senile osteoporosis)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

  •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因而被稱為“寂靜的疾病”或“靜悄悄的流行病”。但隨著病情進展,骨量不斷丟失,骨微結構破壞,患者會出現骨痛、脊柱變形,甚至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等後果。部分患者可沒有臨床症狀,僅在發生骨質疏鬆性骨折等嚴重併發症後才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 2016 年中國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 36%,其中男性為 23%,女性為 49%。
  • 骨質疏鬆性骨折是骨質疏鬆最嚴重的後果,其危害很大,20% 的老年人在骨折後的一年內死亡,50% 的人從此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 對於大於 65 歲女性和大於 70 歲男性,或者出現背部疼痛、駝背、身高降低等症狀的成人應及時就醫,做骨密度檢查。如果出現骨質疏鬆骨折,應立刻撥打 120 急救或急診就診。
  • 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防治目標包括改善骨骼生長髮育,促進成年期達到理想的峰值骨量;維持骨量和骨質量,預防增齡性骨丟失;避免跌倒和骨折。骨質疏鬆症初級預防是指尚無骨質疏鬆但具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素者,應防止或延緩其發展為骨質疏鬆症並避免發生第一次骨折;骨質疏鬆症二級預防是指已有骨質疏鬆症或已經發生過脆性骨折,防治目的是避免發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 治療骨質疏鬆的原則為增加骨量、解除骨痛和減少骨折發生。補充鈣劑被認為是臨床上治療骨質疏鬆最基礎和最直接的方法。

何時就醫

老年人出現下列情況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 腰背或全身疼痛。
  • 身高減低。

一旦發現下列情況,應立即前往急診或撥打 120 急救電話:

  • 骨折。

就診科室

  • 內分泌科或骨內科:年齡大於 65 歲女性和大於 70 歲男性建議前往內分泌科或骨內科檢查骨密度,提早發現進行預防和治療。
  • 骨科:如出現骨質疏鬆合併骨折的情況,建議到骨科就診。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準備好既往病史資料及用藥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的判斷病情:

  • 您是否有過骨質疏鬆家族史?
  • 您最近是否有過腰背部疼痛症狀?持續多久?
  • 您絕經了嗎?多大年紀絕經的?
  • 您有沒有出現過沒有外傷卻骨折了?
  • 平時有沒有補充鈣片和維生素 D?
  • 平時有沒有喝茶、咖啡、可樂等的習慣?
  • 平時喜歡喝酒嗎?
  • 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者保健品有哪些?

常用檢查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症狀、持續時間及日常生活習慣、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骨密度檢查:雙能 X 線吸收檢測法是篩查老年性骨質疏鬆的首選方法,也是診斷金標準。其射線輻射量遠低於普通 X 線。此外有些醫院還可以進行 QCT 檢查骨密度,可以更早期發現骨量丟失。
  • 骨轉換標誌物:有助於鑑別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鬆、判斷骨轉換型別、預測骨丟失速率、評估骨折風險、瞭解病情進展、選擇干預措施,監測藥物療效及依從性等。

治療原則和方法

老年性骨質疏鬆治療的目標是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量,顯著降低骨折的發生風險。對於老年性骨質疏鬆,醫生可能採取下列治療方法:

  • 雙磷酸鹽類: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雙騰酸鹽能夠特異性結合到骨重建活躍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細胞功能,從而抑制骨吸收。目前用於防治骨質疏鬆症的雙騰酸鹽主要包括阿侖麟酸鈉、唑來麟酸、利塞麟酸鈉、伊班麟酸鈉、依替騰酸二鈉和氯騰酸二鈉等。
  • 降鈣素類:降鈣素是一種鈣調節激素,能抑制破骨細胞的生物活性、減少破骨細胞數量,減少骨量丟失並增加骨量。降鈣素類藥物的另一突出特點是能明顯緩解骨痛,對骨質疏鬆症及其骨折引起的骨痛有效。
  • 絕經激素治療:絕經激素治療類藥物能抑制骨轉換,減少骨丟失。注意該類藥物有可能增加子宮內膜癌、乳腺癌等風險,應在醫生嚴格指導下使用。
  • 甲狀旁腺素類似物:是當前促骨形成的代表性藥物,能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促進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量,降低椎體和非椎體骨折的發生風險。
  • 鍶鹽:鍶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參與人體多種生理功能和生化效應。鍶的化學結構與鈣和鎂相似,在正常人體軟組織、血液、骨骼和牙齒中存在少量的鍶。可同時作用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進骨形成的雙重作用,可降低椎體和非椎體骨折的發生風險。
  • 活性維生素 D 及其類似物:活性維生素 D 及其類似物更適用於老年人、腎功能減退以及相關酶缺乏或減少的患者,具有提高骨密度,減少跌倒,降低骨折風險的作用。
  • 維生素 K 類:四烯甲萘醒是維生素 K2 的一種同型物,是 y-羧化酶的輔酶,在 y-羧基穀氨酸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y-羧基穀氨酸是骨鈣素髮揮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具有提高骨量的作用。
  • RANKL 抑制劑:該類藥物可減少破骨細胞形成、功能和存活,從而降低骨吸收、增加骨量、改善皮質骨或鬆質骨的強度。現已被美國 FDA 批准治療有較高骨折風險的絕經後骨質疏鬆症。
  • 運動療法:運動療法簡單實用,不僅可增強肌力與肌耐力,改善平衡、協調性與步行能力,還可改善骨密度、維持骨結構,降低跌倒與脆性骨折風險等,發揮綜合防治作用。運動療法需遵循個體化、循序漸進、長期堅持的原則。治療性運動包括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抗阻運動(如負重)等。

常見原因

年齡增加是引起老年性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遺傳因素和非遺傳因素。

  • 年齡增加:增齡造成的器官功能減退,內分泌功能降低,骨代謝調節障礙, 成骨活性降低。
  • 遺傳因素:遺傳基因影響骨骼大小、骨量、結構、微結構和內部特性。峰值骨量的 60% 至 80% 由遺傳因素決定,多種基因的遺傳變異被證實與骨量調節相關。
  • 非遺傳因素
    • 環境因素:接觸陽光時間少,面板合成維生素 D 不足。
    • 飲食:喜歡喝咖啡、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飲料容易導致骨鈣丟失。食物中鈣和維生素 D 含量低導致攝入不足。
    • 疾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早絕經(絕經年齡小於 40 歲)、庫欣綜合徵性腺功能減退症、糖尿病(1 型及 2 型)、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神經性厭食、雄激素抵抗綜合徵、高鈣尿症等也會造成骨質疏鬆。

危險因素/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老年性骨質疏鬆:

  • 種族: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白種人高於黃種人,而黃種人高於黑種人。
  • 高齡:65 歲以上女性和 70 歲以上男性。
  • 骨折病史:50 歲以後有過骨折的人,自己有過脆性骨折史或家族有脆性骨折史。
  • 性別:女性發病高於男性,特別是有過早停經史(小於 45 歲)的女性。

臨床表現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但隨著病情進展,骨量不斷丟失,骨微結構破壞,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 疼痛:骨質疏鬆症患者,可出現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時、起坐時及長時間行走後出現,夜間或負重活動時疼痛加重,並可能伴有肌肉痙攣,甚至活動受限。
  • 脊柱變形: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因椎體壓縮性骨折,可出現身高變矮或駝背等脊柱畸形,多發性胸椎壓縮性骨折可導致胸廓畸形,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嚴重的腰椎壓縮性骨折可能會導致腹部臟器功能異常,引起便祕、腹痛、腹脹、食慾減低等不適。
  • 骨質疏鬆性骨折:屬於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輕微外力時發生的骨折,骨折發生的常見部位為椎體(胸、腰椎),髖部(股骨近端),前臂遠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發生骨折,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後,再骨折的風險顯著增加。

伴隨症狀

  • 老年性骨質疏鬆伴關節疼痛:多見於骨關節炎。
  • 老年性骨質疏鬆伴腰背痛:常見於脊柱壓縮骨折。
  • 加強營養,均衡膳食:建議攝入富含鈣、低鹽和適量蛋白質的均衡膳食。戒菸、限酒、避免過量飲用咖啡、避免過量飲用碳酸飲料。
  • 充足日照:進行適量的室外活動,每天不少於 30 分鐘(取決於日照時間、緯度、季節等因素)。
  • 規律運動:建議進行有助於骨健康的體育鍛煉和康復治療。運動可改善機體敏捷性、力量、姿勢及平衡等,減少跌倒風險。運動還有助於增加骨密度。適合於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運動包括負重運動及抗阻運動,推薦規律的負重及肌肉力量練習,以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肌肉力量練習包括重量訓練,其他抗阻運動及行走、慢跑、太極拳、瑜伽、舞蹈和兵乓球等。運動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骨質疏鬆症患者開始新的運動訓練前應諮詢臨床醫生,進行相關評估。
  • 藥物:儘量避免或少用影響骨代謝的藥物,適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 D。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