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童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戀童障礙即戀童癖,通常是指患病個體的性慾,部分或全部指向青春期前或未發育的兒童[1]

  • 戀童障礙屬於性慾倒錯障礙中的性偏好障礙。
  • 患者通過與青春期前或未發育的單個或多個兒童發生性活動,由此激發其反覆強烈的性喚起。主要表現為對兒童的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患者對軀體成熟異性則相對或完全缺乏性興趣。個體實施性行為或者對兒童的性幻想或性衝動引起心理社會問題。
  • 戀童障礙的人群患病率目前尚無確切資料。普遍認為,戀童障礙患者以男性居多,最高患病率可能是 3~5%;而該病在女性中較為罕見。
  • 病因不明,危險因素包括人格特質(如反社會型人格)、環境(如兒童期性虐待經歷)、遺傳與生理(如神經發育紊亂)等。
  • 分型[2](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
    • 按對其性吸引的個體的年齡劃分:專一型(僅僅被兒童吸引)和非專一型。
    • 按對其性吸引的兒童的性別劃分:僅僅被男性吸引、僅僅被女性吸引、被兩性吸引。
    • 按性吸引範圍(僅亂倫)。
  • 根據患者與其性物件的性別,分為異性戀童障礙和同性戀童障礙(分為男/女同性戀童障礙)。親屬戀童為亂倫戀童。
  • 治療較為困難。對症治療對於緩解患者的症狀及痛苦有一定幫助。目前的治療目標側重於阻止患者實施性行為[3]。生物學治療和心理治療常見。同時,不能忽視合併症的治療。
  • 對患有戀童障礙犯罪者的治療和管理,需要刑事司法部門與醫學界之間的合作,以減少累犯風險。

戀童障礙是一類慢性精神疾病,可能對患者及他人造成嚴重的心理社會功能影響,並且患者有責任控制其行為的表達,因此建議患者儘早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患者由於自身對兒童的性吸引而產生嚴重的主觀痛苦感,患者希望減輕痛苦。
  • 對兒童的性偏好影響社會交往,患者經歷人際關係的困擾,損害社會功能。患者希望改善其社會功能。
  • 未實施性行為的患者感到無法控制其行為,或單憑性幻想無法滿足其性慾,有實施性侵犯行為的風險,希望得到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等醫療幫助,以提高自控能力。
  • 戀童障礙患者實施性侵兒童行為屬違法犯罪,由刑事司法部門與醫療機構合作對犯罪者進行治療,預防其累犯。
  • 在患者的壓力或風險加重期,可能需要短期住院治療以預防性行為的發生。
  • 出現任何合併症,如物質濫用和情感障礙等,也需要得到治療。

就診科室

  • 精神科
  • 心理科

醫生如何診斷戀童障礙?

  • 自我報告及病史回顧:醫生會詳細詢問現病史(其中包括對兒童的性偏好、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等)、既往軀體疾病史和精神病史、出生史、個人成長史(包括有無兒童期遭受性虐經歷)、婚育史和家族史。對於自我報告內容,臨床上會採用多道生理測試儀來監控患者的呼吸、心跳等指標以保證其真實性。
  • 精神檢查:精神科醫生通常對患者進行半個小時左右的精神檢查,瞭解患者的感知能力、思維/想法、情緒狀態和意志行為活動等。
  • 身體檢查:醫生會結合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如性激素水平)和 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方法,排除其他軀體疾病導致的精神異常。
  • 物理檢查:眼動檢查、心率變異趨勢圖、紅外熱成像腦血流圖等精神科常用物理檢查,有助於瞭解患者此時的腦功能狀態。
  • 量表檢查:
    • 認知歪曲量表。亞伯和貝克認知量表、MOLEST 量表和兒童性攻擊者量表[5]
    • 戀童興趣量表 (SSPI)[5]
  • 性相關的診斷方法[2][4][5]
    • 觀看影像時間/視覺反應時間 (VRT):呈現全裸或穿衣極少者的圖片,記錄受試者的觀看時間。
    • 陰莖體積描記法:使用時間最久、研究最全面。通過性刺激測量生殖器(陰莖)的性喚起程度。包括圓周和體積測定法,體積測定對微小變化更敏感。這兩種方法的靈敏度 55~61%,特異度 95~96%[4]
    • 陰道光電脈搏波描記法。
  • Tanner 量表、間接和隱性測試、情緒狀態相關量表、人格特徵相關量表等,都有助於診斷。

以上檢查可協助臨床醫生掌握病情,提供參考資訊。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對青春期前或發育未成熟的兒童存在性興趣?
  • 是否對軀體成熟者存在性興趣?
  • 產生性慾的物件年齡(是否與患者相差 5 歲)多大?性別?是否為親屬?
  • 是否購買、觀看兒童色情書籍或影像?頻率如何?持續時間?
  • 是否發生對兒童的性接觸、猥褻或強姦行為?
  • 意識到性偏好的起始時間?
  • 對兒童的性衝動或性幻想是否帶來主觀痛苦感?是否造成人際交往困難等社會功能障礙?有沒有情感症狀?出現時間及嚴重程度如何?
  • 自控力如何?是否能控制性行為的實施?
  • 飲食是否規律?作息是否規律?睡眠情況如何?
  • 早年成長經歷如何?兒童期是否遭受過性虐待?
  • 是否接觸過煙、酒、毒品等?
  • 平時工作、學習、人際關係等壓力大嗎?
  • 自身性格特徵如何?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我為什麼會患上戀童障礙?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戀童性取向需要治療嗎?
  • 治療方法有哪些?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各類藥物或心理治療的副作用如何?
  • 藥物或心理治療的可行性?效果?費用?
  • 是否需要住院?
  • 由此引發的焦慮、抑鬱如何解決?
  • 是否或何種情況下需要抗雄激素治療?
  • 治療會影響正常性生活嗎?我將來可以生育嗎?
  • 如何應對歧視或羞恥感?
  • 如何控制自己不再犯罪?
  • 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哪些生活方式或習慣需要調整?

戀童障礙患者會由於其存在對兒童的性偏好而感到痛苦,產生焦慮、內疚感、性挫敗感或羞恥感,阻礙正常的人際交往。犯罪者將受到公眾的強烈譴責和法律的嚴厲制裁,並可能加劇其精神痛苦。

戀童障礙也可能對受害者及其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心理損害,增加經濟負擔。犯罪者實施性侵的物件通常是青春期前的年齡為 13 歲以下的兒童。受害者往往會遭受重大的精神心理創傷,增加了其戀童障礙或抑鬱、焦慮、物質濫用等其他精神疾病的患病風險[3]。性侵兒童案例引發的保護兒童身心健康的醫學、法律及社會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和防範。

戀童障礙患者在治療及生活中需注意下列幾點。

  • 堅持遵醫囑服藥及複診,監測生化指標。
  • 堅持並積極配合心理治療。
  • 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均衡膳食、適度鍛鍊等。
  • 提高意志力和自控力,熟練使用社交技能和應對技巧。
  • 保證行為不違背道德,不觸犯法律。
  • 提升心理素質,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 找到並運用緩解壓力的方法,如:散步、跑步、游泳、打球、瑜伽、冥想等。
  • 注意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變化,進行自我調節或者及時就診、尋求醫生的幫助。

治療可以控制戀童障礙患者行為,預防累犯。常用生物學治療、心理治療等。戀童障礙的治療也包括對其合併病症的治療。

治療目標[1][3]

對症支援治療,盡力提高患者自控能力,減輕個體的主觀痛苦感,降低累犯風險。

治療方法[1][3][5]

藥物治療

可用藥物包括三類:

  • SSRIs 類抗抑鬱藥:適用物件為輕度性心理障礙患者、青少年性心理障礙患者或共病抑鬱症、強迫症患者等。氟西汀能夠減少戀童障礙患者的性幻想和性行為,通常治療劑量為 20 mg 至 80 mg,治療時間為 4 至 6 周。舍曲林也使用較多。
  • 抗雄激素藥物:“化學閹割”,是性犯罪患者的基礎治療。醋酸甲羥孕酮、醋酸環丙孕酮等雄激素拮抗劑,可降低血液中睪酮和雙氫睪酮的濃度。療程尚存爭議。伴有軀體疾病患者、青春期患者禁用。
  •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或激動劑(GnRHa):作用機制為間接下調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進而減少睪酮分泌。臨床常用的藥物有:曲普瑞林、醋酸亮丙瑞林、戈舍瑞林。

抗雄激素藥物和 GnRHa 藥物治療可能減少患者的性幻想和性衝動,但無法改變患者的人格特質等。

心理治療

是現階段治療性心理障礙的主要方法。

  • 行為療法:以條件反射為原理。包括滿灌治療、厭惡療法、互動抑制法、系統脫敏法、應用想象性內隱致敏法等。
  • 精神分析療法:在良好關係的基礎上,治療師與來訪者一起探討性心理障礙的內心感受及其異常性行為的潛意識意義,回憶其幼年經歷,修復心理創傷。
  • 認識領悟療法:一種短程精神分析治療方法。精神分析理論與中國文化特點相結合。
  • 認知-行為療法(CBT):控制行為:使用獎懲、行為訓練等技術提高患者的自尊、移情和社交能力,破壞其對兒童的條件反射,重建正確的條件反射,加強其自我控制或管理能力;改變認知:嘗試改變患者的歪曲認知。

心理治療形式有個體、家庭或團體治療。療效與患者的求治意願、合作程度等有關。

注意事項

  • 臨床要對戀童障礙患者進行全面、具體的治療,並與刑事司法部門合作[3]。

    全面是指治療戀童障礙的同時,不能忽視患者合併的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具體是指治療的重點為控制戀童障礙行為,臨床醫生應準確識別並盡力解決性行為問題。此外,刑事司法部門與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的溝通合作有助於對犯罪者的治療。

  • 臨床醫生在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時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用藥或治療史、依從性、發生危險性行為的風險、治療意願、司法部門的要求等。
  • 應定期監測接受藥物治療患者的血常規、肝、腎功能、血藥濃度、雄激素水平等指標。根據患者病情轉歸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必要時住院治療。

治療難點

戀童障礙的治療難度較大、效果不定。臨床上可能由於治療效果不佳,導致患者依從性差,進而加大治療難度。有以下幾個治療難點[1]

  • 患者求醫不主動。原因可能是羞恥感或為了逃避譴責和制裁而隱瞞病情等。
  • 患者不願主動放棄其不正常、不健康的性行為方式。
  • 患者短期內無法重建健康的性行為方式。

戀童障礙病因不明。可因人格特質(如反社會型人格)、環境、遺傳與生理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引起[2]

人格特質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男性戀童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反社會型人格與戀童之間可能存在互動作用。具有戀童和反社會特質的男性對兒童實施性行為的可能性更大。

環境因素

戀童障礙與患者的兒童期性虐待經歷有關。但是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明確。

遺傳與生理

戀童取向可能與發生於子宮內的神經發育紊亂有關。戀童癖病因學的最新理論是:一般神經發育障礙,額葉、顳葉和邊緣腦區的結構和功能的改變[4]。另外,戀童障礙可能與大腦性二態結構變化有關[5]

其他因素

戀童障礙的可能病因還包括:產前雄激素暴露、遺傳性表觀遺傳生活事件(如:兒童性虐待等兒童期壓力性事件、13 歲前頭受傷次數多、智商較低和身材較短)、神經遞質失衡(如:低 5-羥色胺抑制/高多巴胺能啟用導致性衝動增加)、腦功能改變(如:前額葉和顳葉的抑制功能減退、神經心理學功能改變)以及腦結構改變(如:杏仁核和下丘腦體積減少)等。

此外,最新研究還發現,父母年紀較輕,父母受教育水平較低,父母的暴力犯罪以及兄長數目較少、先天性畸形,這些因素可能與戀童障礙相關[6]

戀童障礙患者常常將青春期前或性發育未成熟的同性或異性兒童,作為性行為的物件,從而獲得性滿足。

主要症狀[2]

患者在青春期開始意識到自己對兒童具有強烈的性興趣,早於實施涉及兒童的性行為或者對戀童障礙的自我認知。

  • 年齡:戀童障礙患者至少 16 歲,多在 30 歲以上發病;患者比受害兒童至少年長 5 歲;受害兒童年齡通常為 13 歲及以下。
  • 病程:6 個月及以上。
  • 主要表現:對青春期前兒童的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
    • 性幻想、性衝動:患者直接透露或承認自身對青春期前兒童具有任何性吸引或性偏好,即有性慾倒錯。例如:承認對軀體成熟個體的性興趣不及或等同於對兒童的性興趣;手淫期間性幻想的內容為兒童等。
    • 性行為:使用兒童色情資料:長期(6 個月或更久)持續大量使用青春期前兒童的裸體或色情描寫或影像產生性喚起。尋求涉及兒童的性關係:個體在性衝動的基礎上實施了涉及兒童的性行為,發生性侵兒童等違法犯罪行為。如:曾有過涉及兒童的性侵犯或性虐待行為、曾在不同場合發生對兒童的性接觸、猥褻或強姦青春期前兒童等。
  • 心理社會困難:因為對兒童的性吸引,患者出現了內疚、抑鬱、焦慮、恐懼、羞恥、自責等顯著的主觀痛苦感,或影響其人際交往,社會功能受限。對成年物件或軀體成熟個體缺乏性興趣,與異性交往的自信心不足。大部分患者為單身,大多患有勃起障礙。

戀童障礙患者實施涉及兒童的性行為的頻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

來源於自我報告或司法記錄的客觀事實,充分證明其對青春期前兒童的反覆持續的性行為(至少6個月),即使其否認涉及兒童的性行為或任何性幻想、性衝動,否認主觀痛苦,仍可被診斷為戀童障礙。

個體對兒童的性衝動未導致其主觀痛苦感或功能受限,並且從未實施對兒童的性行為,則判斷此個體有戀童性取向,不能將其診斷為戀童障礙。

處於青春期後期者,與 12 歲或 13 歲的個體有持續的性關係,也不能將其算作戀童障礙。

共病[2][3][4]

  • 大多共病精神疾病:抑鬱、雙相和焦慮障礙;物質使用障礙(主要是酒精使用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其他性慾倒錯障礙。
  • 關於精神障礙共病的發現大多來自於性侵兒童罪犯,並且幾乎全為男性,因此不能將此結果泛化到其他戀童障礙患者(例如:從未對兒童實施性侵行為的戀童障礙患者等)。
  • 性侵兒童罪犯的情感障礙或精神病症,並不一定為戀童障礙直接導致。

一級預防

  •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和發病危險因素的個體需要警惕發病。
  • 做好孕期心理保健,避免母孕期疾病。避免兒童時期頭外傷。
  • 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及親子關係,培養和睦的親情關係,重視對子女的個性化教養和良好教育,提升其自尊、自信及安全感,塑造健康人格,樹立正確三觀。
  • 培養抗壓、適應、應激及情感駕馭能力,掌握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衝突等生活和社交技巧。
  • 學校開設性教育及法制教育課程,社群開展性科普活動及法制宣傳。
  • 進一步開展國內的戀童障礙相關調查及研究。

二級預防

  •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開展精神衛生宣教,提高早期識別戀童障礙的能力。
  • 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可及、可靠的服務資源;臨床醫生通過學習培訓及同行交流等方式,提高專業的問診及診斷技能;及時為患者提供治療。

三級預防

  • 構建和諧穩定的醫患關係,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 患者堅持藥物治療,積極配合心理治療和技能訓練,防止惡化,預防復發。
  • 精神衛生專業人員與刑事司法機關、社群有效溝通,通力協作,降低累犯風險。
  • 構建針對戀童障礙的社會支援系統。
  • 制定相關法律和懲治措施,防止戀童障礙患者實施不正常、不健康的性行為。
  • 通過教育及科普,提高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知識和能力,提高家長防範意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